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锋,罗伙根,王 超
(1.国家能源集团 神东技术研究院,陕西 神木 719300;2.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 保德煤矿,山西 忻州 036600;3.安徽理工大学 能源与安全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煤炭自燃是矿井生产过程中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分析煤炭自燃事故案例,结合国内外学者的技术与理论研究,发现采空区、破碎煤柱、断层等位置是井下煤自然发火的主要地点,特别是采空区遗煤自燃尤为严重,准确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对防灭火有重要作用。在防治采空区瓦斯灾害时,埋管抽采是常用方法之一,但在抽采瓦斯过程中,势必会造成采空区漏风严重,影响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从而导致遗煤自燃。因此,针对高瓦斯易自燃煤层开展采空区埋管抽采对自然“三带”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对预防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止瓦斯爆炸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2]。
以保德煤矿81307 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研究采空区埋管抽采瓦斯条件下自燃“三带”分布规律,从而为矿方合理确定各种防灭火工艺的具体参数提供依据,能有效指导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减少煤自燃事故的发生。
神华神东保德煤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境内,矿井总面积为 55.9 km2,南北纵向长 14 km,东西横向长约 5.7 km。规划煤炭地质储量 12.5 亿 t,可采储量 8.2 亿 t,服务年限为 64.6 年。2017 年,核定生产能力为500 万t/a。矿区内含煤地层主要为二叠系-石炭系,共含煤10 层,其中8、10、11 号煤层全区可采,13 号部分区域为可采煤层,矿区其余煤层条件受限,均不可采。2017 年对 8 号煤层自燃倾向性进行了等级鉴定,8 号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类,煤吸氧量为0.66 cm3/g,属于自燃煤层。2017 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00.66 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12.38 m3/min,属高瓦斯矿井。
81307 综放工作面东邻81306 综放工作面(已回采完毕),北为二号主、辅运大巷,南邻矿井边界,以西为未开发实体煤。工作面设计可采长度为2 470 m,倾向长240 m,平均煤厚7.3 m,属厚煤层,回采煤量为 518.7 万 t。
煤炭发生自燃的 3 个条件:一是煤层本身具有可燃属性,同时呈破碎状态堆积;二是连续通风供氧条件;三是燃烧环境,必须能够保持热量不易扩散,能够蓄热。在有煤自燃倾向性的煤层开采过程中,工作面漏风给采空区遗煤提供合适的通风供氧条件,漏风速度大小和遗煤堆积状态决定了煤氧化蓄热的环境,而氧气浓度大小则决定了煤氧化自燃能力[3-7]。因此,根据供氧浓度可以将采空区划分出自燃“三带”,分别为散热带、氧化升温带和窒息带。以氧气浓度在采空区内分布情况,对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划分:散热带,氧气浓度>18%;氧化升温带,18%≥氧气浓度≥8%;窒息带,氧气浓度<8%。
81307 综放工作面采用偏 Y 型通风方式,其中一号回风巷和运输巷进风,运输巷靠近切眼处的联巷回风。为了治理采空区瓦斯,采用采空区埋管抽采方式(布置间距100 m,抽采负压为32 kPa,抽采流量为600 m3/min),工作面布置方式如图1。
图1 工作面布置示意图Fig.1 Schematic layout of working face
根据81307 综放工作面进、回风巷以及瓦斯抽采巷道布置的特点,并结合煤层特征及现场实测数据。煤层平均厚度7.3 m,垮落带高度可达3~5 倍。进风巷高 3.4 m,宽 5.0 m;回风巷高 3.6 m,宽 5.2 m。建立采空区三维物理模型:综放工作面长度240 m,采空区垮落高度取30 m,深度取500 m,距离工作面500 m 处与采空区两侧及顶部一致,按照壁面处理,设为漏风边界;采空区回风侧瓦斯抽采采用的是800 mm 瓦斯管,具体几何模型参数见表1。
表1 几何模型参数Table 1 Geometric model parameters
因此,采空区垮落带,断裂带和工作面两道之间的松散煤岩体是采空区内部渗流去。采空区内不同区域由于塌陷,浮煤和垮落的岩石等压实程度不同,造成不同区域的孔隙率不同。根据经验,由工作面向采空区深部延伸,孔隙率逐渐变小。忽略其他因素的耦合影响,针对联巷埋管抽采瓦斯条件下,研究采空区内部自燃“三带”的分布规律。建立的采空区几何模型如图2,并对其进行网格划分,由于抽采管尺寸较小,需要对局部网格进行加密处理(图3)。
利用ANSYS FLUENT 软件,对埋管抽采条件下采空区内氧气浓度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图4)。
由图4 可以看出,在埋管抽采条件下,工作面附近氧气浓度为20%~21%。随着深入距离不断增大,氧气浓度逐渐下降。当深入采空区一定距离后,氧气浓度下降趋势减缓,浓度变化不大。这是由于工作面向采空区深部方向上压实程度逐渐增大,孔隙率逐渐减小,氧气浓度逐渐降低的缘故[8-11]。对模拟结果进行量化处理,当一号回风巷侧深入采空区175 m 时,氧气浓度下降至18%,深入采空区330 m时,氧气浓度下降至8%;运输巷侧深入采空区120 m 时,氧气浓度下降至18%,深入采空区255 m 时,氧气浓度下降至8%。由此得出,一号回风巷侧氧化带范围为175~330 m,运输巷侧氧化带范围为120~255 m,运输巷侧氧化带宽度略大于一号回风巷侧。这是由于运输巷侧存在瓦斯抽采管,受瓦斯抽采的影响,运输巷侧氧气浓度较高。因此,瓦斯抽采对采空区风流流动影响比较严重,如果遗煤条件和漏风条件满足自燃要求,瓦斯抽采口附近就容易发生自然发火。
图2 81307 工作面采空区物理模型Fig.2 Physical model of goaf in 81307 working face
图3 81307 工作面网格划分示意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meshing in 81307 working face
图4 采空区氧浓度分布图Fig.4 O2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goaf
为了研究采空区埋管抽采条件下自燃“三带”的分布规律,在81307 综放工作面运输巷布置气体和温度监测点,在监测点铺设束管和安装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采空区气体和温度变化情况,测点布置如图5。
图5 81307 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测点布置图Fig.5 Arrangement of measurement points of thre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zones in goaf of 81307 working face
当监测点进入采空区后,每天取气样送实验室分析,并记录采空区温度。当监测点所采集的氧气浓度低于8%时,可停止观测。通过现场实测,得到的采空区氧气浓度和温度随进入采空区深度变化曲线如图6 和图7。
图6 采空区氧气浓度随推进距离变化曲线Fig.6 Variation curve of O2 concentration in goaf with advancing distance
由图6 可以看出,在有采空区埋管抽采条件下,81307 综放工作面运输巷侧漏风量较大,氧气浓度在工作面推进约30 m 时才出现下降趋势,推进至110 m 时,O2浓度降至 18%,250 m 时降至 10%,265 m时降至 8%。根据自燃“三带”划分标准[12-13],81307 综放工作面运输巷侧氧化带范围为110~265 m。
图7 CO 浓度随推进距离曲线Fig.7 Variation curve of CO concentration in goaf with advancing distance
从图7 可以看出,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出现一氧化碳浓度的峰值,最高可达8×10-6。回风侧由于漏风的聚集,通风供氧条件好,氧气浓度较高,煤的氧化较为强烈,使CO 的浓度较高。测点在距工作面110 m 处时,一氧化碳浓度开始逐渐增大,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遗煤进入了加速氧化阶段;在170 m达到了浓度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超过260 m 以后CO浓度逐渐趋于正常。这一测试结果说明:在距工作面110 ~260 m 范围内,采空区内部有明显的煤炭氧化现象发生,结果与采空区氧气浓度分布规律一致。
测点温度随推进距离变化曲线如图8。由图8可以看出,81307 综放工作面初始温度为25 ℃,随测点埋深增加,采空区温度逐渐上升。这是因为采空区遗煤在氧气作用下发生氧化,放出热量[14],温度升高。当推进至110 m 时温升曲线斜率急剧增大,温度迅速上升,最高达43.5 ℃,预计进入加速升温阶段。推进至260 m 时出现较为明显的降温,这是由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深部区域氧气浓度降低,遗煤氧化速率变慢[15],放热量大于产热量,表明此时进入窒息带。对比验证温度变化规律与采空区氧气、一氧化碳分布规律,可以判定结果具有一致性。
通过现场实测,81307 综放工作面在采空区埋管抽采条件下自燃“三带”分布情况见表2。综合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研究结果[16-18],得出81307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在埋管抽采条件下自燃“三带”分布规律为一号回风巷侧 0~175 m 为散热带,175~330 m 为氧化带,大于330 m 为窒息带;运输巷侧0~110 m 为散热带,110~265 m 为氧化带,大于265 m 为窒息带。
图8 测点温度随推进距离变化曲线Fig.8 Variation curve of temperature of measuring point with advancing distance
表2 实测81307 工作面埋管抽采条件下采空区“三带”Table 2 Three zones of goaf under the condition of buried pipe extraction in 81307 working face
1)采用FLUENT 软件对81307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埋管抽采条件下自燃“三带”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一号回风巷侧0~175 m 为散热带,175~330 m 为氧化带,大于330 m 为窒息带;运输巷侧0~120 m 为散热带,120~255 m 为氧化带,大于 255 m 为窒息带。
2)采用气体浓度法和热电偶测温法分别对自燃“三带”进行现场测定,气体浓度法测定结果为0~110 m 为散热带,110~265 m 为氧化带,大于265 m为窒息带;热电偶测温法测定结果为0~110 m 为散热带,110~260 m 为氧化带,大于260 m 为窒息带,两者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3)综合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研究结果,得出一号回风巷侧 0~175 m 为散热带,175~330 m 为氧化带,大于330 m 为窒息带;运输巷侧0~110 m 为散热带,110~265 m 为氧化带,大于 265 m 为窒息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