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错例,防错有方

2020-03-15 06:57刘德宏徐明旭
关键词:错例错因偏差

刘德宏 徐明旭

摘要:学生错例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能暴露学生学习缺陷、显露教师教学短板、暗示多元教学契机。教师需要有捕捉意识,通过精准分类,找到致错原因,为后续教与学提供“前车之鉴”。具体地,可引导学生建立错例库,做好教学预设,开展专项纠偏。

關键词:错例归档题库纠偏

错例,是教学的重要契机和资源。教师需要有错例捕捉意识,通过精准分类,找到致错原因,为后续教与学提供“前车之鉴”。

一、把脉错例的意义

(一)暴露学生学习缺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错误,自然需要承担“主要责任”。为什么会出错?是偶然还是必然?学生大多没有系统分析的能力和意识。教师站在认知和思维高地之上,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借鉴,通过对典型错例的重点分析,帮助学生顺利矫正数学认知和思维偏差。

例如,解答“有一个正方体,其棱长扩大了2倍,它的表面积扩大()倍,体积扩大()倍?”这道题目时,很多学生在第二个空会错填“6”。这说明他们对立方、体积概念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需要教师开展针对性训练,以便形成学习借鉴,让更多学生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二)显露教师教学短板

学生出现错误是常见现象,从错因分析的角度展开思考,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很多错误的出现并非仅是学生的问题,而与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存在更多关联。学生认知基础存在差异,教师在讲解时,容易观照一部分学生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被忽视的学生群体也就容易出现错误。

例如,面对“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是24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这道题目时,不少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这样作答:24×36=12(厘米),24×26=8(厘米),24×16=4(厘米),12×8×4=384(立方厘米)。分析错因,可能是教师认为题目比较简单,没有关注到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这就提醒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题组训练:不直接告诉各部分数量的和,而要根据已知数量,先求各部分数量的和,再按比例分配。类似的问题还有:已知周长要想到长与宽的和,看到被减数要想到差与减数的和,遇到年龄问题要想到年龄差不变,相遇问题中已知总路程与相遇时间可求出速度和,等等。

(三)暗示多元教学契机

学生错误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学生错误出现了,就暗示着教师教学中出现了问题,暗示着教学需要改进,暗示着多元教学契机。

例如,解答题目“3.5立方米=()立方米()立方分米”时,学生容易错填为:3.5立方米,3500立方分米;3立方米,0.5立方分米。出现这样的错例,说明学生对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方法没有完全掌握。教师可对此类题目归类讲解: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化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化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化成复名数,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化成复名数;复名数化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复名数化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并设计配套题组练习:3.5立方米=()立方分米,2500立方分米=()立方米;3.5立方米=()立方米()立方分米,3500立方分米=()立方米()立方分米;3立方米500立方分米=()立方米,3立方米500立方分米=()立方分米。通过这样的题组训练,让学生比较异同,掌握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严谨学习的态度。

二、把脉错例的思路

(一)错例归档,找准偏差

1.认知偏差。

学生学科学力、学习悟性、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存在差距,自然导致认知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很多错例也是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的认知,在错例分析中找到关键致因,自然形成应对之策。

例如,错例“一根绳子长1米,用去30%,还剩(70%)米”,说明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还未真正的认识,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还未真正明白,没有从本质上理解“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这就是认知出现了偏差。

2.思维偏差。

在错例分析时,发现学生思维角度的偏差,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应在学生出现思维偏差时引导他们逐步分析,发现正确的思路。

例如,错例“把一个表面积为60平方分米的正方体平均分成四个长方体,表面积至少增加(60)平方分米”,说明学生是这样想的:沿着一个棱长平行切3次,增加6个面,增加的面积就是6个正方形的面积,即60平方分米。这就是思维出现了偏差。正确的思路是,题目要求的是增加的表面积的最小值,那切后新增的表面应尽量重复,最大的重复切法就是“十字架”切法(横竖各在中间切一刀)。

错例归档的目的是让错例成为“反面教材”,成为一面面“镜子”,让学生在经历错误之后能够顺利醒悟,不再走进错误的陷阱中。

(二)错因分析,明晰指向

错因分析时,教师需要有对应意识,针对具体错例开展科学分析。错例出现有知识方面的原因,如知识脱节、概念不清、算理不明等;有技能方面的原因,如计算错误、分类不当、操作不准等;有习惯方面的原因,如审题不严、书写潦草、缺少验算;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如精神紧张、感知粗略、注意分散、思维定式等。

因此,教师要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性质、规律、法则的含义,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在理解方法与掌握步骤的前提下规范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经验,提高数学技能;指导学生看清题目,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条件之间以及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题目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整洁书写、自觉验算等学习习惯,强化答题格式的示范指导,加强题组训练,利用变式比较,防止错误思维定式的产生。

三、防错的具体方法

(一)引导学生建立错例库

让学生建立错例库,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可以让错例成为“警示牌”,为后面的学习提个醒,让自己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错例库的建立主要有以下两个关键环节:

1.错例收集。

布置错例收集任务,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和他人的错例信息,整合成档案材料并归档处理,建立自己的错例库;开展互动诊断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错例接触机会,在不断发现中完善充实错例库。错例收集,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提示,还能够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错例诊断。

收集错例以后,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错例诊断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诊断错例。

例如,教师可在出示错例“4.8×3.2=153.6”后,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判断——4.8≈5,3.2≈3,5×3=15,积应该在15左右;用验算的方法检验——交换位置再乘一遍,或者用积除以一个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

(二)做好教学预设

错例应用需要智慧设计和精心组织,教师不仅要对错例归档并分析错因,还要准确把握教学应用时机,在适当的地方运用错例。

例如,对于题目:王大叔要用22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怎样围面积最大?教师让学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在表格中列出长和宽。有的学生重复,有的学生遗漏,有的学生无序。教师要把这些当作教学资源,组织学生逐一展示评价,比较得出:有序列举,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三)开展专项纠偏

为强化学生认识,教师不妨与学生一起展开专项纠偏活动,让学生参与错例的分析过程,甚至可以让学生自行发现纠偏的路径和方法。纠偏要体现精准性,教师应适当地给予路径和方法指导。

例如,教学简便运算时,教师可集中呈现下面一组错例,让学生说出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25×(4×40)=25×4+25×40;

720÷(20+40)=720÷20+720÷40;

78-25+35=78-(25+35);

25×(40+80)×125=25×40+80×125。

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再对照错例,找出不同。学生在比较中能够更深刻地明晰错误的原因,巩固正确的算法。

数学教学中的错例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需要加以科学的分析和利用。教师对错例进行归档处理,深度分析错因,专项纠偏训练,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出错并不可怕,直面这些错误,分析和利用这些错误,將错误变成资源,这才是更有价值的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 汤春燕.错例研究:让教学改进更为真实[J].小学教学参考,2018(35).

[2] 解玲兰.容错·融错·荣错:优化小学数学错例库建设[J].数学教学通讯,2017(31).

猜你喜欢
错例错因偏差
50种认知性偏差
反思错因正确解答
加固轰炸机
理清错因,让“幂”运算强起来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中的错因分析及解决
真相
分数应用题常见错例剖析
常见数学病例分析
简便运算错例两则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