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姣
2019年11月15日,一对夫妇在被水淹的意大利威尼斯街道行走 摄影师: Luca Bruno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世界各地发生了很多事情,从年初到年尾,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如威尼斯洪水、西伯利亚大火、亚马孙雨林大火、澳大利亚大火、菲律宾台风、中国江西和安徽的旱灾、美国寒流等。
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危险离我们越来越近。面对这个现实,牛津字典选出了2019年度词:气候危机(Climate Emergency)。根据牛津字典的统计,在2019年里,气候危机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增加了100多倍。面对气候危机的挑战,人类开始行动起来,在过去的2019年12月,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气候大会,共同商讨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是怎样走到今天的气候危机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气候变化和气候危机的前世今生: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大火造成空气污染,悉尼市中心街上的交通工作人员带着口罩 摄影师:Steven Saphore 澳联社
世界各地二氧化碳年均排放浓度
早在19世纪就有科学家提出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可能促使气候发生改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预测地球的气温将会上升,事实证明了这些科学家的预测是准确的。和工业革命前相比,如今地球的温度已经上升了1.1℃。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21世纪地球温度将会上升3.2℃-3.9℃,将对人类和自然产生巨大而深远的破坏性影响。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感受到了温度升高。2019年12月,北半球本来应该是被冰雪覆盖的俄罗斯莫斯科的温度达到了6℃,是自1886年以来133年间的最高记录。与此同时,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全国平均气温也打破了纪录,达到41.9℃。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Nullarbor的温度达到49.9℃。
与此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年攀升,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加速上升。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工业。
气温升高带来的影响是广泛的,自然和人类都无法逃避,例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热浪、干旱、农作物歉收、动植物栖息地的减少和改变等。例如,2019年夏天法国巴黎的温度一度达到42.6℃,人们纷纷跳进喷泉池里降温。
自2019年7月以来中国江西遭遇了干旱,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高温日数、无雨日数等多项数据均创历史纪录,平均无雨日达81天。这次干旱造成居民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
气温上升带来的冰川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19年9月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显示,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15厘米,而目前的上升速度快了两倍多,而且还在加速。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强劲增长,则可能达到60-110厘米。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特别对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影响更大。有研究显示,如果碳排放没有明显下降的话,到2050年,全球将会有3亿人的家园遭受一年至少一次的洪灾。即使是现在,已经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影响。有着大约1000万人口的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位于海边,受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影响,该城市每年以17厘米的速度下沉,按照这个速度,2050年时雅加达的部分地区将会被海水淹没。2019年8月,印度尼西亚政府宣布将迁都,迁都带来的费用预计将达到330亿美元。世界上有相当多的人口居住在海边的平坦地区,如果这些地区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修建防洪堤的话,这些城市可能就要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危险。
人们在巴黎铁塔附近的喷泉里玩耍降温 来源:美联社
2019年10月拍摄的航空图片显示中国赣江支流水位下降露出河床 来源:新华社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曾经一度被广泛报道。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发现冰箱的制冷剂分解产生的氯离子会和臭氧发生反应,导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越来越薄。臭氧层变薄有什么危害呢?在阳光很晒的时候,大家会涂抹防晒霜,因为过量的紫外线会让人晒伤,甚至导致皮肤癌,而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为了应对这个问题,1987年人类达成协议,制定了《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禁止生产氟氯烃等一些能造成臭氧层被消耗的物质。这个议定书非常有效,臭氧层在2000年之后开始恢复。《蒙特利尔议定书》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国际环境公约。
为了控制造成气温上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1997年,人类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平滑适应、食物的安全生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京都议定书》如果能被彻底完全地执行,到2050年之前仅可以把气温的升幅减少0.02℃-0.28℃。2015年,171个国家(地区)在联合国总部签署了《巴黎协定》,取代《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的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巴黎协定》的核心内容是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各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制定自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例如欧盟的目标是实现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至少降低40%,美国的目标是在2025年前,减少26%-28%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国计划在2030年之前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60%-65%,印度承诺将在2030年把单位GDP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33%-35%。
时间到了2019年,气温已经上升了1.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指出,如果要实现升温幅度在1.5℃之内,各国必须要把各自的目标提高5倍。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比原定结束时间推迟了44小时,参加马德里气候大会的各缔约方最终未能就《巴黎协定》的市场机制规则达成实质决定,该议题将留至2020年英国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继续审议。对此结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失望,表示“国际社会失去了一次在减缓、适应和财政上提升雄心以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机会。但我们一定不能放弃,我也不会放弃。”
人类能否愿意放下分歧,携手起来对气候危机做出及时的反应呢?2020年,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