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2020-03-17 05:11:04张美英谭志洪任兰芬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呼吸肌吸气肺部

张美英,谭志洪,任兰芬*

1.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分院(湖北 宜昌 443000)2.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0)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除表现出肢体和躯干感觉、运动功能和大小便功能障碍外,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受损,损伤节段较高者需呼吸机维持生命,甚至导致死亡。SCI致呼吸肌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呼吸肌功能部分丧失,导致咳嗽无力,咳痰困难,极易出现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不张等呼吸系统并发症[1]。研究报道[2-3]SCI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0.7%~34.6%,居于SCI并发症发生率首位。国内急性创伤性SCI患者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占死亡总数的91.66%,国外约为60.8%[4]。因此,如何促进SCI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已成为SCI康复治疗不可忽视的内容。目前,预防SCI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方法多有体位引流、助咳、呼吸锻炼、胸壁辅助运动等[5]。文献报道[6]呼吸肌训练可有效改善SCI患者的肺功能。基于此,本研究配合使用powerbreathe K5呼吸训练器与breathe-link软件对SCI患者进行反馈式抗阻吸气肌呼吸训练,并观察其对SCI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和康复分院诊治的SCI患者6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SCI诊断标准[7]。纳入标准:①损伤平面在T12以上,初次测量其最大吸气压(MIP)值小于正常预测值;②无肋骨骨折;③生命体征平稳,无认知障碍;④无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排除标准:①气管切开未封管;②严重的脏器损伤;③严重的心、肺、脑疾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33)

1.2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肢体残存肌力及肌耐力训练、定时翻身拍背、良姿位摆放、大小便的管理,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次/d,1周连续5 d,共4周[6]。试验组加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确保powerbreathe K5与breathe-link软件同步后,将breathe-link引导至训练模式,嘱患者取半卧位,戴好鼻夹并放松,患者用手握住呼吸训练器,拇指和其他手指轻压两边的橡胶柄,确保进气口通畅,用嘴唇含住设备咬嘴,保持密封环境。嘱患者尽可能呼气,然后通过挡板尽力吸气,越快越好,最后再缓慢呼气直至无法呼气,待体积速度条的指示器到达底部或想再次吸气时再进入下一个呼吸循环,每次30个呼吸循环。训练过程中需保持胸部和肩部肌肉松弛。若患者不适应持续含设备咬嘴,可在呼气时取下设备,待吸气时再将设备放回口中继续下一次训练,2次/d,1周连续5 d,共4周。对照组给予腹式呼吸训练,嘱患者屈髋屈膝,取舒适体位,集中注意力,一手放于腹部,经鼻深吸气,使腹部向上隆起,另一手放于胸部使胸廓运动保持最小,吸气末缩唇缓慢呼出气体,同时下压腹腔,以增加腹内压,30个/次,2次/d,1周连续5d,共4周[7]。

1.3观察指标①治疗开始前、治疗4周后用powerbreathe K5与breathe-link软件配备的评估系统评定SCI患者吸气流速峰值(PIF)和MIP值;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borg呼吸困难评分量表[8-9]对SCI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进行评定,记录患者的主观评分;③记录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是肺部感染(肺部CT证实),并统计其发生率[10]。

2 结果

2.1治疗前后MIP、PIF比较两组治疗前MIP、PI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MIP、PIF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MIP、PIF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治疗前后呼吸困难程度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呼吸困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96,P>0.05);治疗4周后两组呼吸困难程度评分低于治疗前(u>1.96,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u=2.52,P<0.05),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IP、PIF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困难程度评分比较的秩和计算

3.3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过程中,试验组有2人发生肺部感染,对照组1人发生肺不张,4人发生肺部感染,实验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6.06%(2/33),对照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15.15%(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P>0.05)。

3 讨论

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是肺通气的动力,其功能障碍可导致肺通气功能障碍。主要的吸气肌为膈肌,由C3~C5支配;腹肌为主要的呼气肌,由T6~T12支配;肋间肌可增加胸内容量,预防肋间组织向外膨胀,由T1~T12支配。因此,胸12以上脊髓损伤后支配呼吸肌的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呼吸肌全部或部分麻痹,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包括胸廓和肺不能完全扩张,腹肌收缩无力,肺组织膨胀不全,出现咳嗽无力、分泌物排出困难、呼吸耗能增加、运动易疲劳等[11]。研究显示[12-13]SCI早期脊髓处于炎症及水肿期,功能尚未恢复,呼吸肌功能损伤大多较严重,易出现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虽然SCI患者呼吸功能会逐渐恢复,但SCI肺功能的恢复在早期阶段[14]。而Mcdonald T等[15]研究发现早期对SCI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是相对安全的。此外,良好的吸气肌功能是SCI患者在卧床休息或进行运动、推动轮椅、转移等活动时维持足够气体交换的必要条件[16-17]。

吸气肌的肌力训练与其他部位肌力训练一样,均需最适合的阻力负荷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18]。本研究采用powerbreathe K5呼吸训练仪对SCI患者进行吸气肌训练,其吸气阻力大小可随着呼吸肌强度变化而变化,使吸气过程中吸气肌一直维持在最佳阻力训练状态,这能更好地提高吸气肌的力量。同时,联合使用breathe-link软件,实现了训练过程及结果的可视化,可引导患者改进吸气技巧,提高患者训练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治疗4周后两组的MIP、PI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报道研究结果一致[19-22],提示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可有效提高SCI患者吸气肌的力量。治疗4周后,两组呼吸困难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这与Liaw等[8]、Gonzalez等[23]研究结果一致。两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arin等[19]研究结果一致。Karin的研究和本研究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而常规康复治疗本身可降低SCI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24],这可能会影响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对SCI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疗效观察。

综上所述,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可明显改善SCI患者的吸气肌力量,减轻呼吸困难程度,但在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疗效尚不明显,可能还需要从增加患者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等方面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呼吸肌吸气肺部
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老年患者卒中后呼吸肌训练对卒中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影响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08
肺癌患者康复 做做呼吸操
保健与生活(2017年5期)2017-02-27 00:32:17
没事多练壮腰功
祝您健康(2016年2期)2016-02-24 15:36:16
健脾益肺汤改善肺脾气虚型COPD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疲劳的疗效
中外医疗(2015年11期)2016-01-04 03: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