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陆丰客家人节日音乐文化生活考察研究
——以广东陆河县罗氏宗族春节祭祖为例

2020-03-16 06:45罗海怡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祭祖宗族客家人

蒋 燮,罗海怡

节日是社会文化所设置的时间单位,以历日和季节等组成的历年作为循环的基础。(1)萧放、张勃:《中国节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页。一个地方、一个族群的年度时间表上,通常排列着传统节日、地方节日、国家节日三种节日类型。“不同性质的节日不但成为积淀历史的组合,也成为展示当代生活实际的导航仪。它们在每个节点上,调节着老百姓的生活。”(2)张振涛:《家乡的响器比想象的更响亮——肖文礼〈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序》,《人民音乐》2016年第3期,第54页。作为中原地区南迁汉人的后裔,客家人至今仍相对完整系统地坚守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体系,并在年复一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族群和社区实践中予以生动的活态传承。

“把‘节日’与‘音乐’连接起来,就有了音乐学镜像,意义不亚于‘音乐’与‘文化’连接起来。”(3)张振涛:《家乡的响器比想象的更响亮——肖文礼〈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序》,《人民音乐》2016年第3期,第54页。劳格文、刘晓春、罗勇、周建新、肖文礼、肖艳平、黄燕等学者将客家节日及音乐放置在客属地区社会、经济的宏观语境中进行分析解读,深度讨论其蕴含的艺术特质、历史记忆与文化精神,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应清醒地看到,客家节日音乐调研范围目前主要集中于闽粤赣边界客家大本营地区,较少将目光投向中国南方其他客家人聚居地,该领域研究全景式的恢弘“合唱”尚未形成。

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求索,笔者于2018年2月来到隶属广东省汕尾市的陆河县,亲身参与体验当地客家人的春节祭祖音乐活动。

一、陆河客家及祭祖基本情况

陆河地处粤东沿海与兴梅山区结合部,气候温润,是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交界的南缘地带,也是赫赫有名的海陆丰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形地貌被形象地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有“客俗桃源”之美誉的陆河是广东省最年轻的纯客住县,客家人占据总人口的95%以上。在陆河客家人中,彭、叶、罗三姓人口最多。陆河客家人的分布特点是同姓聚族而居,这对当地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起到重要作用。

陆河客家人以祭为重,民间信仰文化传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其信仰习俗虽大体上与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地区一脉相承,但因毗邻潮汕文化区,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比如三山国王本是潮汕民众广为崇奉的守护神,后逐渐传播至海陆丰地区。可能因客家人是“逢山必有客”的山民族群,久而久之便很自然地接受了潮汕文化中“三山国王”的山神信仰观念。

为了生存和发展,海陆丰客家先民从黄河流域辗转南下,游离他乡。漂泊岭南的筚路蓝缕与“望极天涯不见家”的故土情思相互交织,使客家人始终难以忘怀自己传承的根系,对具有同一个祖先的血缘群体有着强烈的归属与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以祖先房宗来梳理辨认亲疏关系,建构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人文关系网。客家人还通过一系列周期性的祭祖活动来表达自己对于先祖的尊崇,以此促进宗族成员间的群体团结和心灵共振。

陆河客家人的祭祖仪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墓祭、家祭、祠祭。墓祭俗称“扫墓”,多于清明前一周举行,由宗族长老主持,需备全猪、全羊,再辅以鲜果、茶水、美酒、糕点。宗族成员到达祖先坟茔后,通常要先除草、打扫墓地、挂纸,接着摆放各种祭品、宣读祭文、集体跪拜,最后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家祭是指小家庭的祭祀,一般在除夕下午施行,这时各家会备以酒、茶、鸡、鸭等供品,之后长辈还要诵读请祖辞,并掷杯筊(4)杯筊是由两块一模一样且互为对称的木头、竹子或铜钱组成。抛掷后若杯筊分成阴阳则为“圣筊”,表示神佛许可;如果是双阳或双阴,则表示否定。这时就要再添茶酒,并俯身再拜,再掷杯筊。,以测神意;祠祭即整个宗族于春节期间在作为祭祖圣地的宗祠共同举行的族祭,最为隆重。笔者此次考察的黄塘罗氏宗族祭祖即属祠祭祭仪。

二、黄塘罗氏宗族春节祭祖过程

罗氏乃陆河客家望族。据2010年修编的《罗氏族谱》记载,罗氏先祖源于河北,后迁居江西,南宋时迁徙至福建延平府,元朝末年陆续从福建入粤,聚居广东兴宁、揭阳等地,直至明洪武年间从兴宁、揭阳等地移居惠州府吉康都(今陆河县境内),分别在水唇黄塘、螺溪欧田、岭下、河田许山下、上护麻溪、硁头、南告等地开基立业。罗氏宗祠位于陆河县水唇镇,毗邻黄塘市场,修建于清中叶嘉庆年间,为陆河罗姓客家人之总祠。正厅上堂悬挂“明倫堂”三字鎏金巨匾,左书“理学家声”,右题“通侯世泽”。匾额下供奉着186位高、曾、祖、考各代祖先牌位,并设有香案、供台等摆放祭品。《罗氏族谱》曾记述祠堂前后经历多次重建,“1927年全座被焚,翌年修葺一新;至1956年,尖塔被毁;1974年又因改造河道,河水直冲,全座倾榻,至1987年工程告一段落,并成立宗祠管委会,定每年正月初一祭拜。”

(一)祭仪准备(7:00—8:40)

正厅中堂分上下摆开两张八仙桌。上桌供五斋五果(5)五果即苹果、杨桃、香蕉、柑橘、龙眼。、红白糍粄两托、糕饼二托,四个盘中分别有用芝麻写成的“祭、之、以、礼”四字;下桌置猪头、五山(6)五山指猪八戒(猪小肚)、唐僧(猪硬喉)、孙悟空(猪舌头加盖网子油)、火焰山(猪肝加盖网子油)、五指山(猪脚加盖网子油)。、四海(7)四海是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做成的鲤鱼、虾、螃蟹、河蚌。,桌外左放全猪,右竖全羊,并有茶、酒、爆竹、香纸烛蜡等。铜管乐队于祠堂外行奏配曲《走进新时代》《好日子》《迎春花》《万事如意》。

(二)迎客(9:00—10:00)

鞭炮声响起,排子鼓乐班于正厅右侧吹奏《行锣》《吹古》《大开门》《铁连登》,族众伴着乐声鱼贯进入进祠堂。

(三)迎祖、献茗(10:00—10:30)

执事者各司其职,击鼓三声,陪祭就位,副主祭就位,全体裔孙肃立,排子鼓班击奏《文锣》,后吹奏《队子连吹古》,击鼓三声,全体裔孙面向宗祠大门,铜管乐队奏《龙凤呈祥》,主祭跪,恭读请祖辞,兴,献茗(锣一声),拜(锣一声),进香。

(四)行上香礼(10:32—10:40)

在礼生带领下全体裔孙拜(击锣一声),再拜(击锣一声),三拜(再击锣一声),进香。

(五)行祭(10:40—11:20)

1.鸣炮、起鼓

鸣炮、鸣金,三次击鼓;排子鼓班配曲《下联清》《尾声上紧板》,金狮参拜;礼生作揖进厅,主祭、陪祭就位;盥洗;司仪者出祠堂祭天地,拜土地神,请香。

2.读祭祖文

裔孙跪拜,全体裔孙行三鞠躬礼,主祭者行叩首礼,叩首(锣一声)、再叩首(锣一声)、三叩首(锣一声),兴,主祭、陪祭到神位前,跪,各裔孙皆跪点香烛,上香,三进酒,献大桔,献刚鬣,献柔毛,主祭读祭祖文,俯伏,行四拜,平身复位。

3.三献礼

行初献礼,捧馔(鸡肉),三献酒,三跪三叩首,复位,主祭读祝文,裔孙皆跪,三跪三叩首,复位,排子鼓班奏《的溜子》;行亚献礼,捧馔(鸭肉),三献酒,三跪三叩首,复位,排子鼓班配曲《风入松》;行三献礼,捧馔(猪肉),三献酒,三跪三叩首,复位,排子鼓班吹《雁儿乐》;裔孙复位,进汤饭,裔孙皆跪,三跪三叩首,复位,主祭复位,奠酌,献财宝,三跪三叩首,复位,各裔孙依据次序于祖先神位前参拜。

4.送祖先

参拜,焚烧祝文、化财宝,辞神,三跪三叩首,平身复位,向天地作揖,撤馔,鸣炮,礼成,铜管乐队奏《龙凤呈祥》。

(六)金狮绕祠堂(11:22—11:50)

礼毕,金狮、麒麟绕祠堂七圈;再次进入宗祠内参拜祖先牌位,后三次环绕祠堂巡游,族内孩童纷纷逗弄金狮、麒麟。陆河客家人认为孩童与金狮和麒麟玩耍,并拔下其毛发置于枕头下,可以使孩童远离邪祸。

(七)聚餐(12:00—13:30)

排子鼓班于正厅左侧吹起《火炮鼓》《武点纲》《玉芙蓉》《醉仙子》《十二神》。宗族成员迅速整理祠堂现场,并摆上大圆桌。就餐前,铜管乐队奏《歌唱祖国》《合家欢》《祝酒歌》等乐曲,宗祠理事会会长致辞后,族众开始就餐,觥筹交错,其乐融融。

(八)婆娑弄狮子表演(13:30—13:55)

餐后,祠堂外广场中央摆开一张八仙桌,击奏锣鼓的师傅们面朝祠堂就坐,这时金狮与戴着面具的两个猴子、两个沙僧的扮演者先后出场敬拜师傅,师傅起身回礼,之后便开始表演婆娑弄狮子的武打场面。表演结束,宗祠理事会将一面贴着纸币的布赠给作为酬劳(俗称“赏标”)。婆娑弄狮子场面热闹有趣,在陆河客家人中颇受欢迎。

(九)鸣炮、送客(14:00—14:20)

排子鼓班奏《清板连尾声》送客,祠堂外鞭炮礼花齐放,春节祭祖圆满结束。

三、春节祭祖音乐建构

陆河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受到沿途迁徙地其他族群的影响,形成了多元且特色鲜明的族群民俗文化。在春节祭祖中,我们可以见到排子鼓班、金狮队及铜管乐队三个班社“中西杂糅”的音乐表演形态。

(一)排子鼓

1.乐器

排子鼓班主要由排子鼓(大鼓)、大锣、丢锣(小锣)、大钹、小钹、唢呐。演奏时,一人打鼓,两人击大锣,一人奏丢锣,一人敲大钹,一人敲小钹,一至两个人吹唢呐。在奏乐过程中以击鼓者的节奏为准,其他奏乐者听从鼓音击奏转换曲调。

2.乐班

罗氏宗族春节祭祖活动所聘请的排子鼓班社是当地负有盛名的“翠乐轩”乐班,乐班成员简况如下:

表1 “翠乐轩”乐班成员构成

通过采访了解到,排子鼓客家乐手平日以务农为主,吹打只是副业,遇红白喜事、节日庆典、庙会或其他民俗活动便应邀表演。由于乐班成员年龄普遍偏大,遇到需要表演的场合需提前3—5日预约乐班,以便寻人“搭班子”。另外,排子鼓班长期以来一直有技艺只在本宗姓内部传承的规定,外姓人员及女性不可加入班社。随着时代的进步,乐班严格的宗族观念在现代文化潮流的冲击下亦不可避免地弱化,宗族承袭的大门开始逐渐打开。自2012年起,同一班社往往可见不同宗姓的乐手相邀演奏。

3.乐谱

据翠乐轩排子鼓班主邱义沫先生介绍,学徒开始学习排子鼓演奏时,一般先习唱,后师傅进行乐器演示,待学徒练熟后再将乐谱(工尺谱和锣鼓经)抄写于宗祠墙壁之上,供学徒练习时参照。作为陆河历史悠久的排子鼓班社,乐班老师傅常常受邀在当地各个祠堂传授排子鼓的技艺。

笔者目前接触到64份陆河排子鼓工尺谱本。据老艺人介绍,这些乐谱有的是祖传谱,有的是祖传或师传转抄谱。年代较早的乐谱都是“右起竖行”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誊抄的乐谱基本为“左起横行”式。这些工尺谱是以“合、士、乙、上、尺、工、反、六、五”表示音高“5、6、7、1、2、3、4、5、6”。同音名高八度则添加“亻”偏旁,意为升高八度;如若添加“彳”则为低八度。常见的板式记号为实板“、”,腰板“┗”等,乐谱里“番”字指代音乐的反复。

锣鼓经是用状声汉字或符号来模拟锣鼓乐中的技法、节奏和音色等音响效果的一种记谱方式。排子鼓锣鼓经状声字符使用情况见表2。

表2 排子鼓锣鼓经常用状声字符

4.乐曲

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排子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曲牌体系。据统计,目前在陆河仍广泛流传的排子鼓曲牌近100个,曲牌来源有二:一是牌名见于南北曲的曲牌,如《风入松》《玉芙蓉》《红绣鞋》《大开门》《园林好》《急三枪》《一江风》《千秋岁》《沽美酒》《收江南》等;二是来源于海陆丰正字戏吹打牌子,主要有《吹古》《坠子》《铁连登》《元回清》《上联清》《的溜子》《下联清》《火炮鼓》《召昌》《醉仙子》《银昌》等。在往日那个娱乐活动匮乏的年代,客家人迁徙到陆河,不可避免地被当地福佬族群美妙的戏曲音乐所吸引。客家人同样喜爱正字戏,不少客家艺人也参与到正字戏的伴奏,并将正字戏器乐曲牌吸收、挪用至祭祖仪式相似的场景,形成一种巧妙的“移花接木”。

根据曲牌的运用及组合特征,排子鼓乐曲结构可分为“牌曲”和“套曲”两种类型。

(1)牌曲

牌曲是指由一首曲牌及其变体构成的乐曲。在陆河排子鼓中,一首曲牌本身即已构成完整的乐曲结构,其即可独立演奏,也可连缀成套。根据基本结构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单牌子、单牌加头、单牌添尾三类。

单牌子在排子鼓中较为常见,如《急三枪》《坠子》《尾声》《吹古》等,篇幅短小,常与其他曲牌组合演奏。

单牌加头指在单牌子前添加吹奏乐器或锣鼓打击乐,其旋律往往由单牌子开头部分旋律提炼而成,如《玉芙蓉》(见谱例1)就属单牌加头结构。

谱例1《玉芙蓉》(演奏:翠乐轩排子鼓乐班;采录、记谱:罗海怡、蒋燮)

单牌添尾指在单牌子后添加吹奏乐器或锣鼓打击乐,如《武点纲》(见谱例2):

谱例2《武点纲》(演奏:翠乐轩排子鼓乐班;采录、记谱:罗海怡、蒋燮)

(2)套曲

套曲是中国传统器乐与乐种的重要曲式结构类型。根据音乐风格的差异,排子鼓套曲大致分为文、武两类,即乐手们时常提起的“打文调”还是“打武调”。文调给人文雅庄重之感,节奏稍慢;武调原先主要搭配正字戏中的武打场面,节奏偏快,情绪热烈。经过长期实践,文、武调现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组合规律。在祭祖仪式中,文调主要用于祭礼核心环节如上香礼、三献礼等,曲牌基本组合次序为:《文点纲》《上联清》《下联清》《的溜子》《风入松》;武调则运用于迎客、迎神、送神等仪式程序,曲牌基本组合次序为:《吹古》《文粉叠》《十二神》《三炮台》《武粉叠》《武古》。

(二)狮锣鼓

流行于陆河客家村落的娑婆弄狮子(又称“金狮舞”),通常在春节等岁时节日期间进行表演。客家长老们说,金狮舞取材于《西游记》中的一段传说。相传唐僧西天取经时途遇毒雾疠瘴,得知某灵山的狮仙能除此害,遂令悟空、悟静、悟能众弟子前往逗、弄、引,终请得狮仙驱邪除恶。所以,金狮舞以相戏、逗弄为主要情节,既有驱鬼逐疫的功能,同时也因其诙谐幽默的表演,为祭祖仪式增添了不少笑声与欢乐。

金狮舞伴奏音乐称为“狮锣鼓”,乐器组成包括一只堂鼓、一副小钹和一面大锣。经了解,狮锣鼓打击乐器状声字符基本情况为:“咚”表示敲击堂鼓;“的”表示击打鼓边;“呈”表示敲击大锣;“X”表示击打小锣;“○”意为休止。狮锣鼓依据行话分为起板、慢板、紧板、吸板、拳锣五类,如金狮在环绕宗祠等行进场合打慢板(见谱例3),中等速度,律动感较强;参狮(拜神、谒祖、金狮上桩等)时打紧板(见谱例4),鼓点以四小节为一个单位进行循环,节奏强劲。

谱例3 慢板(演奏:河东金狮队;采录、记谱:罗海怡、蒋燮)

谱例4 紧板(演奏:河东金狮队;采录、记谱:罗海怡、蒋燮)

(三)现代铜管乐

受到潮汕人影响,现今陆河客家人的礼俗活动大都会聘请铜管乐队。此次罗氏宗族春节祭祖聘请了来自揭西的翁娘福铜管乐队前来助阵。该乐队成立于2007年,成员均为15—20岁的潮汕青少年,且女性偏多。乐队平时主要承接海陆丰及揭西等地的各类仪式庆典活动,如婚礼、祭祖、丧葬、老屋转火、商铺开业等,演奏曲目主要来自红歌、流行歌曲、西方经典音乐作品等,主家一般不会规定铜管乐队演奏的曲目。本次祭祖翁娘福铜管乐队演奏了《龙凤呈祥》《好日子》《迎春花》《张灯结彩》《万事如意》《合家欢》《走进新时代》《雪绒花》《爱我中华》《春天的故事》《祝酒歌》《春节序曲》《恭喜发财》等许多家喻户晓的乐曲,在现场掀起一阵阵“音浪”。

四、“互动仪式”视角下祭祖音乐文化阐释

(一)礼乐相彰:祭祖音乐活动的运行机制

包括祭祖在内的各种祭仪均属古代五礼之“吉礼”。南宋郑樵云“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礼乐偕配并相得益彰形成了极富中国特色的礼乐文化。客家人祭祖之“礼”是为建构一种祭奠祖灵并与之交流的活态机制,祭祖之“乐”则是生者向祖先致礼并祈愿祝盼的艺术表达方式。(8)蒋燮、罗海怡:《北部湾地区客家祭祖仪式音乐考察与研究——以合浦邓氏墓祭活动为例》,《乐府新声》2019年第3期,第43—44页。

众所周知,我国的祖先崇拜现象由来已久,并非客家族群所独有,但是“大迁徙的特殊遭遇和巨大压力,极大地强化了客家民系的祖先崇拜和宗族观念,促使家族成员加强团结,增强凝聚力。于是客家民系表现得最为突出,尊奉得最为坚决,这是客家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9)崔灿:《论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与主要内容》,载罗勇、林晓平主编:《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8页。。祭祖习俗便是这一特点之明证,直至今日,陆河客家祭祖司仪人员仍要穿着统一服装,仪式三献礼用乐依旧遵循传统,族内子孙需按古礼左昭右穆排列鞠躬叩首。主祭在迎祖时要颂念请组辞,大致以颂扬祖先功德,教育激励后人为主要内容,希望有朝一日,族中裔孙也能担当起组织祭礼的职责,使祭祖之“礼”与“乐”在时光荏苒中得以延续。

作为祖先崇拜的外显性行为,罗氏宗族祭祖自始至终在音乐声音的覆盖下展现。传统乐班何时吹奏、吹奏何曲、在哪吹奏等都有明确的定规。仪程衔接,曲牌变换,表演者早已了然于胸。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日新月异,祭祖音声场亦不可避免发生变迁:首先,由于精通演奏技艺的师傅日渐稀少,排子鼓班成员趋于简化,由过去的7—8人精简为现今的5人左右(2人吹唢呐,1人击鼓,1人敲小钹,1人击大钹、大锣与丢锣);其次,祭祖中的戏曲表演已基本消失。通过采访了解到,1985年前,陆河客家人乐于邀请正字戏班在祠祭祭礼结束后进行表演,后因民众审美的改变且聘请正字戏班价格昂贵,祭礼戏曲演出逐渐改为当地木偶戏,但这些年擅长木偶戏的艺人逐渐减少,木偶戏也于2010年后不再展演于祭祖场域;再者,由于客家与周边族群长期的密切交流,来自潮汕地区的铜管乐队近年开始作为一种新兴音乐元素向祭祖仪式靠近,传统礼俗中出现中西乐队混奏现象。相较于排子鼓班,铜管乐队演奏的声音更为洪亮,既迎合了客家大姓宗族祭祖展示实力,追求“排场”和“面子”的心理诉求,也体现出客家文化强大的吸纳与融合能力。

(二)作为“互动仪式”的祭祖及其音乐

“互动仪式”(Interaction Rituals)一词最早由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他具体从微观互动的角度研究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仪式,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行为主要是通过表演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并获得他人的肯定与关注的目的性活动。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在戈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互动仪式”理论。他认为,互动仪式是际遇者由情感或资本的交换而进行的程序化活动。互动仪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并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2.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3.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4.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10)[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9页。

按照柯林斯的观点,陆河罗氏宗族春节祭祖可被界定为一场盛大的“互动仪式”。首先,排子鼓班、金狮队、铜管乐队表演者在祭祖这一特定的时空语境中,通过身体实践的方式来作用于仪式空间与宗族社会的秩序建构。在盈盈乐声中,宗族成员身体的在场沉浸式体验融合形成一种尊崇祖先的情结,并与其他族人达成心理与情感上的契合;此外,祭祖仪式还较为严格地对局外人设限。除了仪式音乐表演者,整个仪式过程本族已婚女性与非宗族成员不能参加,本族未婚女性则被限制参与“行祭”等仪式核心环节。祭仪中男性族人的独享是村落宗族社会性别与继嗣地位的表达;再之,作为凝聚宗族成员群体协作和强化其宗族归属感的文化符号,仪式音乐是祭祖活动所有参与者相互谈论与关注的焦点所在。仪式音乐表演者尤其是排子鼓班能否按照定规完成与祭祖仪程的配合至关重要。祭祖仪式通过一整套流动化、程序化并充满感染力的行为进行,使所有族人共同重温与祖先有关的经验记忆,完成敬祖之礼的延续;另外,祭祖及音乐营造出的神圣、庄重又不失热闹的仪式氛围,使宗族成员共享的情绪或情感逐渐走向高潮,并进入集体兴奋状态。

(三)内驱动力:祭祖音乐蕴含的情感能量

在柯林斯看来,互动仪式中成功建立起情感协调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团结感。作为互动仪式要素的情感是短暂的,然而产出的结果则是长期的情感,一种对此时聚集起来的群体的依恋感,这些长期的、具有社会性的情感被称为“情感能量”(Emotional Energy)。(11)[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59页。在互动仪式过程中,情感能量是一种重要的内驱力量,由包括音乐符号在内的各种情感性符号所构成和传递。陆河客家祭祖所蕴含的高度情感能量,年复一年循环唤起多元行为主体对于举行互动仪式的渴求,并成为诸种祭祖音乐符号得以长期承传延续的动力机制。当祭祖宣告结束,喧闹逐渐褪去,重归日常的宗族民众依然保留着关于互动仪式、关于仪式音乐的知识再生产能力。关于宗族的历史记忆也通过相关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转化为族人共同的精神依托和彼此交流的分享载体。

作为互动仪式的客家祭祖随着时间连接成链条,并通过人际互动与情感连带成为下一次互动的输入端。仪式音乐符号能够将祭祖中的短期个体性情感转变为长期的群体性情感能量动机流,并弥漫至与宗族生活有关的婚礼、丧礼、庙会、打醮、安龙谢土等其他公共性礼俗情景。这一方面体现出祭祖及其音乐的连续统效应,也从另一侧面展现出祭祖音乐作为宗族认同表征之社会与文化意义承载。

图1 海陆丰客家人春节祭祖音乐活动互动仪式链

结 语

节日作为重要的人类文化活动,早已受到众多人文社会学科的关注。春节处在年度周期与四季循环的新旧交替时间关口,是流传时间最久、传播地域最广、过节人数最多的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在传统春节习俗中祭祀占据重要位置,从一定意义上说,祭祀仪式是春节节日习俗的核心。”(12)萧放:《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69页。每年春节,历来有着慎终追远、报本返始传统的海陆丰客家人相约来到宗族祠堂,伴着喧阗的乐响、齐鸣的鞭炮追思、怀想庇佑族众平安与宗族绵延的列祖列宗。春节祭祖成为他们生活道路上的一个驿站,并显现出音乐知识生产与宗族文化认同的景观意义。

祖先崇拜对于客家乡村生活秩序的运行有着深刻的影响。祭祖仪式从本质而言,是一种导入教育,它树立了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风尚与价值行动逻辑,使其镶嵌在客家宗族子孙后裔的日常生活并相沿成习。每位宗族成员对于祭祖的参与,不只是一种过程的体验,也是将自我的身体开放于仪式场景所触发的声音和感觉。排子鼓、狮锣鼓、现代铜管乐等杂沓多貌的音声不仅是仪式的背景,其在不断形塑族人对于祭祖时空集体理解的同时,也在反复刻写祭祖体系与宗族发展互动的社会性关系。在祭祖音乐表象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其逐渐确立宗族共同体意象的清晰脉络:祭祖音乐是宗族社会亲缘关系的表达媒介,它使每个参与活动的族人产生情感共鸣并持续激发宗族向心力,以之推动宗族社会的有机整合。

穿越时光的隧道,海陆丰客家春节祭祖及其音乐凝结的节日文化传统与宗族依恋情结,仍是当地客家族群社会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展现的重要源泉,并能成为今天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坚实依托。宗族成员在仪式中彼此相遇,平日疏于交往的联系重新接续,在精神还乡中身心亦得以放松和慰藉。在社会转型和乡村文明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客家祭祖音乐活动进行“家国同构”的制度化再构,使其适融于现代性视域中的公共理性精神,以之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乡村治理,尚待我们继续深思。

猜你喜欢
祭祖宗族客家人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客家人
绵 延
洪洞祭祖
祭祖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彝族祭祖仪式“尼木措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