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巍
那天是我急诊班,几位家属推着一位患者来到我的诊室。
家属很着急:“医生,您快点给我们看一下,结石犯了腰痛得厉害。”
我走向患者身边,看见患者躺在平车上很痛苦。“以前有输尿管结石吗?”我问。
“嗯,有,我这里还有两天前的检查结果。”家属说着赶紧拿出一个CT报告单。
CT显示:右侧输尿管结石。
“您现在哪里痛?”我边查体边问道。
“右侧,这儿,还有这儿。”患者指着右侧的腰背部回答。
“怎么个痛法?是绞着痛还是拽着痛?”我继续问着。
“好像是撕着痛,我也说不出来。就是结石犯了,您快给我打个止疼针。”
“憋气吗?”我追问。
“不憋气,就是痛。”患者很痛苦地回答着。
家属也在一旁催促着让我快点给患者止痛。
患者既往有右侧输尿管结石,而且几天前的腹部CT显示右侧输尿管确实有结石,这次又是右侧腰部疼痛,首先考虑结石引起疼痛的可能性大,但是我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可能就是一种当医生的直觉。“哪里痛,您再指一下。”
患者的家属有些不悦,感觉我应该先给患者止痛。
患者用手再次指了指,我发现他疼痛位置在肾区上方与肩胛骨下角之间,而且我对他查体时发现,肾区叩击痛并不明显。我继续问道:“恶心想吐的感觉有没有?”
“没有。”
“总想去排大便的感觉有没有?”
“没有。”
“睾丸有没有牵拉痛?”
“没有。”患者回答着我,家属也再次出现不耐烦的情绪。
“先做个心电图吧,我感觉患者并不是结石引起的疼痛,咱们先排除一下心脏问题。”我耐心地解释着,心里很清楚这个时候家属会很不理解我的做法。
经过短暂的解释,我把患者带到抢救室,患者的双侧血压均正常,但是心电图结果显示:T波倒置,这表明了心肌缺血。
于是我把这个患者交接给了抢救室的内科医生,然后回到我的诊室继续看别的患者了。
大概在2个小时后,抢救室打来电话给我讲述了刚才那位患者的情况。“厉害啊!你怎么就觉得那个患者是心脏问题呢?你一会儿有时间来看看他的检查结果吧。”
“是‘夹层吗?”我问道。
“你真神了!”
下班后,我去抢救室找到内科医生询问起那个患者的情况。患者开始到抢救室的时候,内科医生也觉得这个患者的疼痛可能是心脏问题引起的,需要给患者监护吸氧。但是一开始患者和家属很不理解,经过反复的解释后患者进行了抽血和辅助检查。当血的结果出来后,内科医生立刻高度重视,因为D-二聚体的值高出正常200倍(编者注:D-二聚体是最简单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质量浓度的增加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是血栓形成非常敏感的指标)。抢救室医生叫来B超医生,这才揪出了患者这次疼痛的根源:主动脉夹层!
听了内科医生的讲述,我后背忽然冒出许多冷汗,一阵阵的后怕:如果当时我的第一判断错误,把患者这次的疼痛简单误认为是输尿管结石所引起,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抢救室的医生问我,为什么我否定患者是结石引起的疼痛?
我回答:患者疼痛的位置和性质让我感觉到了不安,这就是急诊医生的直觉吧。
主动脉夹层指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真假两腔分离状态。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必要,夹层一旦破裂大出血,基本可以宣布患者死亡了。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为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原因。主动脉夹层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者占70%~80%,高血压可使动脉壁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弹力纤维常发生囊性变性或坏死,导致夹层形成。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为:大多数患者突发胸背部疼痛,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起病后即达高峰,呈刀割或撕裂樣、两侧血压不等。
主动脉夹层的预防,调控血压是关键。如出现上述症状应避免活动、用力,立刻拨打急救电话。
这位患者是幸运的,虽然开始他和家属表示不理解,但是最终还是相信了医生,在夹层没有破的情况下上了手术台。但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个病例却是个悲剧。
我曾接诊过另一男性患者,身材很瘦,被老伴用轮椅推着进了抢救室,老人诉憋气,既往有气胸病史。
针对憋气、胸痛症状,我建议患者先排除一下心脏问题,但是两位老人拒绝,坚持签字去拍胸片看看这个气胸量的多少。我努力地去劝说,但是他们还是坚持去照了胸片。胸片的结果显示没有气胸,老两口要离开医院。我和护士都劝老人再查一下心脏,哪怕就先做一个心电图。可经过十几分钟的解释和劝说,两位老人还是坚持要回家观察。
“我们不查,医生您别说了,我签字还不行吗?出什么事和你们没关系。”老人倔强地说。
“不是签不签字的问题,我们是怕您这次的憋气和心脏有关系,是为了您好,做一个吧,没事您也放心了……”真的,当时我真的是在求他。
可是最后,老两口还是签字离开了。
1个小时后,老人被120急救车再次送到抢救室,可是却早已没有了呼吸……
两个病例,一生一死,教训深刻!借这两个病例,我想说,如果出现憋气、胸痛(特别是疼痛为压榨性),疼痛向腰背部、肩部放射,并伴有大汗或偶伴恶心、牙痛,就算既往无心脏病史也应该高度重视去医院就诊,而且请一定要重视医生的建议和治疗。
同时,我还想说,也请医生朋友做好查体,仔细询问病史。因为患者本身对疾病并不了解,我们医生应该耐心给予解释,更应该多一些温度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