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入课:话语分析与实践特征*

2020-03-16 18:50张甲子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班会课话语辅导员

张甲子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国土管理学院,昆明 652501)

“班会入课”是指将辅导员工作纳入课程,通过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堂教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高校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该课程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辅导员是开设班会课的主要力量。由于高校辅导员具有不同的学历背景、话语形式、身份认同与实践惯习,班会课便产生不同的话语功能与课堂效果。对班会课中的话语进行分析,有助于纠正话语背后的教育不当,规范话语背后的教育观念,探索班会课中的实践逻辑,则有助于更好地更新文本层面的教育理论,改进动态层面的教育实践。

一、班会课的话语分析

班会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进行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其本质在于对人的道德品质培养,其过程应注意学生世界观的引导与澄明,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全球性的教育诉求,亦成为我们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属性。

(一)教育:教育话语的本质属性

教育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字及语言以文本形式诞生以来,教育通过文字语言代际传递,其作用更加彰显,随着社会文明发展,教育属性由仪式性、修养性逐渐转向功用性、价值性。但纵览教育发展不难发现,对人道德品性的培养一直是教育发展中亘古不变的主线。就大学而言,从法国模式下的德性大学到英国模式下的知识大学,教育由“对宗教的忠诚和对道德的坚守”[1]过渡至“培养绅士和良好社会公民”;从德国模式下的国家大学到美国模式下的现代大学,教育由“修养、科学、寂寞、自由”过渡至“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以成完人”。我国的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具有强烈的政治论取向,教育的“修身齐家”一直与“治国平天下”紧密相连。无论是出于政治论还是认识论的角度而言,教育的目的始终是培养人。

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始在高校设立辅导员,专门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党团发展、就业指导等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本质在于“育人”,辅导员正是高校“育人”的一线实践工作者。班会课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同于事务性班会,而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为引领学生的思想发展与道德提升,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理实一体化德育课程。辅导员在班会课开展中,教育话语的组织与生成是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校园文化等被选择、组织和实施的过程。就教育目的而言,应然注意对人的道德品性的塑造养成;就教育价值而言,应然注意对学生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澄明引导;就校园文化而言,应然注意对学生适应意识与爱校意识的培养生成。无论何种主题的班会课,都必须将“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不同内容的班会课,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教育主旨,教育话语在辅助这种教育主旨的达成过程中必须摒弃价值中立的原则,而应以价值涉入的立场引导教育班会的展开。比如,以“我心中的大学”为内容的班会,教育话语应饱含对大学、对母校的由衷热爱;以“安全是保障”为内容的班会,教育话语应严肃各种安全制度的规训教化。不同内容的班会课,背后又隐藏着相同的教育主旨,这种主旨便是德育的塑造,教育话语可以方式多样,但其目的和立场确是唯一——注重人的培养。

(二)引导:教育话语的过程属性

教育是教育话语的本质属性,育人是教育话语的本意复归,而引导是教育目的启蒙或开启的方向表征,在新华汉语词典中,引导具有“带领、指引、启发诱导”。在军事大辞海中,引导是航空兵作战指挥的组成部分,如用地面或机上指挥引导设备指引飞机飞向指定目标。可见引导具有定向、带领、启发之意。引导不同于疏导,引导在于方向引领,疏导在于问题排解。引导又不同于引诱,引导是带有产婆术式的使对方思维发散,引诱是带有隐蔽性的使对方思维固向。教育中的引导,既具有教育培养的目的论,又具有教学设计的方法论,为教育目的、教学设计提供过程选择与方法建构。

引导在教育中自古有之,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以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是师生在互动交谈中引导启发的运用。引导发展至今,已演变成一套理论完善的启发式教学。班会课中的“引导”作为一种“动态的语言”,相较于静态的文本语言,欠缺精确性与逻辑性的表达,更具过程性与应变性的表述,其目的“不在于学术领域的思辨推演,而是使话语接收者产生情感共鸣,自觉将话语内容作为自身行动实践的价值尺度”。[3]易言之,引导正是教育话语的过程属性。班会课的导入、主题、活动、总结,无时无刻不是一个过程引导和随机应变的过程:导入即为此次班会课的主题提供话语性引导,通过提问、设问、案例、学校近况等为引,使学生思维及注意力有一个方向适切,使学生对主题有一个轮廓了解;带着注意力与疑问,话语进入主题,通过话语讲解与引导,班会课的主题步步显现;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在“话语+动作+分析”的环节中对主题进一步加深印象、端正认识;通过总结,老师进一步升华主题,继而提出寄望与要求。在班会课的开展中,老师应全程注意:话语的方向性,即话语应密切围绕班会主题;话语的把控性,班会的现场效果、氛围调整都需通过教师话语实时把控;话语的纠正性,针对学生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中出现的认识欠缺与认识不当,老师在总结中应及时补充纠正,提出改进性意见;话语的联系性是指通过话语为此物与彼物、为此事件与彼事件建立联系,如将“解放思想”与“教学改革”建立联系,将“比学赶超”与“创新创业”建立联系,建立联系的过程,也是启发引导的过程。班会课中引导的熟练运用,是启发式教学法、积极教学法的显明体现,既可以引导学生将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又可以唤起学生的认知参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三)创新:教育话语的时代属性

自李克强总理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双创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作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承载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须改革创新,我国于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就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2]改革创新,正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精神,亦是我们的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属性。

如今,创新创业作为一门课程已经正式进入高校课堂,足见当今高校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班会课作为一种德育课程,也是一个时时体现、处处体现创新精神的过程。就教育理念而言,班会课不仅是“思想输出”的过程,也是“思想解放”的过程,通过情景模拟、头脑风暴,将学生引导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就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就教育实践而言,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限于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组织一场辩论赛、参观一次警示基地,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班会课,抑或提前经过审批,将上课地点转移至绿茵场地,同样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教育话语而言,班会课中的话语更具多种创新方式,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相较于枯燥的理论,一场《厉害了,我的国》更能震撼学生心灵。现在的创新,不是突变式的创新,更多是渐进式的创新,点滴进步,都可谓之创新。倘若在教育目的启发引导过程中,发现别的彩蛋,老师同样可以为学生的新发现鼓掌鼓励。这样,一堂班会课不仅体现着育人的本质属性,又体现着创新的时代属性,老师实时引导,把控得当,就不失为一堂成功的班会课。

二、班会课的实践特征

班会课的具体开展,遵循着教育的实践特征,其实践特征在于方向既定而实践无定,一如“自带轨道的火车”。在于润物于无声,一如“爱情中插播主旋律”。在于教师的身正示范,一如“其身正,不令而行”,这是教师不断提升师风师德与业务水平的特征。

(一)“自带轨道的火车”

教育研究,抑或注重文本研究的话语分析,均是追求理论建构的活动,“教育实践”则是“不能完全被理解为追求理论建构之活动”。[4]7教育的实践逻辑“既非一种纯粹观念的存在,也非一种纯粹实体的存在,而是一种介于二者之间或兼容主观性与客观性文化的存在”。[4]4作为一种抽象的难以定义的存在,实践逻辑可以理解为一种“中介”——拉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由教育研究→话语分析→实践逻辑→实践的过程是一从理论至实践的渐进过程,毕竟真实发生的实践,“不只受某些实践性理论所引导,而且亦受实际情况之紧急事件所影响”,[4]7不难发现,“实践逻辑”是理论工作者在理论视阈内最接近于实践的理论研究。

石中英教授将教育实践比喻为“一列‘自带轨道的火车’,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方向而非编制好的列车运行图驶向下一个站点”。[4]7这句话很好地比喻了教育实践的本质属性,即“方向既定而实践无定”。在教育乃至社会其他诸多领域,人们大部分的工作是在既定目标与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小到课程展开、活动策划,大到学期计划,学校规划,无不如此。班会课作为一门纳入学期计划的课程,遵循“方向既定而实践无定”的实践逻辑。这种实践逻辑对班会课的开展有如下要求:一是保证教学目标的方向性与正确性不变,政治正确与思想正确,是班会课开展的国家层面要求;认知学校与热爱学校,是班会课开展的学校层面要求;树立正确三观,培养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班会课开展的个人层面要求。二是班会课的引据例证均需辅佐教学目标,一节课程的展开,需要旁征博引,需要数据与案例,这些引据例证需辅佐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笔者曾听过一位冯姓老师做“教师职业化素养提升”的讲座,常理来讲,这样的题材最好应由一位崇师爱教、有着正式大学教职的教师来讲,但这位教师是一位从教师岗位上辞职的商演教师,其在讲课中列举周立波敛财之道、以收入论成败。在笔者看来,这是一场“引据例证无法辅佐演讲主题”的讲座。三是教育实践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正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一样,可以通过理论讲授,也可以通过影视播放。开展“我关系的一件国内外大事”班会课,引导学生收集近期时政新闻并予以分析,同学们列举“川航飞机迫降”、“美国退出伊朗协议”等时政热点。有一位同学列举“69岁无腿老人登上珠峰”,也许这不算国内外“大”事,但通过学生介绍而知,无腿老人曾是国家登山队员,因将睡袋让给了队友而致自己双腿截肢,它背后彰显的是人的不屈意志与分享精神,这正是我们需要向学生宣扬并加以引导的价值观。班会中的这种“多样性与超预料性”恰恰契合了班会课的“实践无定”性。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班会课中的实践应尽量按照辅导员的既定目标与教学方法展开。

(二)“爱情中插播主旋律”

我国自古便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典故背后蕴含的是榜样的示范性与德育的隐形性,德育的隐形性,是指德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往往需要“通过暗含、内隐的教育手段传递一定的社会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使教育客体能够愉悦地接受并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5]这种德育具有自然性与渗透性,其往往在“用之无形”之中完成德育的渗透并“使之不厌”。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应具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及“桃李言之、下自成蹊”的自然性与渗透性,应能“在爱情中插播主旋律,而不是在主旋律中插播爱情”。易言之,我们的时代并不缺乏核心价值观,缺的是价值观的表达和宣传方式,讲“故事”比讲“道理”好,在“故事”或“爱情”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之中,隐含案例人物的道德坚守与主流价值,学生在感悟案例之际,亦将案列背后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在这方面,《人民日报》的官方微信可谓典型表率,《人民日报》官微推文“不同于《人民日报》纸媒语言的严肃谨慎,用生活化的语言、以人际交流的方式,给读者讲述其身边故事的信息比比皆是”。[6]

“在爱情中插播主旋律”对我们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趣味性、引导性、自然性,注重事实与案例,而非枯燥的理论说教。班会课在实践过程中,应同样具备上述特征。一来在叙事方式上,采用《人民日报》官微叙述方式,在叙事中融入主流价值观;二来不同于《人民日报》官微亲切近民的文本语言的是,它可以融入动作肢体语言,通过肢体语言、动作表征、话语引导,通过声情意行并俱的方式,营造独具特色的实践效果。班会课的开展过程中应注意如下:一是引领而非判断。学生思想是发散、多维而具创新性的,一个人的思想是贫瘠而弱小的,一个群体的思想是丰富而强大的,当大家在头脑风暴、积极讨论时,往往能迸发很多创新的火花,辅导员在班会课实践中,更多的是引领大家转向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而不是非此即彼的说教与判断。二是对话而非压制。“对话”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自古有之,哲学巨作《理想国》通篇便是采用对话著成。在班会课中,教师通过对话与沟通,不仅“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交流气氛,可以催生出适宜于学术和科学工作的条件”,[7]97还能“引导人们的灵魂转向”(柏拉图),在班会课的展开中,“对话”依然是班会课最主要的实践,对话可以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意识,提升学生的反思意识,推动学生的理解意识。好的课堂教学具有从安静、回答、对话、批判到辩论的五重境界[8],也就是说,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反驳都是可以的。班会课作为思想正确、政治正确的德育课程,同样允许学生质疑,老师应具备以情动之、以理晓之的基本功,而不是对具有质疑声音的学生采取压制性回应。三是共识而非限制。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核心功用,是凝聚价值的最大共识,反映在多元、多样、多变的当下社会,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会课允许学生质疑甚至反驳,这是学生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体现,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话引导,消解质疑、达成共识,这为班会课的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既需搭建创造融合教学主体视界思维的平台与条件,引导教学主体形成“集体意向”、奠定“教学共识”;又需不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相互沟通与对话,才能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三)“其身正,不令而行”

《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箴言道出管理者自身品行端正的示范作用,至今仍是领导干部、教师学者自我约束的道德箴言,“正衣冠”是这句箴言在领导干部群体的当代观照,“四有好老师”是这句箴言在教师学者群体的时代体现。“四有好老师”是千千万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9]辅导员同样应具备“四有好老师”的基本要求。不仅如此,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要求还更明确地写进法令文件: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9]“正衣冠”、“四有好老师”也许在有些人看来不是指导实践的“实践逻辑”,恰恰相反,“正衣冠”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要求之一,“四有好老师”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之一,是指导实践的最高实践逻辑。

在这种最高实践逻辑指导之下,辅导员应在正身修德方面进一步提升自己,以“四有”严格要求自己,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辅导员应在学习研究方面进一步提升自己,具备扎实的学识、不断学习的热情;辅导员应在专业与风格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既需提升自身专业化建设,又可保持自己独有的风格。回归到班会课,其开设的目的正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班风。在班会课中,辅导员的示范作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班会效果以及班会走向,辅导员在自身正身修德方面哪怕有一点失范,都可能通过不经意的话语流露给学生。因此,为保障学生的思想方向、政治方向正确,务必保持自己的思想方向、政治方向绝对正确,为保障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务必保持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且能作为榜样示范。在班会课中,辅导员的学识以及学习爱好也在影响着班会课的效果以及走向。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曾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同师生座谈时也指出,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辅导员不仅要做好老师,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理论上的清晰才能保证政治上的坚定,政治上的坚定才能保证对大学生影响力的正确性”。[10]在提高自我学识这方面,年轻辅导员们“任重而道远”。在班会课中,辅导员又可自带其特有的风格烙印,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特长、不同的工作分担,便可能产生出班会课不同的实践效果。以专业而论,一堂“我的学校在阳宗”班会课,管理专业辅导员可能侧重学生管理,高教专业辅导员则可能侧重校园文化。以特长而论,特长在工作的辅导员,其学生参加活动可能十分活跃,特长在科研的辅导员,其学生在学习方面可能更加用功。以工作而论,负责团学的辅导员,其学生在情商与工作上可能具有特长,负责宣传的辅导员,其学生在研究及文字上可能具有特长。辅导员自身的风格与个性,既是辅导员人格魅力的体现,也会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辅导员可以在专业化队伍建设的进程中,合理保持自己的风格与个性,把握适度的平衡,创设出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新时代是“万物万联、共通共享、跨界融合、创新驱动”[11]46的“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了解各种知识、各种资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运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资格和话语权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于辅导员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面对班会课中的实际,在把握其话语属性与实践逻辑的前提下解放思想、查找问题,本着“打铁更需自身硬,方法总比困难多”的工作态度提升自我,方能更好地发挥班会课的引领者角色,使班会课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良好场域。

猜你喜欢
班会课话语辅导员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