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视域下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论析*

2020-03-16 12:11
高校辅导员 2020年1期
关键词:范式全过程理想信念

李 珏 袁 勋

(1.武汉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湖北大学 物理与电子科学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一般会由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设定,因此,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会因教育者的介入程度、教育目的等因素不同而各有差异。[2]研究生与本、专科生相比,在学识涵养、生活阅历等方面均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状态。一方面,他们的学科知识更加系统化;另一方面,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较本专科生更为全面。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许多研究生会有思想上的困惑,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困境。这种困境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所形成的一些范式已很难适应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旧的范式被打破,而短时间内新的范式没有构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处于“滞缓”的状态。

一、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的尴尬:受教育者的“不知所云”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都会被大家认为是“学前”行为。这里的“学前”是相对于受教育者当下的学习状态、学习经历而言的。谈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高中老师会认为这是中小学的事,大学老师会认为这是初高中的事,研究生老师会认为这是本科教育的事。“全过程”教育教学意识的缺失,成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只要涉及到人的意识形成、价值发展、理想信念这些根本性人生问题的教育,是应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始终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会更倾向于教会学生所谓“有用”的东西,对教育教学进行“实用主义”的判断。而多年的应试思维也会让学生觉得,能够“挣分”的知识才是必须的。考试不会分出德行操守的高低,它们只会区别分数的多少。这种认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对待专业课会比对待公共课更认真、更投入、更会介意分数的高低。换句话说,传统的教育范式让理想信念教育局限于“它所能待的地方”,仅仅通过少量的教学活动、教学安排完成教学任务,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界限是泾渭分明的。有些研究生认为,他们所理解的课堂就是做实验、查阅文献、分析数据、写论文。他们的导师也认为这些行为在研究生期间才是主要任务。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在研究生阶段投入时间较少,从“全过程”育人要求看,是片面的、被割裂的。这也是研究生期间,部分学生对公共课等课堂教学内容“不知所云”“短期记忆”的根本问题所在。这种现象造成了目前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恶性循环现象。教师层面上,承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师因自身存在认同偏差、投入不够的问题,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影响学生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学生层面上,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不愿参与教学活动,以消极的反应对待课堂教学,从而影响授课老师对于课程的投入。

(二)教育结果的遗憾:缺少反思的“自以为是”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使每个受教育者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个体总是以一种迷茫的状态存在于世,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奔波、操劳——总是在寻思着“要成为”被公众认同、成为公众所指定的“那一个”。而在成为“那一个”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寻找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恰恰是,功能主义的判断让我们失去了有关源初的思考。以研究生当前教育为例,有些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为什么需要“理想信念”,相比之下,发论文、做课题等与专业相关的事情对他们而言会更“有用”。他们存在于某一类“他迫”状态下,因为发论文、做课题与能否拿到奖学金、顺利毕业有关。因此,每个个体都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并且相信这个选择是自己做出的。然而,不管是“他迫”还是“自迫”的状态,都体现为一种对“本我”的遮蔽,而这也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自我缺失的一种体现。有的学生会意识到这种“不由己”的状态,但却无法被摆脱;但更多时候,学生甚至意识不到这一状态。因为意识不到,所以无法摆脱,于是迷茫成为不自知的选择。

我们经常会将此类迷茫视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未确立的表现。但事实上,有的学生并未意识且摒弃这类迷茫的“不自知”。相反,他们会更倾向于接受这种“不自知”。因为他们害怕早前建立的认知体系会那么脆弱地被推倒。相较于其他学生群体,研究生会将这种自以为是的“不自知”守护得更为牢靠。正如前文所说,他们有着更为成熟、坚定的认知能力,即便有可能是错误的、偏颇的,他们守护得也往往更有韧劲一些。

此外,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位”的现象。有些研究生表示,由于课题、实验、论文等专业任务,他们已没有时间再接受“额外”的教育。正是在外在发声气力不足、内在接受难以用心的尴尬局面下,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被动地走了形式,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皮毛”。而这一教育的范式也很少有人去思考究竟合不合适、有没有过时。教育的任务应当是教会学生具备反思能力。这种反思不单单是对物质世界做出科学判断,更多时候还应当是在意义世界对自身价值持有过程性的、全局性的思考,在不同时期根据自身发展做出正确的决断。个体只有坚持过程性的反思才能够做出全盘的比较,这不仅是从时间层面进行考量,也是遵循逻辑层面的设定。因此,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应该在充分了解前期教育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正确认识。

二、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新范式构建的若干建议

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在库恩看来,一个稳定的范式如果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适当方式,它就会变弱,从而出现范式转换。[3]范式转换意指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的改变和转移。思考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我们不难得出,其教育范式应予以转换。值得注意的是,范式转换应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方面,它要对传统的思维进行反思,对有价值的内容予以保留;另一方面,它又会产生新的观点,从而形成对传统思维的超越。因此,形成新的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不仅要对当前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沉疴旧疾有所根治,还要主动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一)确立既有传统特色,又能贴近时代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开展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更新教育理念。要深刻认识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补“钙”增“质”,是培养学生最终成为社会栋梁之才的有效前提。教育者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逡巡守旧,要主动思考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能性、可行性,将原本填鸭式的理论输出,变成互动交往式的双向影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发展自己。教育者自身要对理想信念教育这份工作有高度认同,要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核心目标,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包括研究生导师、思政工作者在内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将理想信念教育贯彻至日常教学科研全过程。要针对当前研究生的年龄层次、成长环境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既能发扬传统,又有时代特色,真正实现从“教”到“化”的转变。同时,要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让学生在学业与理想的认识上能够有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思考,真正达到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社会价值实现高度结合的教育效果。

(二)确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内容

内容是教育的内在规定和存在基础。开展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理论丰富、论证科学、有趣味、接地气的教育内容,既要讲好学生需要的,又要讲好学生喜欢的。任何一项教育都不能脱离受教育者、远离受教育者而独立开展,当然也不能完全迎合受教育者而开展。因此,开展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在研究生的自我成长与规划中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价值选择有机统一。教育者要主动引导学生关注党情、国情、世情,将“三情”教育与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设计,确保教育内容生动活泼、有感染力。教育内容既要考虑到个体的生活及成长环境,又要能够与社会大范围相对接,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引导学生从广阔的视角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在此过程中,将个人放置社会大环境的视域里反思、超越,从而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内容在考虑学生特点、学生需求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体现时代性,要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凸显学生成长成才的使命感。

(三)形成互动式、协商式的教育方式

好的形式是教育推广的有效保障。开展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主动寻求好的形式进行推广、宣传。高校在对传统教育现状、效果反思的基础上,要主动将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形式进行改进、革新,寻求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开展相关工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能够全面自由的发展,能够成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人。在这一过程中,让每个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是每个教育者必须认同的基础。因此,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推进,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参与过程中能否共情、能否互动、能否将主客二分的教育状态变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参与。同时,要认识到研究生的自主性、自我意志较其他学生群体相对强烈、相对成熟,尽可能地在聆听中参与、在参与中聆听,充分听取研究生的意见诉求,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要将实践育人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吸收到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自主、自发地接受社会的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最终去向是回归社会,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一定的社会教育,不仅能帮助其加深对社会大环境的认识、对经济社会建设要求的了解,也是形成学校、社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合力的必要手段之一。

(四)明确科学的、人本的教育方法

好的方法可以让教育事半功倍。开展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要站在人本化的视角下,选取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开展工作。一方面,要分类别、分对象地开展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宣教工作,真正做到分类引导,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域的学生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补齐学生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之间存在的短板。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将党支部、团支部指导建设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加强党员、团员自身对党情、团情的了解,让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团的理论知识成为党员、团员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让更多的学生在此类平台、组织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发挥“领头雁”“领头羊”的作用,将朋辈教育的方法运用到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锻炼提升模范榜样自身的宣传教育能力,让学生群体中的模范榜样讲理想、谈信念,形成专门力量开展工作。教育工作者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教育与管理的结合,要将学生的理论学习转化到实践操作过程中,将无形转为可视,将理论学习的精神力量化为实践操作的行为动力。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对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积极参与,最终形成导师与思政工作者“双育人”的局面。[4]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坚持在“全过程”视域下开展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对教育对象本质的具体把握,也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具体表现,更是对人本化教育思想的尊崇。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窘迫之境已越发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的关注。从近年来国家发布的一些数据来看,部分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对研究生批判精神、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这一现状是当前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最窘迫的表达。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当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最后的“营养输送”。理想信念补“钙”、增“质”,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是重要的、必须的。加强研究生的理信念教育,守好大学阶段每一段渠,让学生更有定力、更有魄力地迎接社会的挑战与考验,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也必须担当的责任。加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范式研究,是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实现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思想保障。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看待教育范式的破与立,既要有面对传统格局被打破的勇敢之心和自知之明,又要有构建新体系、新框架的科学手段和人本情怀。同时也要相信,自身能够传承好教育之道、在教育的过程中成人成己。

猜你喜欢
范式全过程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