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欢 杨孝苹 荆晓雷 王晓倩
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不断上升,高居恶性肿瘤之首[1],部分患者无法忍受术后身体的变化而出现焦虑、恐惧及抗拒治疗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治疗的进行[2]。认知行为团体是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基础上,以团体干预为主要手段的一种干预模式,介绍了在团体认知行为中针对具体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案和方法[3],其过程大致包括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改变相关自我认知、通过树立新的认知来帮助患者处理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问题[3]。自2018 年2 月起我科对肺癌术后患者应用认知行为团队干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8年2月-2019年2月入住我科的93例肺癌术后患者被纳入研究。①纳入标准:符合2017年NCCN 最新肺癌诊疗指南(中文版)诊断标准且住院手术的患者;术前患者病灶无转移、无其他合并症;年龄18~75岁,神志清楚,能完成SAS评分、HAMA评分、SDS评分的患者。②排除标准:拒绝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有免疫缺陷病的患者。93例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男30例,女15例;小学以上文化39例、文盲6例;平均年龄(53.1±4.7)岁。观察组男32例,女16例;小学以上文化40例、文盲8例;平均年龄(45.1±4.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法:即在认知干预阶段,采用认知训练、健康讲座、成功案例干预、支持性治疗方法;在行为干预阶段,采用角色扮演、心理放松训练、社交技巧训练方法。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小组: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1 名主治医师、2 名护师(其中1 名心理咨询师、1 名加速康复护士)和2 名护士。小组讨论制定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护理方案。4 名责任护士均经过规范化认知行为团体护理模式培训,实施前后由2 名护士(其中1 名为责任护士)通过相关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后评价。②认知干预:患者麻醉苏醒后返回病房,由2 名小组成员护士运用SAS、HAMA、SDS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现阶段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床位医生与患者有效的沟通,使患者正确的认识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运用自我鼓励方法提高患者自信心,让患者勇于表达自我感受。针对信心不足的患者,项目团队成员邀请康复者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播放成功案例视频为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③个体化护理方案:科室加速康复护士对患者的饮水、进食、早期床上活动、自控镇痛泵剂量的调节联合医生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例如麻醉清醒即饮水,术后1天正常饮食;进行有效咳嗽、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开始等张运动,对恢复较好的患者术后第1天逐渐下床活动,术后第3天基本正常活动等。④行为干预: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病情的患者采用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法。对文化程度高、适应性强的老年患者积极热情的介绍诊断治疗、护理安排、播放舒缓音乐等。对文化程度低的老年患者着重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如管道安全,经济方面可介绍医保惠民政策等减轻患者心理焦虑。对年轻、病情恢复快的患者督促加强康复训练,团队成员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社交互动中经常遇到的社交场景,从而帮助患者了解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社会角色,帮助患者更好的接受自己,掌握与他人沟通的良好心态和技巧,使患者尽快的适应社会生活角色。⑤总结与评价:干预3 周后由上次评分的2 名护士对此患者再次评分取其平均分作为干预后的评价指标。并对干预前后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小组成员每月召开反馈会,讨论存在问题,改进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案,确保认知行为团队干预内容的规范和标准。
1.3 评价工具 ①焦虑主观感觉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50 分为焦虑,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焦虑病情越重。②焦虑客观评价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共14 个条目,评分≥7 分为焦虑,得分越高,病情越重。③抑郁情绪评价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50 分为抑郁,分数越高,代表抑郁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HAMA、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干预3周后观察组患者的SAS、HAMA、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HAMA、SD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SAS、HAMA、SDS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SAS HAMA SDS SAS HAMA SDS观察组 48 53.12±10.43 20.66±5.99 64.79±8.32 35.66±6.09 12.22±3.72 39.76±5.52对照组 45 55.00±9.52 20.57±6.83 65.95±7.44 44.86±6.18 16.44±4.11 56.71±6.31 t 0.90 -0.67 0.71 7.21 13.81 5.18 P 0.36 0.94 0.48 0.00 0.00 0.00
以往对肺癌术后患者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患者的情绪和社会支持网络进行的干预,只是对认知层面的干预。然而,认知行为取向的理论表明,认知与行为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认知能够影响个体行为,个体行为进一步又对认知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采用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模式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同时开始改变肺癌术后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两方面水平均有所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认知行为团体干预不仅能了解患者术后身体状况和常见并发症,改变患者对自身状况的错误认知,还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改善患者心理症状。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在实施认知行为团体干预3 周后,通过SAS、HAMA量表分别进行主、客观焦虑评分,SDS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情绪,结果显示其SAS、HAMA、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报道一致[3],表明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本研究在行为取向理论指导下,针对肺癌术后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制定了个体化干预方案。每个活动内容的设置、时间的安排均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案,使得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促使患者积极接受自我,重新相信自己,继而降低患者自我身份敏感,提高患者自信力的水平。
综上所述,针对肺癌术后焦虑、抑郁的患者,可以采用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指导患者从个体的认知着手,改变其负向自我认知,提升积极的自我认知,接纳自我的干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