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敏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洛阳 471003)
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其中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最为常见[1-4]。目前,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切除和显微镜下经鼻蝶手术切除垂体瘤均在临床使用,其中神经内镜因术野清晰、并发症少而更受青睐[5-6]。本研究分析40例垂体瘤患者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切除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垂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纳入标准: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者。②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n=40)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入院后2组均接受头部冠状CT扫描、MRI检查,明确肿瘤瘤体部位及大小、鼻腔及鼻窦的轴位,了解鼻腔蝶窦情况。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头部后仰20~30°并偏向术者方向10~15°,剪除鼻毛,保持鼻腔清洁。选择右侧鼻腔入路,对蝶窦隐窝收缩鼻黏膜血管使用质量分数为0.01%肾上腺素棉条填塞,在术侧鼻孔开口处放置Hardy扩张器,缓慢撑开。对照组:明确蝶窦入口,凿开黏膜剥离后的蝶窦鞍底,使用显微镜观察肿瘤和垂体组织,沿肿瘤四周使用垂体瘤钳、刮匙及细吸引器缓慢清除肿瘤组织,避免对鞍膈造成损伤。观察组:自右鼻孔进入,神经内镜引导下将手术通道扩大,明确蝶窦开口,将蝶窦黏膜向下推至鼻中隔,暴露蝶窦前壁。沿蝶窦开口使用高速显微磨钻将骨质磨除并扩大,进入蝶窦腔,磨开鞍底,形成骨窗(1.0 cm×1.0 cm),使用垂体瘤钳、刮匙及细吸引器先切除鞍内部分,残余肿瘤组织下陷入鞍内后实施肿瘤切除。2组均采用明胶海绵或止血纱布止血,若术中出现脑脊液漏情况,取自体组织(脂肪、筋膜及肌肉)或明胶海绵辅以生物胶对瘤腔和蝶窦进行填塞处理,实施骨性鼻中隔和黏膜复位。2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
1.2.2 评价指标 ①手术相关指标: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②并发症:统计随访6个月内蝶窦炎、低钠血症及脑脊液鼻漏发生情况。
2.1 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3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n=40,n(%)]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垂体瘤的常用方法[7-8]。但垂体瘤手术等医源性创伤是引起脑脊液鼻漏的主要原因之一[9],此外,垂体瘤手术会对垂体后叶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降低,尿量增多,极易导致低钠血症[10]。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显微镜下经鼻蝶手术切除垂体瘤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切除垂体瘤在临床治疗中均得到广泛使用,但显微镜下手术治疗需扩张鼻腔,将鼻中隔推向鼻侧,手术操作过程中难免会使鼻蝶损伤,致使鼻蝶开口阻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感染风险[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优势更为显著,且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表明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切除垂体瘤治疗,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切除垂体瘤中神经内镜具有视野广、视距近、视角多等特点[12],术野清晰、损伤小,可有效减少手术入路创伤;充分显露病灶,有助于直接切除病灶,最大限度保护鼻腔正常结构,减少副损伤发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13]。同时神经内镜下可减少外科手术操作,无需将黏膜分离、断离鼻中隔,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加之术中利于详细检查隐匿区域,减少术中损伤周围组织,有助于彻底清除病灶,及时处理脑脊液漏情况,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此外,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宽、更近的手术术野,有效解决手术存在盲区的问题,对蝶窦内的情况进行全面观察,有效减少出血及损伤周围神经,加之神经内镜下手术器械可从相通的鼻孔内镜旁直接到达术区,不易损伤鼻中隔及其黏膜,可避免破坏鼻腔黏膜、鼻中隔结构,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14-15]。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可有效减少垂体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