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征求意见稿)指出:“祖国语文是学生和国民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下面分条陈述之。
一、继承传统文化,塑造健全人格
我们课题开展古诗文教学的首要和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这句话而衍生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以及在责任意识驱动之下的悲悯情怀——即对对弱者的同情与关爱,而这正是中华古诗文的精髓,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大价值所在。
孟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果敢担当,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一腔赤诚,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博大情怀;王安石改革弊政、励精图治……他们高尚的道德、高洁的情怀、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于中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吟诵他们的诗文,品味着语言文字,推敲着平平仄仄,学生的人格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正是古诗文教学的最大价值。
二、引发心灵共鸣,激发爱国情怀
首先,描写山水胜景的诗句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王勃于滕王阁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李白行走在蜀道,听“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苏轼游赤壁,赞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其次,古诗文中,包含着作者对国家的赤子之情。《诗经·秦风·无衣》的同仇敌忾;杜甫忧国忧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陆游盼望收复失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诵读这样的文章,让学生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底色。
三、古诗文中蕴含的思想之美
古诗文中的许多篇章都闪耀着先民安身立命思想的光辉。儒家“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的治国思想,《孟子》中“民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对后世统治者影响深远。
古诗文中还有许多中国人为人处事之道,同样让我们叹服古人思想之深邃。比如《论语》中“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君子之风”“知其不可而为之”“敬鬼神而远之”“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同”等思想,流传几千年而依然有着现实意义,可以作为我们为人处事的准则。
古诗文中蕴含的思想之美还体现在内容所表现出的哲理之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让每一位师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还要成为蒲公英的种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出校园,带向社会,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活水源头,生生不息,造福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