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卫华 胡忠利
基于国际比较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育人功能研究
杜卫华 胡忠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通过对英国学院制教学、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和大学生村的梳理,分析欧洲国家比较有特点的学生公寓与导师制、学生公寓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从而为开展中国学生公寓与服务育人的研究提供外部的视角。学校和社会需要建设新型现代高校学生社区,这个社区应该紧密对接学校办学目标,有效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学生乐学,家长满意,居民宜居,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现代服务运转良好,文化育人功能突出。学生公寓不仅仅有“住”的功能,也要具有“生活”的功能。
学生公寓;国际比较;服务育人
欧洲的大学生一般被视为享有独立自主权利的成年人,而中国的大学在日常管理实践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如果一个学生有了身体伤害或者自杀行为,在欧洲学生家长一般不会去跟大学理论,因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承担自己的义务,享受自己的权利。学生在学期间发生的伤害事件如果跟大学的机构没有直接的关联,大学不承担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而在中国,如果学生在就读期间发生伤害事件,社会和家长期待大学承担道德责任,部分家长甚至通过法庭正规渠道状告大学的管理责任,或者通过非正规的渠道对大学的权利进行侵害。总而言之,中国的大学管理包括后勤管理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这种道德责任和普通人通常所认定的“法律责任”,高校似乎成为学生监督的全部责任人。
在这种不同的文化和法律背景下,欧洲大学公寓或者后勤管理部门的压力较小。同时,欧洲高校和社会的资源较多,入住学生宿舍的学生基本上一人一间,完全不同于中国高校目前的宿舍容量。国内高校普通的宿舍一般为4-8人一间,只有在华留学生可以实现1-2人一间宿舍。因此,中国和欧洲相比,宿舍或者公寓管理有着不同的模式和可能性。
大学这一组织机构源于欧洲,在11世纪的意大利出现的“学生大学”,大学主体就是(法学或者医学)学生自己,他们按照同乡会(nation)的方式组织起来,赁屋而居,收学费,请教师,入学和结业都是同乡会的事情。学生租住在民居之中,或者住在同乡会的房屋里面。由此,在12-18世纪的欧洲,各地大学的学生宿舍模式都采取了这一方式。
英国的学院制(College)就是延伸至今天的一种高校自治管理模式。英国部分精英大学仍然保留了学院制。学院不是单纯的教育实体,也不是单纯提供住宿的场所——它们是为学生提供的一个运动、交际和适合于居住的活动中心。学院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学院归属感,因为在新生欢迎周,新生可以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如各种各样的聚会和社交活动,正式晚宴也是其重要的内容。成为一个学院的会员,一般需缴会员费。缴费之后,本学院所有的活动对会员都开放,学生可以参加。特别是学院里面的“校友会”组织。校友会一般自己有独立的运作系统,每年定期召回毕业生大家在一起活动,对于学生的就业和强化归属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国的大学诞生较晚,学生住宿一般在民居或者是同乡会的宿舍中。1920年前后,德国设立了学生服务中心(Studentenwerk)这个机构,为学生提供比较便宜的饮食和住宿服务。二战之后,联邦德国新建了一些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1958年,联邦德国委托大学生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后勤保障服务。每个大学生每学期都要向公司化运营的非盈利的大学生服务中心缴纳会员费,2018年为72.77欧元。德国现有58个 “中心”分布在德国180个地区。每个 “中心” 独立运行,为若干所大学服务。2018年,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总收入为1812235180欧元,其中各个州补助占比8.7%,学生交费占比19%,主体收入(62%)来源于各类营业收入(租金和销售),总共雇佣员工20181人。
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在全德国拥有961家咖啡厅和学生餐厅,194268间学生宿舍,十平米左右的房子平均房租为250欧元,当然德国大部分学生宿舍都是男女混住的。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建设了43个心理服务中心和46个社会福利咨询中心,成立了212所幼儿园。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还负责德国高校学生助学金(BAfoeg)的发放,为国际学生提供了近100个服务项目和活动,出借贷款给学生或者给学生介绍兼职工作,资助了42个学生文化组织和22个学生俱乐部,以及25个各类文化活动或者竞赛活动。
德国的大学生村(Student Village)则是另一种模式,类似于中国的学生宿舍,但有着丰富的内容。以柏林的大学生村为例。这是一家注册协会主管的学生村(Studentendorf Schlachtensee eG)。大学生村里面房间类型多种多样,适合不同需求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宿舍都是男女混住的,2020年十平米的房间月房租为435欧元。单人间的学生共用洗手间、淋浴间、洗衣房等设施。合租模式的则是3-6个人住在一个套房里面,每套房子有自己的客厅和厨房作为公共空间。大学生村还配有地下室作为体育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德国大学生晚上聚会频率很高,聊天、喝酒、跳舞、玩桌式足球都在地下室进行。这个大学生村跟学校的有关部门合作,带领新生体验迎新周,不定期组织各种活动(参观巧克力工厂、城堡等等),这都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
中国的学生宿舍一般归属于大学本身,是大学的组成部分,没有全国或者全省层面的学生宿舍管理机构。学生公寓大部分为学校和私人机构合资经营的公寓,存在着营收压力。目前,中国高校的学生宿舍仅仅维持了学生的住宿需求。因为一个房间里有多人共住,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就显得力不从心。
中国高校定期对宿舍进行检查和考评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中国的大学生自理和自治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楼内干净清洁和合理的秩序,也只能如此管理。公寓或者宿舍普遍设有开水房、自助洗衣房、商品服务部等,而为学生建立阅览室、学生活动室、会议室等活动场所的宿舍不多。也有部分学校开展各类宿舍评比,甚至同个人学分挂钩,但是大体流于形式,学生素质拓展进公寓、学生党团组织进公寓、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进公寓、学生自律组织进公寓、全体教工进公寓、校园文化进公寓等活动很难常态化。
国内某些精英高校可以尝试英国的学院制度,把学生住宿、生活和学习放到一起,通过导师制的指引,在学院制中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2019年5月28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了明德书院,尝试通过明德书院确立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的需求,把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公寓,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思政工作的全覆盖。书院设置了阅览室、小型图书馆、讨论问题的沙发区、多媒体会议室,通过硬件设施的提升,将原本的宿舍打造成一个功能齐备的学生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学术研讨、学业辅导的空间,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堂的相互促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书院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各种科研讲座,助力学生在学业发展过程中找到志同道合、有共同追求的伙伴,助力有科研兴趣的学生开启科研大门,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交流的“住学研一体”平台。
整体来看,中国高校的宿舍和公寓投入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空缺。在新冠病毒后的“新基建”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中国大学生的住宿和生活需求,不仅仅是为学生宿舍装空调、装洗衣机和烘干机,而是要更多的增加投入,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经济实力自己选择住宿方式。只有在学生有着独立的生活空间、自己独立的承担个人责任的时候,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才能够实现多样化,学生才能充分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在新技术条件下,高校应该适应最新的“无人”化浪潮,通过智能化升级,让学生享受到物联网、云存储、云计算、大数据的服务,在出入公寓、快递服务、送餐洗衣等方面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果高校不能够为学生宿舍投入更多的资金,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仿照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模式,建设独立于高校之外的学生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住宿和餐饮服务。通过增加学生住宿和生活空间,更好地搭建宿舍公共空间和文化,推动学习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助困工作、职业指导、文化生活等进驻社区, 为学生提供思想引领、勤工助学、学习支持等方面的服务。
[1]崔新明.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 高校后勤研究,2018(S1):48-50.
[2]邓岚, 吴琼秀. 英国综合性大学的学院制模式分析[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05):109-112.
[3]吕埃格. 欧洲大学史. 第1卷, 中世纪大学[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4]欧楚锋. 德国的大学生服务中心[J]. 中国高等教育, 1995(3):42-43.
[5]杨士春. 推进高校物业管理现代化[J]. 高校后勤研究, 2003(4):64-65.
[6]Deutsches Studentenwerk. Studenten- und Studierendenwerke im Zahlenspiegel 2018/2019 [EB/OL] (2020-01-01)[2020-04-02]. https://www.studentenwerke.de/de/content/ studenten-und-studierendenwerke-im.
本文为中国教育后勤协会项目《基于国际比较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育人功能研究》(课题编号:YBKT2019047)和国家社科项目《德国民族文化自信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课题编号:18BKS062)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张宝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