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晓,王晓明
(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300)
在国家不断扩大高职招生规模的政策下,作为典型的社会组织群体,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高职大学生,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网民生力军。据2019年8月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1%。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26%。[1]“自媒体时代”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多元化以及内容的不断丰富,自媒体实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已成为社会成员最依赖的大众媒介之一,是高职学生最常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自媒体”一词译自“We Media”,其首次释义来自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2003年发布的名为《We Media》的研究报告。报告中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将自媒体定义为:“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2]迄今为止,自媒体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BBS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抖音等不同形态,但从最初的定义可以看出,在使用“自媒体”这一概念时,默认它代表最新的媒介样态和传播方式,是普通个体对信息的自主提供和分享,是全球互联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网络媒介素养”是在网络成为主流新兴媒体后,基于“媒介素养”孵化出的概念。学者们一般认为“网络媒介素养”特指网络环境下的媒介素养。[3]“媒介素养”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对公众媒介教育这一问题的认识,我国学术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相对较晚,虽然至今没有对“媒介素养”的统一明确定义,但也基本达成共识:“媒介素养是指社会公众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4]在此基础上,“网络媒介素养”就是指社会公众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认知、参与和使用网络媒介的素质和修养。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参与和使用网络媒介的能力和素质。
由于自媒体的核心是基于公众对信息的自主提供和分享,信息传播颠覆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公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发布者、创造者。“把关人”角色的缺失导致网络信息不仅呈爆炸式增长,还良莠不齐、谣言滋生,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也因此面临新的时代挑战。学生不仅要对网络媒介有系统了解,还要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不仅要学会通过媒介获取正向信息,还要有辨析网络信息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需要分享信息,更需要建构信息和理性传播信息;所有的媒介行为都要自觉遵守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为掌握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研究以网络媒体使用习惯为切入点,以云南7所高职院校(昆明治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为对象,采用抽样调查方法,随机选取在校高职学生进行抽样,用匿名问卷的方式对学生网络媒介选择和接触情况、网络媒介认知与理解情况、网络媒介的使用和参与情况、网络媒介道德与法律意识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从而分析高职学生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问题。
本次共发放问卷1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357份,有效回收率为96.9%。样本性别构成情况为男性占55.2%,女性占44.8%;民族构成情况为汉族占66.62%,少数民族占33.38%。被调查对象涵盖一、二、三年级,分别占比56.74%、32.65%、10.61%(高职三年级学生多在外实习,故占比较少)。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高职学生的网络媒介行为有以下特点。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和桑德拉·鲍尔-基洛奇1976年在《大众传播学绪论》一书中提出了“媒介依赖理论”,认为一种媒介以特定的方式满足特定受众需求,满足程度越高,受众对这种媒介的依赖性就越强,这种媒介对人们的影响力也就越大。自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复杂多样,主要集中在了解信息、增长知识、主体参与和个体娱乐四个方面。[5]
调查显示,手机是高职学生最常获取信息的渠道,在1357名受访在校生中,有98.97%的学生通过手机获取信息,只有49名学生每天上网不足1小时,占3.61%,大部分学生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更有41.05%的学生表示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长多于4小时。从上网目的和媒介选择的调查来看,高职学生上网主要是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和社交交友,占比分别为85.56%、81.95%和72.51%,学习知识、查找资料的占比靠后。最常使用的自媒体是有社交娱乐功能的微信、QQ和抖音,选择率高达96.98%、90.94%和64.55%。
从调查数据可见,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依赖已经处于一个较高水平,网络媒介使用有明显的泛娱乐化倾向,主要满足个体娱乐需要。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研究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时,提出大众媒介具有“麻醉功能”,认为大众传播的娱乐化导致人们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不知不觉失去社会行动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6]缺乏积极和正面意义的过度网络媒介依赖,不仅占用了高职学生的时间,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人际交往,甚至导致网络成瘾。如何引导高职学生合理适度使用网络媒介,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自媒体,以正确的方式使用自媒体,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美国负有盛名的新闻学者李普曼在1922年提出“拟态环境”概念,指出有特定倾向的大众传媒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筛选,在重新组织、加工和结构化后,向人们展示了与真实世界不同的拟态环境。自媒体出现后,有学者提出,自媒体时代的受众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解构了传统媒体营造建构的“拟态环境”,使拟态环境趋近于客观环境。[7]
自媒体时代由于信息生产者的范围被大大扩展,信息呈爆炸式增长,86.88%的受访学生表示最关注的信息类型是社会新闻;在是否能熟练运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调查上,只有0.44%的受访学生表示“不能”,47.46%的学生表示“能”,47.24%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时候能”。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学生对自媒体信息有所质疑,更认可官方媒体传播的信息。当遇到自媒体上的信息和官方报道不一致时,只有2.36%的学生相信自媒体,44.22%的学生相信官方媒体报道,50.26%的学生表示需要经过多方查证再做判断;在确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时,有80.1%的学生选择查找官方权威信息或专业文献。
从调查结果可知,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甄别意识,但对网络媒介内容缺乏深刻独立的思考,更多依靠官方媒体来分析评价网络信息,批判能力较弱。批判能力是网络媒介素养的核心要素,也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高职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自身知识结构不完整,有一定的理解力、鉴别力,但面对林林总总的网络信息,没有清晰的理性认知态度,也没有掌握正确的信息判别标准,可能会将网络媒介塑造的“拟态环境”当作现实环境来对待,从而对“三观”的建构造成负面影响。
自媒体之所以成为受众使用最多的重要网络媒介,关键在于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推动了网络话语权的下移,赋予了受众更充分的话语权,为受众搭建了一个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新平台。通过自媒体了解信息、参与话题讨论是高职学生自我成熟和自我意识完备的必要过程,也是培育公民意识、实现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
面对各类社会热点事件,尽管有68.75%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关注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但只有20.71%的学生会参与讨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仅围观(49.45%),或者遵从意见领袖或大多数人的看法,点赞评论(26.9%),甚至对社会热点事件从不关心(2.95%),甘作“沉默的大多数”。在媒介互动上,高职学生参与最多的媒介行为是网购评价,占52.62%,其次是网络投票(46.06%)和转发新闻(34.41%),有18.28%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论坛发贴、跟贴评论、网购评价、转发新闻、网络投票、制作并上传视频、接受媒体采访、投稿中的任何一项媒介互动。
调查显示,被充分赋予话语权的高职学生虽然网络媒介使用率高,但使用深度不足,媒介互动意愿低,参与度低。显然,高职学生对媒介影响力认识不足,媒介主体意识欠缺,信息生产能力和信息建构能力弱,缺乏公民意识,还处在被动接受媒介信息的状态,利用媒介设置议题、参与讨论、探求真相、驳斥错误的意识和有效运用话语权的能力有待提高。事实上,随着自媒体产品的不断发展,受众参与媒介互动已愈发便捷,高职学生只有认清自己在自媒体时代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媒介为自身成长成才服务。
媒介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也是衡量网络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媒介道德素养是指受众在接触和使用媒介时所表现出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法律意识是指受众对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以及用法律法规维权、规范传播环境的意识。打好媒介道德素养基础,培养媒介法律意识,能有效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行为,营造健康绿色的媒介信息环境,对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调查中,96.02%的学生表示没有因为网络匿名对别人的观点发起语言或者人身攻击。在对我国关于规范公民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的了解方面,89.46%的学生认为“有所了解”,“完全了解”的学生有7.22%,“完全不了解”的有“3.32%”。从数据看,高职学生的媒介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整体呈现积极向好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相关法律法规涉及的领域和问题也在不断扩大增加。当代高职学生由于接触网络较早,常以“网络原住民”自居,往往会以自身经验和主观意识作为判断自身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依据,容易忽视对网络新趋势、新变化的关注,以及最新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自媒体时代的信息鱼龙混杂,高职学生只有不断提升网络媒介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在使用自媒体时保持理性态度和道德自律,才能有效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行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代高职学生长期以来缺少系统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是一种低水平、浅层次的网络媒介素养,与经过系统教育培养出的稳定、健全的网络媒介素养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推动自媒体语境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应重视并积极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探索提升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路径。故此,提出以下创新思路和实践路径。
网络媒介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涵盖媒介知识、媒介观念、媒介能力、媒介道德等多个维度,单纯依靠一门课程很难实现网络媒介素养的全面提升。学校应构建“显性+隐性”多维渗透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课程。
1.完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开设网络媒介素养课程
除了少数传媒类高职院校,目前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重视不足,没有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独立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长期处于“缺位”状态。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对网络媒介素养的要求不同,学校应根据办学特色分层次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线上课、专题讲座、论坛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普及网络媒介素养理论知识,提升高职学生的基本网络媒介素养。
2.实现价值引领,在思政课中融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各种网络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批判能力和使用能力。[8]因此,要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积极培育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3.强化教育意识,把媒介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不应只局限于媒介素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计算机应用课和信息检索课等“显性课程”,还应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已有教学体系的“隐性课程”中,在主题班会和专业课程的教学策略选择、课堂内容组织、课程评价体系中加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让学生充分利用已经习得的网络操作技能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得到展示和提升,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并不属于传统的知识型教育,而是实践型教育,教育的焦点是实践而并非理论,所有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体媒介行为上。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时,需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路径,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探索将理论和实践相整合的新路径,构建线上线下多轴联动的媒体实践体系。
1.搭建线下平台,加强学校融媒体中心和社团建设
校园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和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自身拥有的校园媒介资源构成了学生日常生活的媒介环境。高职院校需要充分挖掘校园媒体的资源潜力,将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报、校刊等传统媒体与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整合,加强学校融媒体中心和各类社团组织建设,积极培养校园记者、班级通讯员,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校园媒体的运营制作中,切实了解媒介技术特征和媒介信息生产过程、传播特点,锻炼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2.丰富线上活动,举办网络实践竞赛系列主题活动
基于高职学生对网络媒介的深度依赖,以及融媒体中心和社团组织有限的吸纳能力,高职院校需要线上线下联动,依托自媒体平台不定期举办以网络媒介素养为主题的系列线上活动,提高学生的媒体参与度。可以举办网络知识类的媒介知识竞赛、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网络技术类的网页制作大赛、短视频大赛,以及网络文化类的网络征文、摄影比赛等,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媒介获取、传播及处理信息,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3.寻求外部合作,联合媒体单位开展校外媒体实践
除了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学院可以与媒体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高职招生季、开学季、毕业季开展“媒体进校园”活动,邀请本地区的媒体单位到校举办讲座、宣讲和主题采访报道,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大众媒体,消除媒体陌生感。定期组织学生到媒介单位参观、实习,让学生切实了解媒介信息制造、发布和传播的机制流程,增强学生对媒介的理性认识,消除媒介神秘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大众媒介的实践主体。
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依靠媒介素养课程、媒体实践,更重在日常养成,有效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教育者、管理者和高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充分认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重视,构建多元协同的组织体系,实现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1.教育者:提高自身网络媒介素养水平
教师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力保障。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具备新闻学、传播学教育背景的专业师资,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又需要教师全员参与。因此,教师亟需加强自我学习以提高自身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和资源开展教学,通过制度支持、教学评价机制等途径强化教师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意识,推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
2.管理者:打造良好的校园媒介文化氛围
师资队伍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决定课程教学水平,而校园媒介平台的数量与种类、运营质量则影响学生参与媒介互动的程度。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高职学生最喜欢的校园媒体是微信公众号,占80.47%,其次是学校网站(46.06%)和抖音号(39.72%)。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媒介使用偏好和使用习惯,积极设置议程,尽可能地提升学校媒体平台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使其不仅成为了解分析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的重要渠道,还成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工具,达到打造良好校园媒介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目的。
3.之学生:树立媒介素养自我教育意识
学校教育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学生作为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主体,其自我教育能力才是网络媒介素养得以提升的关键内因,也是其网络媒介素养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高职学生应树立网络媒介素养的自我教育意识,主动参与到各种网络实践活动中,正确认知媒介,合理使用媒介,培养媒介理性,遵守网络规范,通过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提高网络媒介素养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自媒体对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深度融入和渗透现已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从本次网络媒介素养的调查数据可见,无论是对网络媒介的选择接触、认知理解、使用参与,还是道德与法律意识,高职学生都不必然具备与自媒体时代相匹配的网络媒介素养,亟需学校通过构建多维渗透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线上线下多轴联动的实践体系以及教育者、管理者、学生多元协同的组织体系,系统全面提升学生的网络媒体素养水平。
事实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凭高职院校的一已之力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还需政府、媒体行业和社会大众的共同着力。政府应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力度,不断健全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提升对自媒体的管理水平,通过日常监管和集中整治的方式,优化网络环境。自媒体行业应该加强媒介自律,在新闻报道、信息传播、观点制造和文化教育中,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原则,坚守媒体的社会责任。社会大众应树立正确的网络媒介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媒介行为习惯,培育媒介理性,共同营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环境。此外,因调查时间、范围所限,还有一些可能影响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比如不同性别对网络媒介内容的选择差异调查,不同年级对特定网络媒介信息接受的差异调查,或者自媒体适应性调查等等,还需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