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丽 俞飒 楼志平
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孤立性真菌球性蝶窦炎患者23例,均采用经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47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15例、右侧8例。其中13例因头痛首诊于神经内科,头痛以额枕部及颞部疼痛为主。3例因眼眶深部痛首诊于眼科。另7例因回抽脓液或血涕、鼻塞等症状首诊于本科室。所有患者无视物模糊、复视、眼球运动等眼部症状。术前均行鼻内窥镜检查:其中合并鼻中隔偏曲4例,合并中甲肥大息肉样变,泡状中甲3例。有3例可见蝶筛隐窝膨隆,7例可见蝶筛隐窝处粘脓涕坠向后鼻孔。另6例鼻内窥镜下未见明显异常。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及轴位CT扫描。病变侧蝶窦腔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软组织中均可见斑点状、絮状或片状钙化高密度影。其中有5例合并上颌窦及筛窦炎症。实验室及全身检查无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23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合并鼻中隔偏曲者予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中甲肥大息肉样变及泡状中甲者予中甲成形。合并上颌窦、筛窦炎症者予部分鼻窦开放术。术中予外移中甲,或行中甲后端部分切除,暴露上鼻甲,切除上鼻甲后端,充分显露蝶筛隐窝及蝶窦自然开口附近区域,扩大蝶窦自然孔。难以找到自然开口者,于后鼻孔上方1~1.5cm处蝶窦前壁开口,术中使用咬骨钳及磨钻充分扩大,并注意保护周围黏膜的完整性,避免骨质裸露。23例患者窦腔内均见黑褐色、干酪样、泥沙状真菌团块,予彻底清除并反复冲洗窦腔。予鼻用纳吸棉填塞术腔。窦腔内容物及周围组织常规送病理报告霉菌菌丝,未侵及黏膜。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1周,未使用抗真菌药物,并于2周时鼻内窥镜下清净术腔残余纳吸棉。术后鼻腔冲洗2次/d,至黏膜上皮化。术后1、3、6个月及1、2年定期行鼻内镜复查。见图1~5。
图1:CT示:左侧蝶窦腔内软组织影伴片状高密度影,考虑真菌球性蝶窦炎。图2:术中蝶窦自然口下方先予烧灼鼻后中隔动脉;图3:术中充分扩大蝶窦口,内可见黑褐色干酪样真菌团块;图4:术后患者头痛即消失,2周吸净术腔填塞物,术后1个月术腔上皮化良好,术后1年蝶窦开口开放良好,图5:术后1年复查蝶窦CT窦腔内未见明显病灶
23例患者均手术顺利,2例术中伴发蝶腭动脉分支出血,电凝后血止。术中术后无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脑脊液鼻漏、复视、视力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术后头痛、眼眶深部痛及回抽涕等症状消失。4~15周术腔上皮化。其中1例于术后7周时蝶窦开口闭锁,12周时复查鼻CT蝶窦腔内病变复发,经再次手术后窦口开放良好,随访2年无复发。其余患者经6个月~2年随访,蝶窦开口开放良好,病变无复发,复查CT蝶窦腔内未见明显病灶。
蝶窦位于鼻腔后上方,位置隐匿,周围结构复杂,蝶窦病变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孤立性蝶窦病变是指原发于蝶窦并局限于蝶窦腔内,尚未侵及周围结构的病变。发病率占鼻窦病变的1.0%~2.7%。其中以蝶窦真菌引起最为多见[1],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等因素,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2],真菌球不具有侵袭性,多发生在全身免疫状态正常者,与鼻窦局部解剖因素关系密切[3]。
在孤立性真菌性蝶窦炎中最常见症状主要为头痛,头痛的位置无明显特异性,以前额、枕部、球后及颞部最为常见。本组23例患者中,因头痛首诊于神经内科13例,因眼眶深部痛首诊于眼科3例。故临床上对于头痛及球后疼痛患者需考虑本病可能,及时作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Lawson等[4]提出CT扫描为蝶窦疾病影像学检查的金标准,CT可以提供病变的范围及局部解剖细节,且可以为鼻内镜手术提供精确的信息。本组患者鼻窦CT扫描均为单侧病变,蝶窦腔内充满高密度软组织影,未见液平面,其间可见絮状、斑片状钙化影,其中有8例可见蝶窦壁骨质增厚、硬化,未见明显骨质破坏。
孤立性真菌球型蝶窦炎的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术中彻底清除窦腔病灶,尽量扩大蝶窦口矫正解剖异常,并保证术后长期充分的引流及通气从而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的环境[5]。本组病例均在鼻内镜下开放蝶窦,充分扩大蝶窦口,彻底清除腔内真菌块,反复冲洗窦腔,术中注意保护颈内动脉管、视神经、海绵窦等重要结构。同时对鼻腔内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中甲肥大等一并处理,对相邻窦腔有炎症时同时开放。其中2例患者术中有蝶窦动脉分支出血,为向下方扩大蝶窦开口时损伤所致,该血管破裂出血虽不会出现大的并发症,但影响视野清晰,破裂出血后比较被动。故本组后期病例存在蝶窦外侧隐窝等需将蝶窦口向外向下方扩大时,选择先电凝切断该动脉后,再扩大蝶窦造口,后期术中及术后无不可控的动脉性出血。1例复发患者,考虑术中对蝶窦开口周围黏膜造成较重损伤,引起骨质裸露,开口附近形成环形瘢痕增生所致。经二次手术,切除后筛气房,轮廓化蝶窦造口周围骨质,并行鼻中隔粘骨膜瓣覆盖裸露骨质后好转。故术中应尽量保护蝶窦周围黏膜,避免骨质的裸露。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治疗孤立性真菌性蝶窦炎,视野清晰,手术操作微创简便,在清除病变组织的同时纠正解剖结构异常,充分开放蝶窦口,引流通畅,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治愈率高,有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