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城市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2020-03-16 07:50王晓静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都市长三角融合

文|王晓静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公共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郑崇选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高小康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有特色的文化,才能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在“2019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秋季论坛系列活动”上,专家学者们围绕“新时代中国城市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积极建言献策,发表真知灼见,为城市文化研究贡献智慧和力量。

城市文化研究更新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公共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郑崇选认为,文化领域的问题和其他领域都不一样。只有健全健康的心态,才能够最终实现文化的发展。因此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要注意如下问题:

首先,在协同融合中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一体化的重点,应该是关于民生的、经济的、市场的,或者是整个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而不是文化形态的一体化。

其次,警惕文化的同质化、单一化倾向。在长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文旅融合大背景之下,会有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入到文化领域。这种大型资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或者文脉的延续不是很感兴趣,而只关注能够变现的或者能够短期产生意义的文化形态。这容易造成文化的同质化和单一化倾向,且对传统文化产生损伤或摧毁效应。

最后,要形成新时代的江南文化。长三角的文化形态虽然属于江南文化的整体框架之内,但是其不是简单的三省一市文化简单相加,而是在交流融合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内涵或者文化形态。以往研究过于强调对于古代典籍和古代文献的梳理,而对当代文化传承的关注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何把江南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民众生活世界真正融合在一起,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层面,只有形成新时代的江南文化,整个长三角文化才能有可持续性长远的发展。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于炜

城市文化空间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小康关注后都市化时代的城市更新与生态优化。后都市化,实际上是从美国城市学家索亚“后大都市”概念引申出来的。

索亚认为当代城市空间结构经历从“福特式”转向“后大都市”的变化,即大都市集中化过程的瓦解和新的分形有序性的构建过程。而中国的大都市发展同样需要走向“后大都市”的转型。

但实际上进入21 世纪后,中国的大都市发展经历如下变化过程:快速扩散,呈现碎片化的样貌。但是之后因为有了地铁,有了高速内环通道,城市形态又出现另外一个趋势,开始重新汇聚起来。这相当于是利用了一个相对论的幻觉,钟慢尺缩的幻觉。其结果是最典型如勒·柯布西耶提出的能够靠人有机组织,把城市联系成一个非常完美的大型结合体的理念,已经不现实了。当前的城市形态形成了一个由有机组织转向癌性反击体的聚合,从而带来了很多现实问题,造成社会生态的破坏。比如反复拆建,使得整个城市生活的人文性和记忆的连续性都被消除了。又如,清除小贩造成社会区隔固化和空间的分裂。

因此,城市更新要转向生态优化的理念。首先,超级大都市,从真正生活空间,以及生态意义上来看其实是一个城市群的概念。因此需要再造超大都市空间意象,对生活意象与空间语法体系进行重构。其次,应从统一“轴性原则”转向多样性生态壁龛建设,对生态多样性进行保护。最后,在智慧城市的环境中,原先区隔强化的空间,形成分形化的状态,因此需要重新构建海绵化社会生态。

城市文化传播更新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炜选择视觉传达里边最生动形象的城市海报,来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切入点。

首先,中国城市海报目前的主要问题包括:重视不够,参差不齐;创意不够,表现欠佳;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城市地域文脉特色元素挖掘利用不够。

其次,新时代中国城市文化海报设计传播的重点与路径包括:加强对城市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定位;加强城市品牌文化战略策划规划要点;探索城市海报设计的融合创新点。

猜你喜欢
大都市长三角融合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Battle for Bohemia
BATTLE FOR BOHEMIA
融合菜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