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南
摘 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长期以来存在相对静态化和监管滞后等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动态管理与反馈机制加以应对。同时还需强化事前与事中监督以增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可执行度,以及持续优化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提升全面预算的管理品质和效率。
关键词:企业 全面预算 管理 问题 优化建议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构建管理现代化体系、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全面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管、防范财务风险,并通过全面预算不断完善财务规划,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挑战。
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相对静态
对一些企业而言,虽然已经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对于实现管理现代化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但在执行过程中依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相对静态的问题。即,管理层仅仅将预算管理停留于编制方案阶段,认为全面预算仅是一项宏观预测任务,完成预算编制后便万事大吉。而在具体管理活动中,当外部环境出现变动或遭遇不确定因素时,执行活动往往与预算方案间无法契合,以至于方案依旧,但实践却出现偏差,二者难以弥合,也无法发挥全面预算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
(二)监督滞后
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全面预算管理对于结果的重视远远超过了过程。这些企业或是由于认识水平限制,只对最终结果进行一次性稽核与测评,而未能对中间环节的执行情况有所关注。或是由于欠缺责任意识,对于预算执行中途产生的偏差缺少警惕,从而疏于跟踪检验,产生监管真空。
监督滞后不仅降低了全面预算管理的风险防范力度,也不利于预算执行效果对于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的促进和提升,导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有名无实、流于形式。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健全动态管理与反馈机制
要改变传统模式中相对静态的缺陷,就需要企业尽快建立健全动态管理与反馈机制,及时对预算执行中产生的偏差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并积极寻找优化方案对生产经营活动加以修正,以最大限度减少偏差,使其回归预算方案可接受的阈值范围内。
同时,结合历史数据和现实执行情况完善预算信息反馈机制。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围绕主预算方案编制若干应急预案,以应对复杂的市场变化情况等。
(二)强化事前与事中监督
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品质和效率是企业实现管理科学化的重要途径。而这就需要通过强化事前与事中监督解决传统模式下相对滞后的监督问题。
开展事前与事中监督需要构建起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首先,应当就各关键节点设置一一对应的预算管理员;其次,制定定期检测与反馈制度。此外,为进一步落实全面预算,使事前与事中监督发挥应有作用,企业还需构建起全面预算责任制,将其与责任部门、责任人的业绩考核间建立起挂钩关系。一旦预算执行出现偏差或有不到位的情况,即可按照预算设计的结算方案进行处理。只有形成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全面落实责任制,预算管理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统一认识,才能纠正逐步固化的偏见或成见。
(三)持续优化信息化管理模式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基于标准化、精细化、可量化等核心原则之上的创新管理理念和实践,也是随着信息技术普及和不断深入应用之后的一项科学管理手段。
而就现有一些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实践情况看,持续优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十分必要。而全面预算管理需要的是更加全局化、统一化的數据采集与统计分析。因此,企业不仅需要尽快构建起覆盖业务、销售、管理等所有环节的信息化平台,且需全力打通各环节之间的信息接口,最大程度减少信息壁垒的出现。
三、结束语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出现问题固然是体制机制构建等具体措施层面存在不尽完善之处,但根源仍然是管理思想、理念受制于传统模式束缚所致。因此,应对全面预算管理既有问题首先是管理理念的全面超越,将管理视角着眼于标准化、精细化、可量化等原则的严格执行,并基于信息化手段实现全面预算的实时管理与跟踪监督。只有通过管理观念的现代化带动具体实践的科学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才能切实发挥应有作用,从而促进管理体系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芯,王正东,刘齐等.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8.
[2]张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现状及改善[J].中国市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