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理是数学学科教学特定学习形式,教师要正视推理教学现实,为学生提供丰富推理契机。从过程到意识、从方法到思想、从经验到策略,教师从不同维度出发,为学生设定推理操作实践机会,势必能够为学生带来思维启动力量,让学生在推理实践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推理;认知构建
所谓推理,《辞海》对其有明晰解读: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推理教法,不仅符合学科教学基本特点,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思维启动方向。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大多缺少推理的意识和方法,教师要为学生投放推理任务,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推理活动,让学生在推理实践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全面成长学科核心素质。
一、 从过程到意识,体现推理本源目标
数学推理是最为常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推理情境,给学生布设明确的推理任务,以提升学生推理应用意识。
(一)创设推理情境
小学生对推理操作存在模糊认识,教师在施教时要注意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推理操作环境,让学生自然接受推理认知。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我们随处可见数学猜想、案例列举、类比迁移等内容,这些设计都属于推理操作范畴,都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推理操作契机。在教学启动后,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展示机会,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展开信息搜集、整合、分析、归结,自然完成数学推理操作。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3的倍数的特征》,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我们前面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看看这些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学生快速聚拢关注力,很快就给出了正确答案。教师继续引导:既然掌握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了,能不能由此展开推导,推理出3的倍数的特征呢?学生开始热议。有学生说,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0、1、2、3、4、5、6、7、8、9。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也有学生说,看十位数也是这样,也找不到什么规律。教师给出提示:如果将个位数和十位数进行相加,结果是怎样?学生展开实际操作,很快就发现了规律: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能够被3除尽的数是3的倍数。学生继续思考,这个规律适合所有数位吗?课堂学习研究气氛浓重起来。
(二)明确推理任务
数学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推理通道,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然建立推理意识。数学概念、定义往往可以通过推理获得,这是重要推理训练活动,教师要借助学生学习旧知展开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类比、提炼等学习操作中形成数学概念认知。为进一步激活学生数学思维,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推理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自然进入到推理操作实践之中。
在教学《找因数》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布设一个实践操作任务:用12个小方格卡片拼成长方形,有多少种拼法?学生拿到这些小卡片,集体展开研究和操作。经过多次推演,很快就形成了推理结论:利用12個小卡片,可以有1、2、3、4、6、12种拼法,也就是说,这些数字都是12的因数。教师再次给学生布设推导任务:根据刚才的操作,可以推导出9和15的全部因数吗?学生有了前面的实践操作经历,自然能够顺利推出9和15的全部因数。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小卡片展开实践设计,给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学习启迪,让学生利用相同的方法展开推理,归结出找因数的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成长。教师适时布设学习任务,学生有章可循,学习认知构建顺理成章。
二、 从方法到思想,体现推理多重内涵
教师为学生设计推理方案,给学生传授一些推理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推理历练机会,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形成坚实数学认知基础。
(一)设计推理方案
小学生数学推理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在布设推理任务时,需要给学生更多方法指导,甚至需要帮助学生设计推理路线,确保学生推理活动顺利展开。数学观察、数学实验、数学对比、数学猜想等内容,都属于数学推理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推理过程有清晰把握,让学生在建立推理方案,展开有条不紊的学习操作,自然实现推理操作。数学思想都属于数学推理凝成的思维模式,从数学思想构建角度展开教学操作,符合学生数学学科认知构建规律。
在教学《找质数》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设定了操作探索活动:我们已经知道质数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将1-100中所有的质数都找出来,如何运用最为简单的方法进行操作呢?学生拿到这个操作任务后,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开始了思考讨论。教师参与学生对话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参考方案:1肯定要划掉的,2不能划掉,但2的倍数的数都要划掉,3不能划掉,但3的倍数都需要划掉,还有5、7等数,都需要这样操作,剩下的就是质数了。学生根据教师建议展开具体操作,对剩下来的数进行判断,结果发现都是质数了。教师为学生设定了推理方案,让学生展开具体实践,让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建立有形学习认知,对质数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优化推理程序
学生进入数学推理实践后,教师需要给出必要的引导和矫正,确保学生推理操作顺利推进。数学推理有独特进路,如果出现了思路偏差,很容易出现错误答案,也会导致学生数学思维走向死胡同。因此,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更多推理方法,如验证方法,是对推理真假进行研判的基本标准,反证法也能够给学生推理带来更多启示和思考。优化推理程序,需要从推理结果角度展开,促使学生在不断自我矫正过程中形成学科认知。
数学推理未必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做支撑,给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展开归结思考,学生建立起来的推理认知会更为立体。如教学《数的奇偶性》,教师先让学生对奇数、偶数概念进行解读,然后给学生布设一个合作互动任务:一个同学说出两个数,另一个同学进行相加计算,通过对加数奇偶性、和数奇偶性分析推导,归结出一定规律。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相关操作,很快就有了新发现:任意两个偶数相加,和数为偶数;任意两个奇数相加,和数是偶数;任意一个偶数和一个奇数相加,和数为奇数。教师对学生推导过程进行肯定评价,对推理合理性进行验证归结,让学生自然建立推理认知。教师利用一个推理操作,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推导过程中自然形成推理认知。
三、 从经验到策略,体现推理核心追求
小学学生对数学推理存在更多畏惧感,教师在教学引导时,需要给学生设定适宜角度,给学生布设更多推理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自然操作过程中形成推理。
(一)启动推理反思
学生经验基础是推理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在教学引导时,需要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有清晰把握,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推理反思契机,让学生学会自我矫正。学生经验对推理形成强力支撑,教师不妨与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利用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推理设计,让学生推理学习顺利启动。如数学中的大胆猜想,这是学生经验积累的呈现,其正确性未必很高,但其训练效果不可忽视。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关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复习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然后给学生设定推理任务: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形式,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学生大多对教材内容有了过阅读经历,自然能够根据教材设计展开相关操作。教师对学生具体实践操作给出必要的指导,学生利用剪刀剪出平行四边形,然后利用剪辑拼接形式,将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再由长方形面积公式进行代入,最终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教师对学生推导过程进行观察分析,肯定学生的积极操作,对学生推导过程进行梳理。教师在学生操作中给出必要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推导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思维整合机会。一个面积公式推导活动,将学生带入推理过程之中,从学生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推理设计是比较适合的,成功调动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课堂学习气氛浓烈起来,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形成的学习认知是多元的、鲜活的。
(二)丰富推理活动
教师为学生设定更多推理活动,这是提升学生学科认知基础的重要手段。数学操作、数学实验、数学猜想等,都属于数学推理活动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作出筛选,适时启动推理活动方案,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再从实践回归理论,完成数学认知的完美蜕变。数学推理是数学认知构建的必然经历,每一个学生都不能置身事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推理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操作中完成认知内化。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经历,自然想到了类似的推导方案。教师针对学生数学思维基础,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我们将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也可以获得两个相等的三角形,从这个点展开思考,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了具体设计和操作,教师深入到课堂之中,对学生具体表现给出具体的指导。经过一番思考和操作,学生大多能够顺利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课堂实践活动获得圆满成功。教师对学生推理过程进行评价,学生从这个推导过程中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了深刻理解。教师利用一个推导任务展开教学设计,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课堂教学进入良性轨道。
数学推理是学科特点决定的,教师要对学生推理基础有清晰认识,利用多种教学引导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推理契机,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数学推理过程中,并在推理感知体验之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学生推理基础比较低下,教师要正视学生学力基础实际,传授更多推理的方法,让学生在具體实践操作中建立推理意识和方法基础。
参考文献:
[1]范忠榕.新教学方法下小学数学推理素养的培养探究[J].教育,2017(6):53-55.
[2]官秀平.重视数学核心素养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J].黑河教育,2018(3):75-77.
[3]林思岐.以“合情推理”为教学核心任务,探究小学数学思想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9):81-83.
作者简介:季芳,小学一级教师,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