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成性考核评价的课程建设与课堂管理

2020-03-16 08:35魏杰羽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平时成绩答题考核

□ 魏杰羽

(湖北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非常注重终结性考核。学科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通常采用的比例是平时成绩占比2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80%。在20%的平时成绩中,要体现考勤、课堂互动、课内实践等完成情况,甚至集中实践等教学环节也要包含在内。诸多要素的评价需要集中在这20%当中,很难得到充分体现,而体现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等要素则被忽略。这样的考核方法实际上是鼓励学生突击应考,甚至对考风考纪都有很大挑战。学生平时上课睡大觉,玩手机,懒得参与课程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互动;期末考试前,要求老师划重点,熬夜复习或制作小纸条。不仅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目标,甚至会使学生养成投机取巧的办事风格,这与“敬业、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相符。

现有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强调在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但却缺乏与之对应的统一认识和具有可执行性的全面评价体系。因此,如何根据自己所在专业和所主导课程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学科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以引导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则成为我们当下的课题。

本文将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为例,阐述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到学习考核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过程。

1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学纲领性文件中体现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项教学活动如提问、作业、问卷、报告以及学生自评或互评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力、态度和团队合作等进行观察和评价[1]。因此,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到学习考核评价体系的首要环节是课程建设团队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理解并融合形成性评价理念到课程建设中,推进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习成绩评定体系。

形成性评价引入到学习考核评价体系,是一项从根本到末梢,从框架到细节,从教学纲领性文件到课堂教学操作实施的系统改革。

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首先从教学指导性文件的调整开始,如教学大纲、教学标准、课程实施方案等,要明确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的权重比例。

传统的平时成绩占比2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80%的权重显然无法实现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仅20%的权重使得形成性评价关注的一些要点缺乏充分体现的空间。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各院校的要求,尽可能大地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重,以《运输管理》课程为例,具体操作执行了平时成绩占比50%的模式,期末考试成绩占比50%的模式。采用这个比例,一是基于学校规定的平时成绩比例上限;二是这个比例使得学生既不能忽视形成性评价,也不能忽视终结性考核,无论忽视哪一块,都会使得总评成绩不理想。

2 细化形成性考核项目及权重

形成性考核项目应能够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引导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以《运输管理》课程为例,具体项目有:考勤、课堂互动、案例讨论、模拟业务操作、课内实践和课后作业。项目权重分配上,课后作业为单独的一项,占比10%,记入个人平时分,以考查学生个人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态度;其余各项共计占比40%,记入小组得分,以考查小组全过程任务完成情况。

这样分配的好处是促使学生既要参与到小组共同成长,为小组的成长贡献也要保证自身任务的完成,兼顾集体和个人目标的实现。

3 进行课程分析,建设形成性考核配套资源

在资源准备方面,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运输管理》课程为例,具体项目有:考勤、课堂互动、案例讨论、模拟业务操作、课内实践和课后作业。其中,课堂互动、案例讨论、模拟业务操作和课内实践这几个项目都需要课程建设团队在开展形成性学习评价之前,完成对相应资源的收集、整理、撰写、制作。其中,课堂互动环节分为必答题资源和抢答题资源。必答题尽量以教材内容为主,可用每一学习单元后配套的习题为基础作为必答题。抢答题则选用面要大一些,除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还应有所提高,引入教师多年教学积累下的经典题目。抢答题数量应控制在每个单元25题左右,难易结合,并制作配套课堂展示课件。案例讨论的建设,要注意选取案例的针对性、难度和可操作性。模拟业务操作主要是运输线路规划、运输方案设计、运输成本核算、车辆运用指标计算、几种运输方式运费计算和运单填写设计为主,需要教学团队长期积累,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动。课内实践主要是货运管理软件的操作。

这几部分资源重难点兼顾,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全部涵盖,既保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可反映学生学习和接受的程度。

4 形成性评价的考核细则、标准及实施办法

4.1 公布形成性评价得分细则,指导学生建立团队,形成分组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将形成性考核评价得分细则公布。务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过程中自已的行为表现与最终的总评成绩之间的关系。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自愿分组。由于课堂互动、案例讨论、模拟业务操作的课内实践的学习过程是以小组学习、小组竞争的方式进行评价的,所以要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4-6人一组,自愿组合。分组过程就是组建团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营造了一个小小的职场生态——全勤、专业能力突出、互动积极的学生成为团队的核心成员;专业技能突出、沟通能力好、团队意识强,组织协调能力高超的学生成为团队领袖;而平时到课率低,上课互动不积极,学习态度差的学生需要通过承诺(如不缺勤、努力完成必答题以及争取更多抢答机会等)来说服其他学生接受他入组。剩余的既没有积极态度也不愿做出承诺的学生,将被自动归入一组。

学生分组完毕后,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应用程序(至少要有上传资料、抢答、讨论、测试和小组任务等功能模块)注册课程,公布课程代号,学生加入,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

4.2 为形成性评价当中的每一次活动赋值

每一次的必答题、抢答题、案例讨论、模拟业务操作和课内实践的得分都记入小组。这就要求合理计算每一次行为的分值,既要体现难易程度,也要保证小组在充分积极和出色地完成各项目后,小组每一个成员的形成性评价得分可以达到优秀,同时完成项目不充分的组将会有个别或全部成员形成性评价得分不理想。

以30人的班级为例,可分为5-7组,为每一次行为的赋值建议如下:

表1

4.3 答题和得分操作方法

4.3.1 小组答题和得分、减分原则

必答题每组按顺序依次作答,答对得2分,答错不扣分。

抢答题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课件题板,并建立“云班课”。学生加入到相应课堂,在教师公布抢答题分值页面后,学生运用“云班课”当中的抢答功能进行抢答,抢到答题权的组可以选择答哪一道题,点开后进入题目页面,进行答题,答对加对应分,答错扣一半的分。

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答题积极性,并且保持谨慎的抢答态度。对当次教学内容较自信的学生会抢答分值较高的题目,体现学习价值,也体现认真学习者在团队中的价值。

案例讨论、模拟业务操作难度较大,要求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结合具体问题分析后才可作答,所以赋值较高。这两类题目每一个题目仅给最先提交正确答案的两组记分。这样操作既可以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和解答问题,又可以把握课堂节奏,还能避免抄袭。

课内实践赋值15分,只要各组每个成员按要求完成课内实践相应任务并按要求提交相应资料,均可得分,否则不得分。这样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促使每一个学生完成课内实践任务。

考勤是小组扣分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性考核中使用的唯一惩罚措施。如果小组当中有成员缺勤,则每缺勤一人次,小组扣5分,迟到小组扣3分。这个扣分措

施,可以有效避免缺勤。由于个人缺勤将会导致小组总分的降低,这就促使组员之间可以互相督促避免缺勤。

4.3.2 个人得分原则

个人的形成性评价得分来源之一是课后作业,这部分可根据完成作业的正确率和完整程度记分,由教师将每次作业的得分反馈在作业本上,最后总和计入到平时成绩中。

另一个得分来源是小组总得分进行组内二次分配后得到的分。这取决于学生个人对小组总成绩的贡献以及小组集体对分值分配的理念。

5 终结性考核

期末考核的方式以开卷考为首选,题目选取要能够涵盖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题型的比例可控制为30%、10%和60%。占卷面60%的专业技能题应是将真实事件和数据依据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改写,灵活度较高,题目的理论依据都在教材上,但学生若要得到理想分数则需在整个形成性考核过程中认真参与并自主完成每一次阶段性项目作业,并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6 教学反馈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运输管理》课程教学团队从2015年开始在《运输管理》课程教学中使用形成性评分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通过调研,来自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反馈和教师教学评价反馈来看,学生乐于接受这种考核管理,课堂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教师开展教学互动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为满足课堂互动教学的需要,改编改写的案例和模拟业务逐年完善和增加,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各项目评分的促动下完成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正确认识合作与竞争并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平时成绩答题考核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内部考核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平时成绩对于学期总成绩的影响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