陈志音
在特殊环境、用特殊方式,听新版《晨钟》带来新的感受与体验。
红色的、火热的、非凡的七月,“七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日。上海,再度回响歌剧《晨钟》之声。众所周知,1920年8月,上海这座城市首先成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同年10月北京千年古都随即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一个团体,精粹勇猛的团体,诞生在东方。”中国共产党创始之初的领导人先驱者所谓“南陈北李”,在这部歌剧中都得以较为充分的表现。
2018年初冬,曾赴上海现场观赏歌剧《晨钟》首演并写过一篇听后感。这次仅是浏览一遍视频,偏差误解在所难免。笔墨所及重点应在于新版之新。
白雪中前行着一驾车
新版《晨钟》仍为作曲许舒亚,编剧姚远;新任导演熊源伟。
所谓新版之新,根本在于“一剧之本”改动最多、变化最大。全剧结构大幅调整,重点还有人设的增删,自然情节随之而异。
序曲音乐保留简洁凝练的笔法,高度概括那个时代,社会风起云涌动荡不安,民众困苦忧患历尽风霜。“百姓们懵懵懂懂,读书人忧心忡忡”,合唱声落,接下来,原版的男主一众“自报家门”这段,删了。“……四万万同胞挣扎在漫漫长夜,谁来为我们敲响这黎明的晨钟!”新添四句歌词,将全剧主题词“晨钟”提前在序曲鸣响,可谓点睛之笔,好!
原版为二幕歌剧,第二幕事件多、场景多而显得过于“拥堵”。新版分为寻道、行道、殉道三幕,如此一来,感觉板塊更分明、线条更清晰;所谓事件也更集中、推衍也更合理。“三道”原本贯穿李大钊的一生……
还得先说人设,因为角色的增删,很大程度决定事件的发生发展。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友人章士钊、柳湘鸿没了,新版以北大校长蔡元培取而代之,一下子便有效提高了人物的知名度与辨识度;原版着墨清简的李大钊家庭戏,因其女李星华的出现,在夫妻情的基础上更加丰满;吕凤麟,北洋政府官员,后投靠张作霖,他是女主琴君的前夫,新设反面人物的上场,在戏剧性上有望增强一抹悲剧色彩、一股对抗力量。
曾多次荣获文华奖、曹禺戏剧奖,且多部佳作众口皆碑的导演熊源伟果然不负众望。他的艺术风格本人喜欢。这版舞台视觉效果相比原版的凝重、沉重、厚重,新版显得更诗意、更写意、更深意。舞台空间的分割调度,有利于个体与群体的表演、动态与静态的呈现。
因编剧删除了原版一幕的浦江大码头、北大图书馆等场景,原版第二幕开场的李家小院转换置于新版第一幕开场。“四合院,四合院,丁香树花开在篱笆前……”第一个角色演唱为女中音贾文璇饰演的赵纫兰,紧接着镜头里出现男高音于浩磊饰演的李大钊,“……自己的家,自己的院,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这段二重唱先声夺人,将观众带入一个平常人家,一对夫妻正在聊天拉家常。我们概念中的英烈走下神坛,还原为一个普通邻家大叔的形象。好喜欢这场戏,赵纫兰伸手向丈夫讨要“这月的开支”,李大钊转身掏出不多的银两,一副囧态略显难堪有些歉然,好可爱!突破了这个人物模式化、面具化的定格,《晨钟》因此也更接地气、更富人性。重点是这场戏,肯定要比原版开场“白坚武迎候李大钊东瀛归来”的过场戏,更有戏、更带戏、更入戏,好!
李星华作为李大钊五个子女的代表,这个角色的进入让李大钊的家庭戏,更亲切、更温暖。我注意到,原版中“丹柯的故事”在尾声由琴君讲述,有人曾质疑过其突兀生硬前后无关联。新版显然接受了这个意见,前后呼应涉及“丹柯”的三个节点,将影射主人公“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崇高精神,演绎诠释得极为连贯完备合情合理,非常富于说服力。
“我是她的夫她是我的妾”,吕凤麟的出现及其对琴君强拉硬拽的粗暴行为,加剧了戏剧矛盾的冲突。已经不是两个男女之间的家庭问题,而是正义与邪恶、黑暗与光明,两大阵营的对峙。开始感觉这个角色,如果只为亮出琴君前夫身份,那他实在也没那么重要。再次出场,这位北洋政府官员投靠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卑劣行径,那就确实代表了乱世中一群人、一类人的丑恶嘴脸与反动作为。
纵览全剧,“漫天飞雪一老宅”“苍茫雪原一驾车”“二七罢工一车头”的舞台场景,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丰富的想象,非常有意思、有意境。最后,聚焦李大钊英勇就义的绞刑台,无多余装置、无夸张色光,简朴素淡的舞美效果生发出直抵人心的震撼。
荒原上跳动蓝色火星
因文本大幅重构,故音乐大量新创,在歌剧化与角色化上,许舒亚这次下了大功夫、用了真功夫。全剧核心主题得以保留,围绕人物增删、身份改变、情节调整,音乐面貌焕然一新。
序曲合唱结尾的“点题”新词,音乐的色彩与性格发生“突变”——绝望中的希冀与祈盼、暗夜里的光束与空气、沉寂时的苏醒与呼唤……赵纫兰开口一曲“四合院,四合院,丁香花……”仍旧延续守常夫妻家乡乐亭鼓书的醇厚韵味。原版琴君和宇剑在北大红楼初次登场,“陶然亭书生救美”已成过去时;新版则将琴君绝命投水、宇剑施救挽回变成了现在时。原为两个青年同频的青春飞扬意气风发,现为一对男女迥异的紧张不安柔弱凄惶,两种情景、两种情绪、两种情态,音乐岂能原样照搬?宇剑简短叙述后,下面这段关于“明天永不再来”和“明天一定要来”的重唱与咏叹,应该是作曲家匠心独运之作。音乐富含精微而复杂的情感,开始惊诧、怜悯,继而感慨、宽慰,渐次启发、激励,在维度、宽度、幅度、深度上均已超越了原版略显单一的情绪。
既然舍去了北大教授章士钊、柳湘鸿,北大校长蔡元培就不能只是“吃瓜”“打酱油”。许舒亚准确把握这个人物应有的音乐性格,从“贤夫人你且把心放宽”,到“请不要再称我蔡校长”,再到“为了保存新思想的火种,离开吧”,在剧中男三号的有限出场、简要唱段包括他在重唱中的比例成色,一位世人敬仰的大家,呼之欲出栩栩如生——蔡元培的定位毫无违和感。新增反派吴凤麟戏份更是少得可怜,寥寥数语本不中听,他的“肖像”旋律,肯定不会悦耳舒服。你不想听、不爱听、不能听的膈应难受反感,这是作曲家出于本意刻意的效果?
实际上,许舒亚不是不能写“好听”“顺耳”的旋律。《晨钟》让我们最喜欢、最舒服的不是一段小歌,而是一场大戏!谁都不会忽略、谁都会留有印象:一幕三场《只因那一刻,你出现在我面前》。只因刚刚经历“风来了、雨来了……中国被出卖了……”红楼外街头上,巴黎和会、五四运动,抗议游行群情激奋口号连天、军警棍棒血腥镇压哨音尖利,一片喧嚣纷乱的高强刺激。突然之间,一切归于安宁平静,“下雪了……雪花悄悄地来了……”这是中国大地上,共产主义的火种,从蛰伏萌芽到开花结果,一个极为特殊的、艺术再现的原生的状态、形态、情态。实在太美了,无论画面场景,还是音乐歌声。“别融化,别融化——藏起我们的秘密。可不可以?可不可以?”李大钊和陈独秀、宇剑和琴君、纫兰和星华各有心思声气相求,全阵容六重唱感人肺腑;“似乎听到被撩动的心弦,肩并着肩却不知是近还是远。”同为热血青年追求理想的琴君和宇剑灵犀相通互诉衷肠,重要的爱情二重唱温馨妙曼;“哪怕我们远隔万里,我们的心向着同一个目的!”同为革命者先驱者的李大钊与陈独秀共同主张,理想二重唱扣人心弦。这般美、这样美、这种美,从头到尾浸润延伸发展直至一幕终曲的尾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一个团体,精粹勇猛的团体,诞生在东方。”许舒亚采用这种写法、设计这种章法,无间断无障碍,竟然颠来倒去峰回路转地说清、说明、说透了这么多的事情,神奇、奇妙、妙曼,一气呵成一以贯之,好!了不起!
“丹柯的故事”,从原版的集中出现、到新版的全剧贯穿,琴君、守常、星华,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经一个人的咏叹到几个人的重唱,最后是一群人的合唱。许舒亚并未简单分句、分段、分配给角色,他从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解读写成独白式的讲述、对话式的分享、回述式的重温、共鸣式的解读,将一个人物故事、一种精神信仰,通过这些讲述、分享、重温、解读不断升华深化达到更高的境界、展示更深的内涵。
总感觉原版尾声李大钊慷慨就义时,需要添加一首或一段人生结语式的绝唱咏叹。这次果然听到了李大钊在绞刑架下高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我要在这里站着死,我是为了你们能够站着生。”这个咏叹调与最后的大段合唱无缝连接浑然一体,余音回旋不绝于耳萦绕于心。
那将是他完美的人生
新版文本改了、音乐动了,但李大钊、琴君、陈独秀、宇剑等主要人物的饰演者没变。上海歌剧院前任院长张国勇和乐队歌队作为稳定支撑,在经年合作中,指挥家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舞台上下知己知彼心领神会、互通默契形神感应。虽然全剧文本音乐有了很大变化,但对于指挥家、演奏家与歌唱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青年演员于浩磊、徐晓英、陈朝宾、郑瑶等领衔主演者,在首演基础上积累了经验,面对修改后的文本音乐,他们的表现更为自信和成熟。新版的舞台呈现,从视频赏析中并未发现有明显的交错与纰漏。
新增角色中,青年男中音歌唱家何超饰演的蔡元培,表演自然可圈可点基本到位。前辈知识分子儒雅斯文与守正不阿的风范,他的歌声与身姿无不妥当。蔡校长的睿智仁厚、忧患理性还可以再做挖掘会更有深度。季韻翬饰演的李星华单纯干净娇小玲珑,虽无成形成套的独唱段落,但这个人物还是为舞台平添一抹色彩、一点温度。她与琴君情同姐妹,面对父母既不随意娇纵,也不刁蛮恃宠,有教养很朴实,尺度分寸极好。吴凤麟和张作霖都是相对脸谱化的反面角色,前者的舞台空间更为有限,男中音陶阔还是让我们一遍就记住了政客那张“阴鸷丑陋”的面孔。
这次的陈独秀,好像戏与唱都加重了分量?如是则理所应当。“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歌剧在这个人物身上笔墨岂能浮皮潦草?2018年初冬在上海现场听首演,我就发现“陈朝宾饰演的陈独秀声音特别漂亮,这个角色充满着艺术的生命力”。这次,他的戏多了些,更能发挥男高音的优势。陈独秀的戏主要集中于第一幕,“我们呼唤德先生! 我们呼唤赛先生!”在囚笼中大义凛然从容镇定;“仰望天空的北斗,寒风中我却陷入迷茫?”荒野前行星火闪烁方向渐明。第三幕在平行时空中,陈独秀发自内心与李大钊遥相呼唤:“为了保存新思想的火种,离开吧,暂时离开这危机四伏的家园。”这么好的嗓子,如若让他再多唱两句呢?悲悯苍生、感悟人生的慨叹?抑或,感叹自身、悲剧人生的预言?无论如何,前面一句不应成为陈独秀的最终结语。
因新版一度创作给琴君提供的空间更丰富,女高音歌唱家徐晓英发挥优势就更为舒展。上海歌剧院当家花旦担纲主演的中外歌剧数量不少,在国内也是当之无愧的歌剧女高音歌唱家一线中坚。琴君原本置于背景叙述的身世遭遇,新版提上台面以获得更直观的戏剧张力。一个哀怨忧伤“可怜凄惨”的弱者,从导师启迪中引燃思想的火花,点亮青春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从宇剑的真挚爱情中汲取心灵滋养,养育了爱情的结晶和人生的希望。根据琴君的心态与状态,徐晓英的声音造型随机调整灵活变化,“悲情-柔弱”“热情-新生”“深情-成长”“真情-坚强”,突显女高音的实力与魅力。重要唱段“丹柯的故事”一咏三叹,第一次为星华讲述,娓娓道来;第二次与导师呼应,掷地有声;第三次感怀悲悼,坚定刚毅。《请不要啼哭,我的亲亲》这首从摇篮曲引申的咏叹调,徐晓英的歌声,满怀着一个母亲的温柔慈爱、勇者的坚韧悲怆,既有温度更有力度,好!
既然新增吕凤麟的人设,当“夫”“妾”正面交锋、他暴力拖拽她时,她不应沉默无语,只有形体上的挣扎反抗。这时哪怕她只唱一两句“你我是两路人!我绝不会跟你走!”云云。那种急迫的情形,琴君必须大声嘶喊、放声呐喊、高声呼喊,这样的反应才够正常。
新版更为李大钊增添了应有的戏份和唱段,青年男高音歌唱家于浩磊面对挑战不负众望。在首演听后感文章里我评价“于浩磊歌喉高音区通透柔润,中低音区结实明亮。身形体量高大健硕,举止沉稳收放有度,表演状态可圈可点越演越好”,这次通过视频听全场,可以肯定男高音的演唱,仍然是塑造李大钊艺术形象的坚实基础,所有唱段完成得接近理想。但不知是否因特殊情况特殊方式排练负荷过重,抑或新添或新改的唱段分量过重,第一二幕李大钊几个唱段进入高音区都显得紧张,虽无明显“破碎”“裂痕”,但某些“险情”着实令人担心。我个人认为应是作曲家的责任,干吗给他那么多高音?毫无必要。有些文辞语意,用于中低声区表现人物内心情绪,可能更恰如其分。上次我提出于浩磊“在歌唱中,应更多去注意和顾及同剧中其他人物的關系。彼此的交流、互动的感应,将会更加自然舒服、真实可信”,这次发现他的表演水准确有大幅提升,可喜可贺。因视频给到的近景甚至特写镜头,更清晰地捕捉到演员面部的细微变化。“马车上的李大钊和陈独秀”两位革命先驱的亲密无间商议交流,那种声调语感、交汇眼神、眉宇表情,十分准确而传神。歌声结束音乐延续,于浩磊和陈朝宇两人的默戏好看耐看,真是最生动最舒服的一场戏。
202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新版《晨钟》再度鸣奏庆典序曲。愿“敲钟人”勇攀艺术高峰,满怀期待来年无限风光,“钟声”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