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侯 涛,丁新燕
(1.榆林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2.长庆油田 第一采油厂,陕西 延安 716000)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进展,致密油藏已成为了全球油气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尔多斯盆地作为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1],对我国油气的产出有着重要的贡献。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的石油开发层段,其三叠系长7油层组发育致密砂岩油藏,是目前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2-7],2014年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发现了致密油储量超亿吨级的新安边大油田,表明该区域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长7致密油藏与超低渗油藏的孔喉结构差异较大,研究致密油藏孔隙结构是进行大规模稳产开发的前提[8-10]。
本文以姬塬地区长7层为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压汞和恒速压汞,对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孔隙结构参数与物性相关性,建立了长7致密砂岩储层定量分类标准,为致密砂岩开发提供指导。
晚三叠世延长组时,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内陆盆地,发育一套湖进到湖退的沉积体系,从上到下可以分为长1~长10十个油层组,其中长7沉积时湖盆发育到鼎盛,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沉积和三角洲沉积[11-16]。
图1 研究区构造位置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部,如图1所示,构造东高西低,整体平缓,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在局部形成起伏较小,轴向近东西或北东-南西向的鼻状隆起。研究区位于长7湖盆的中心,长7油层组从下到上可以划分为长73、长72和长71,从长73到长71湖盆逐渐变浅,长73主要为半深湖-深湖沉积,以浊流沉积为主,长72和长71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
研究区长7油层组砂体厚约20~40 m,油藏埋深1500~1700 m,油藏主要发育在长71和长72油层组中。通过岩心和铸体薄片观察,岩石主要为灰色、灰褐色极细-细粒岩屑质长石砂岩,石英含量为28.15%,长石含量为35.71%,岩屑含量为19.32%。粒度分选中等,碎屑颗粒为次棱角状,胶结类型以加大-孔隙型为主。填隙物以伊利石、绿泥石和铁方解石为主。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8.48%,渗透率平均值为0.23×10-3μm2,储层孔喉狭小,粘土矿物含量高,为典型致密砂岩油藏。
受沉积作业和成岩作用影响,储层孔喉致密,其中研究区机械压实作用强烈,黑云母呈流体状挤入孔隙中或定向排列,如图2(a),损失的孔隙度平均为19.69%,平均视压实率为54.84%,属于强压实。压溶作用主要表现为石英、长石的次生加大,如图2(b),使得颗粒间的接触关系由最初的点接触演化到以点-线或线接触为主,如图2(c),少量凹凸接触甚至缝合线接触,这一过程使得孔隙空间进一步压缩,喉道变窄,配位数减少,孔隙的连通性变差。
储层填隙物含量高,主要为碳酸盐矿物和自生粘土矿物,还有少量的硅质胶结物。平均含量15.3%,填隙物填充在孔隙喉道中,堵塞孔隙。
通过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等测试,研究区长7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其余为岩屑溶孔、晶间孔和微裂缝等。
研究区面孔率平均为2.11%,粒间孔含量为0.91%,长石溶孔含量为0.98%,岩屑溶孔含量为0.08%,晶间孔等含量为0.14%。
(a)H197,长72,2086m,云母定向排列;(b)H36井,2316m,长71,石英次级加大;(c)C99,2267m,长71,颗粒状-点状接触;(d)G275,长71,2404m,剩余粒间孔发育;(e)H212,2479m,长71,岩石中溶孔发育;(f)H232,2722m,长72,片状喉道。
图2姬塬地区长7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研究区粒间孔形态多为三角形和不规则多边形,如图2(d)。粒间孔中有绿泥石等填隙物,降低孔隙含量。长石溶孔形态以港湾状等不规则形状为主,是成岩过程中酸性流体侵入岩石中形成,如图2(e)。研究区喉道类型以片状为主如图2(f),另外有管束状、点状喉道、缩颈喉道等。
两种相反方向的压力控制着油气的圈闭作用:浮力使密度较低的流体向上运动,而毛细管力使密度较大的流体向下运动,在同一储层中,如果Pb(浮力)比Pc(毛细管力)小,烃类就不能向上运移排替孔隙空间里面的水,那么孔隙中就会完全充满水(Sw=100%)。当Pb比Pc大时,孔隙中将含有油气,这些油气是向上运移并排替孔隙空间水(Sw<100%)。毛细管力取决于毛细管界面两边的压力差(图3),因此毛细管力与孔隙大小成反比,在较小孔隙中,需要更大的毛细管力来使非润湿相驱替润湿相流体,因此润湿相流体更容易保留在孔隙空间中或者进入孔隙空间。在较大孔隙中,非润湿相流体更容易进入孔隙空间。毛细管力从微观上决定储层的储集能力及流体在储层中的运移。
(a)毛细管力和浮力原理图。油气由浮力驱动向上运移(水和气之间的密度不同),浮力与毛细管力压力(最大喉道的排驱压力)作用方向相反;(b)储层不同的含水饱和度(Sw),这取决于浮力(Pb)和毛细管力(Pc)的相互关系。当Pb
图3毛细管力和浮力示意图
3.2.1 常规压汞特征
我们通过压汞测试测试毛细管力,从而分析研究区长7致密储层的孔喉空间,研究区常规压汞曲线排驱压力高,中值压力中等,曲线整体表现为左偏移,表明孔喉分选性差,曲线中段斜度变化大,平台性差,表明储层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大,整体储层孔隙结构较差。
通过对研究区28块样品常规压汞测试,研究区排驱压力较高,平均值为1.64 MPa;中值压力平均值为10.21 MPa,中值半径平均值为0.14 μm,均值系数平均值为11.42;孔喉歪度系数平均为0.96,喉道偏粗歪度;孔喉分选系数平均值为1.91,表明孔隙结构非均质中等;最大进汞饱和度平均值为72.96%;退汞效率平均为29.05%,驱油效率中等。
3.2.2 常规压汞参数与物性相关性
常规压汞参数可以反应储层的孔隙结构,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常规压汞参数与储层物性的相关性,可以更好的对储层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储层分类标准。通过样品的分析测试,分选系数、中值半径、排驱压力和退汞效率与储层物性相关性较高。
(1)分选系数
分选系数是反应孔喉分选性的参数。从分选系数和储层物性相关性可以看出(图4),分选系数和储层孔隙度相关性较好,分选系数越低,储层孔喉分选性越好,储层孔隙度越大。分选系数与储层渗透率相关性较差,分选系数较低时(<1.5),储层孔喉分布均匀,因此部分储层渗透率较高,但较低分选系数会导致部分储层孔喉细小,流体流动能力差,因而部分储层渗透率较低,随着分选系数变大(1.5<分选系数<2.5),部分细小孔喉变大,虽然分选型变差,但渗透率增大,当分选系数较大时(>2.5),储层分选性很差,孔喉大小不一,渗透率也较低。
(a)分选系数与渗透率相关图 (b)分选系数与孔隙度相关图
图4分选系数和物性关系
(2)中值半径
中值半径是反应孔喉大小的参数,它说明大于和小于该值的孔喉各占一半,主要反映储层孔喉分布的集中趋势。中值半径和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关性较好,随着中值半径的增大,储层物性也随之变好,如图5所示。
(a)中值半径与渗透率相关图 (b)中值半径与孔隙度相关图
图5中值半径和物性关系
(3)排驱压力
研究区长7致密砂岩储层排驱压力与储层物性有一定相关性(图6),随着排驱压力增大,储层物性逐渐变差,排驱压力主要受最大连通孔隙喉道、孔喉的连通性影响,因此相比于孔隙度,排驱压力与渗透率相关性更好。
(a)排驱压力与渗透率相关图 (b)排驱压力孔隙度相关图
图6排驱压力和物性关系
(4)退汞效率
从退汞效率和排驱压力都是反映孔喉连通性和渗流能力的参数,通过退汞效率与物性相关性来看(图7),退汞效率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好,与孔隙度没有相关性。在退汞效率较低(<30%)时,储层渗透率较低,喉道微小,制约着储层中流体流动,从而影响退汞效率。
(a)退汞效率与渗透率相关图 (b)退汞效率与孔隙度相关图
图7退汞效率和物性关系
(1)研究区长7致密砂岩孔喉微小,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粒间孔含量为0.91%,长石溶孔含量为0.98%,喉道以片状喉道为主,另外有管束状、点状喉道、缩颈喉道等。
(2)从研究区长7常规压汞可以看出压汞曲线排驱压力高,中值压力中等,曲线整体表现为左偏移,表明孔喉分选性差。曲线中段斜度变化大,平台性差,表明储层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大,整体储层孔隙结构较差。从恒速压汞结果看出,平均喉道半径、有效孔隙体积、有效喉道体积狭小。
(3)从各个孔喉结构参数和物性相关性来看,常规压汞参数中分选系数、中值半径、排驱压力、退汞效率和物性相关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