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芝 王亚丽
(1.云南大学 法学院;2.云南大学 学生处,云南 昆明 6505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重要思想和基本方略。[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各项法治规范的建立和健全,更需要作为社会运作主体的人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这对高校法治建设尤其是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提出了重大而紧迫的要求。法治素养是人在法治的认知、信念、态度和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大学生法治素养是其素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学业素质而言,当前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不容乐观。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是复杂系统工程。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法治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索指出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和方法。
笔者对云南省有代表性的五所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进行了调研,有效样本600人。其调查内容包括基本的法律知识、对国家法治的信赖程度、生活中的维权意识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当下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其它专业的学生认为“法”离自己很遥远,法治观念不强。对“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什么”这一问题,选择《宪法》的占73.2%,选择《刑法》的占19.6%,选择《民法》的占3.7%,3.5%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占比的大学生不知道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宪法》。这与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的法治宣传和教育不够有较大关系。法律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无法在仅有几十个学时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上充分获取。
法治思维是指公民运用法治的概念、逻辑、原则和规范对社会问题进行审视、分析、推理、综合,形成判断和作出决定的思想活动过程。[2]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及自身法律认知不足的影响,不懂法,不遵法守法,不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树立“法”的权威观念。
法律信仰是对法律的信奉和敬仰。它蕴含着公民对法治社会寄予的殷切期望,是通过对自由、正义、民主、平等、秩序等法律价值的追求及其实现,从而实现法治,实现对人类幸福生活的期待。但在这方面大学生还是有欠缺的。问卷中,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这一问题,有49.2%的大学生认为不太平等,32.4%的人认为平等,10.8%的人选择了不平等,另外还有7.6%的学生认为不好说。仍有大学生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原则缺乏信心。
大学生整体法律素养不容乐观,大学生违法甚至犯罪问题时有发生,而且其形式趋于多样性和智能性。由于大学生在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缺失或滞后的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情关系相对冷漠、法律意识相对淡薄、法制观念相对欠缺,成为有些大学生发生违法乃至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主体和推动力量。他们法治素养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未来法治化的进程。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自身法治素养代表着未来我国公民法治素养的高低。赢得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只有赢得青年大学生对法治建设的极大认同以及衷心支持,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会有光明前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包括法治素养的提升。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把遵纪守法作为自己的首要行为标准,能够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进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在依法治国的方略下,法律素质已经成为公民的必备素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强国兴邦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能否实现依法治国。从大学生个人修养来说,较高的法治素养,有利于规范引导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在自我约束中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也有利于大学生运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预防人身及财产可能遭到的不法侵害。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其个人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我国逐步成长为与世界接轨的经济大国,对外贸易经济往来频繁,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具有法律知识的人才。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制度层面要求学校的一切事务均受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同时学校要建立以大学章程为基础的完备管理制度体系。二是在人的层面要求全校师生的一切活动都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及学校制度进行。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其法治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依法治校能否实现,对依法治校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使得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社会实践经验较少。而当今社会矛盾多发、利益冲突加剧,只有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才能在生活中用法律思维来评判事实,在处理社会关系时用法治精神来引导行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才会用合法正当的手段主张权利。
1.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当前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专业知识只是人才考核的一部分内容,综合素质的高低成为衡量人才的新标准。学校教育要打破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抛弃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把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树立法律信仰,最终实现法治素养的全面提升。
2.培养以规则意识为核心的法治思维
法治的核心是规则意识。法治素养要求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将法律法规内化为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自觉遵守法制法规和校规校纪,维护社会公德,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当代大学生只有始终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将合法性思维转变为生活经验,才能避免在日常行为中脱离法律约束。
1.采取“案例式”法治教育模式
改进学校法治教育除了要丰富教学的内容,更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改进教学方法需要高校法治教育教师在课堂上以开放性、互动性的思想为指导,融入多媒体教学和案例讨论,密切结合实际生活,以社会热点和学生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为案例进行教学,以案说法,让大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讲授中易于理解和记忆相关法律制度和法条规则。
2.丰富教学内容
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预设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将会遇到的种种实际法律问题,并积极采取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将法治教育与其本专业教学结合起来,激发法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等可以作为校级必选课,会计专业的学生选修《公司法》《会计法》《票据法》等,国际贸易的学生可以选修《国际贸易法》《商法》等。各类法律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扩展高校法治教育的路径,提升法治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3.运用多维立体法治教育方式
在当今大数据、自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全球性的信息交互平台为特征,正迅速取代传统的大众媒体,成为最便捷、最受欢迎的大众媒介。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海量的信息资源和高速的传播方式更新大学生法治教育和引导的方式与途径,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法治素养。
4.聘请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参与学校法治教育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专业人员作为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兼职为大学生讲授法律知识,提供实践指导。他们对于案例的真实经历和体会,会使讲解因鲜活而生动,能带给学生直观具体的感受与体验。在实务操作中,律师、法官、检察官能帮助学生模拟案件的真实场景,这种专业化的法治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学法兴趣和用法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也需要在了解国情、深入实际、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将法治观念深植人心。这需要更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法治实践的形式,注重实践育人,关注社会现实,使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和参与社会建设过程中完成对法治精神的深入认识和尊崇,从内心深处自觉形成法治思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是校园,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是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工作的第一阵地。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法庭竞赛、法院旁听、监狱走访、社会实践调研等,在走进法院、走进社区、走进人群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鲜活的法律制度,对法律产生敬畏感、信任感和亲近感。
法治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法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依靠高校的力量,而是需要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力量整合起来,努力构建一个以高校为主导力量,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方面、深层次和系统化的整体教育模式。唯有将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法治教育的目标。
1.重视社会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中的引领作用
社会教育是高校法治教育的有力补充,大学生的行为活动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把大学生法治教育放置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社会大环境中加以考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相关政府部门要重视和完善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问题,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首先,以人为本,科学立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其次,严格执法,遵守文明执法和程序公正,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的权益。再次,公正司法,是提高司法公信力,树立司法的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有力保障。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观正处于形成期,只有社会的法治状况改善了,才能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情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
2.强化家庭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中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说明家庭作为公民教育的基础环境是何等重要,家风对于大学生法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自身要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储备,努力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以身作则当好守法公民榜样。家长在处理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时,应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良好的守法观念和文明生活习惯引导和教育子女成才。
3.通过严格依法治校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进行示范
建立健全校园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校规校纪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树立对法治的信仰。无论是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还是每一名普通教职工,都应当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人人都能依法办事,依章办事。比如在对学生违纪行为进行处分时,要做到证据充分、程序正当,从保障学生合法权利上保护好每一名学生对规则的信心,从规范管理中维护校规校纪的权威。高校应当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切实将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有关“管理育人”的要求落实到位,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要加强教育立法,完善教育领域的法律体系。高校要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