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娜, 杨 运
(1.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理学教研室; 2.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郑州 450000)
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化高校转型改革,落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定位自身发展方向和特色,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校企信息不对称、教学内容与企业用人需求脱离等实际问题。本文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教育为样本,尝试构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高校与医药企业信息化平台无缝对接和信息共享,突破信息孤岛瓶颈,进一步探寻校企合作内涵性延伸的高效模式。
1.1 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用人需求脱离 限于培养模式和自身情况,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药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储备不足、专业知识体系不够全面,实战经验相对缺乏等现象[2],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虽然有计划地增设实训课程,但实训教学内容与企业业务发展现状相比略显滞后,或缺乏企业实战氛围,限于任课老师对企业相关要求缺乏全面了解,学生操作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造成后期学生顶岗实习不能很好地胜任企业岗位要求[3]。如医药营销专业学生开设药品经营企业业务实训课程,进行收货、入库等岗位操作时,只是进行简单的验收要求、入库码放原则等基本内容的教授,但对药品按照剂型、储存温度等分类管理要求、分库储存等重要具体细节要求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1.2 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 传统的医药校企合作模式以高校培养为主、企业参观实训为辅,高校与医药企业仅在学生实习、就业阶段进行沟通交流,企业接收的学生知识体系和对行业的认知雏形已初步形成,通过一学期的实习很难补齐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短板。学校表现积极主动,试图与相关企业合作,希望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所和环境,而企业表现比较消极被动,不乐意接受实习生,不愿为其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和条件等[4]。同时,校企沟通方式主要限于座谈、函询等方式,沟通内容不够深入,双方对学生培养模式提升和优化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从而形成两个信息孤岛,企业不能全面掌握学校的培养体系、目标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在学生实习岗位设置上依据不足,不能因材设岗,精细化培养。反之,学校不清楚企业岗位设置、主营业务、技能需求,无法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同时也没有办法科学合理地将学生安排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消极影响[5]。对于沟通能力较强,交流能力突出的学生,由于校企对特定学生信息沟通不到位,有可能将其安排在生产一线,而不是更有针对性地安排在销售岗位实习。
1.3 学生实训、实习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医药校企合作存在目标不明确,对学生的联合培养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科学评价等问题。高校的目的是通过实习完成国家明确的教学内容要求,医药企业为了通过短期的实习完成相对简单重复的工作,不仅阶段性降低人力成本,还可以通过实习的锻炼,择优录用学生。所以二者从自身出发,学生实训、实习表现仅通过实习鉴定进行相对笼统、主观的评价,对学生实习效果及能力绩效缺乏客观量化的评价体系,医药企业也是通过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决定是否录取实习学生,学校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教学体系优化方案缺乏科学的信息反馈。如大型医药经营企业采购管理岗实习的学生,企业仅通过订单处理情况评价该学生是否胜任该岗位,但是对订单正确率、订单响应时间、及时补货情况等指标未进行细化评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尝试以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基础,高度信息共享和深度细化合作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具体做法包括“一个搭建、双向联通、三方评价”,即搭建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对接的学生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做到校企双方信息数据即时联通以期合理优化教学形式及内容,同时科学制定评价体系,让高校-企业-学生做好互评工作,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课程设置、企业管理等。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与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相关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与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相关指标比较
2.1 搭建与企业ERP系统对接的学生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学生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模块、教学模块、行业拓展模块、实训模块、评价互动模块等,通过系统进行上述不同模块的设置,达到以下目标:①将学生专业课成绩、日常表现、性格特点、社会实践活动等信息呈现给高校和企业。②高校和企业根据国家高等教育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协作完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工作,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分类培养,设定不同培养目标。③在日常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动态融入行业法律法规、规范性准则、行业发展动态等内容,并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分角色、分岗位进行实训锻炼和模拟沙盘推演等。④建立高校-企业-学生三方互评机制,通过不断的互评和信息反馈完善学生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及相关课程设置等内容。同时,通过将学生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与企业ERP系统对接,提高校企合作效率。相关模块功能设置,见图1。
图1 学生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置示意图
2.2 建立校企信息联通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完成两个系统对接后,从顶层设计保障校企信息的良好沟通,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习实训规划,引入现代企业的理念,从生产性实训环境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管理模式等方面营造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12]。整个过程企业全程参与并根据行业发展,与高校沟通后动态调整。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培养质量标准,并定期开展专业培养质量、创新实践能力反馈意见的收集工作,作为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13]。同时,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最新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要求等,将全真的企业环境复制到课堂;积极邀请企业相关岗位管理人员担任高校客座教授,通过开展网上教学、远程视频等丰富课程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沙盘推演及医药企业运行环境下的模拟操作,为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奠定实践基础。
2.3 建立科学的互评体制不断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通过建立高校-企业-学生三方互评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量化评价高校教学成效、企业运行情况和学生对理论实践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目标检测、师资水平检测、实践检测、课堂表现检测、课后表现检测、实习设计检测等多个内容,通过对学生多方面的考察,根据互评结果后及时反馈整改[14]。如高校对学生相关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的日常评价和专项评价,可作为企业招收实习生和正式员工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医药企业规模、学生培养参与度、待遇水平和行业排名等指标的评价,供学生双向选择实习单位前参考;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师点评等内容作为高校完善教学体系和学生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依据,对企业实习指导情况的评价作为高校动态选择合作企业的准入条件之一;医药企业对学生的实习状态、工作态度、技能掌握熟练程度的评价作为高校深化课程改革方向的参考依据等。
随着“互联网+”进程不断深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医药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运用现代化的载体拓宽其广度和深度,从而推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向高层次发展,也是对传统校企合作管理方式的全面升级,其作用和效果必将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得到充分体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