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综述

2020-03-15 20:51:06李志远乔玉婷
高教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段理论课育人

李志远,乔玉婷,郭 勤

(国防科技大学 文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围绕新时代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要求的核心课、灵魂课、信仰课。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坚定举旗人、合格接班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同需求侧精准对接的迫切要求。为此,国内围绕思政课一体化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目前,国内研究主要分布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思政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体制机制一体化等方面,其主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特点研究

思政课伴随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跨学段的有机整体,贯穿教育全过程,学校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要体现目标性、整体性、全面性、衔接性和贯通性。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一体化”建设内涵要求,即首先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一是从不同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涵进行研究。孔德生等[1]认为,高校思想政治一体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和全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一体化,并提出发展理念一体化、机构一体化、师资一体化、课程一体化、教学一体化、学科建设一体化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与全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一体化的基本要件。卢黎歌、耶旭妍[2]认为,所谓一体化,是指将多个相对独立的主体,依据一定的目标, 通过一定的方式,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逐步在同一体系下化为彼此包容、有机融合、相互配合的共同体的过程。思政课一体化,是指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要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体设计安排,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以实现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的顺序性、连贯性、衔接性,在内容的分布和深度上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分工,即各学段“守好一段渠”。李昕[3]认为,思政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就要按照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二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模式及其实现路径。杨晓慧[4]探讨了“23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模式,即打造校内合作育人、校企协同育人两个平台,加强理论引领、实践养成、文化熏陶“三大渠道”,通过此建设模式,实现校内学习、企业实习、企业工作三阶段有机衔接;曹顺仙、薛桂波[5]提出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管理一体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一体化、教学考核评价一体化、教学保障一体化;高昂[6]提出以课堂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管理服务三方要素为抓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体化、教育队伍一体化和教育方法一体化的协同良性发展。赵静[7]对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教材侧重点不够鲜明、交叉重复问题,部分教师一体化意识淡薄、缺乏衔接意识,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消极认识和态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通过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组织管理机制一体化、改革创新机制一体化、教师沟通机制、教学评价机制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陈丽微[8]提出从四个维度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过程衔接,推动时间维度上的一体化建设;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各个领域覆盖,推动空间维度上的一体化建设;从教育主体的入心入脑、真学真悟到外化于行、自觉实践,推动知行合一、学用并行上的一体化建设;从学习客体上课程体系的知识层面认知塑造到学科范式系统建构,推动学科哲学体系上的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在今年新冠疫情爆发情况下,王双群、刘幽悠[9]探索了重大疫情应对下大中小学思政课网络教学的一体化建设问题,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坚持整体建构与分层教学相结合的理念,建立螺旋上升的网络教学体系;加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 VR虚拟实验室建设,锻造丰富多彩的网络兴趣课堂;打破各学段各学科网络教学间的壁垒,搭建多维立体高效的思政课网络教学一体化平台三大举措,推进思政课网络教学向一体化建设纵深发展。

二、关于思政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研究

探索思政课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教学出题、科研解题、成果育人”,做到教学问题学术化与科研成果教学化,是加强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一是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黄世虎等[10]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研究生辅助指导的“教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凸显实践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突出实践教学内容的全面性,重视实践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强调实践教学制度的规范性。韩淑芹[11]以应用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三层次能力,搭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四个模块,构建衔接有序、全方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探讨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途径。刘晓霞[12]探讨课上辩论、课下讨论和课外实践论“三论一体化”,以情感素养教育为主轴线,将主体性专题式的课堂教学与项目化滚动制的实践运作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结为点线面一体解决思政课教学实践问题。季跃东[13]结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空间、内容、教材、资源、队伍等要素,通过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实现思政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姜国峰、李敏[14]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剖析“分层一体化”实践教学实施的可行性,依照感受认同型、内化思索型、外化践行型等递进层次,提出借助理论型实践教学平台、虚拟和物理实践教学空间等,实施“分层一体化”实践教学,帮助受教育者实现“知—思—行”一体化目标。此外,部分研究者结合具体思政课程来探讨“理实一体化”。苗艳艳[15]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运用课件制作与演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从实施目的、实施方法及评价体系、实施效果三个层面分析“理实一体化”途径。

三、关于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研究

思政课教学内容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与人的认知进程相匹配,又要依据社会对学生社会化的总体目标,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阶段化、层次化。体现在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的内容应有侧重点。

一是提出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来构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内容。王虹[16]认为,应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的创新,通过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优化教育教学途径,通过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第二课堂的的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作用、第三课堂的网络价值观教育等,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张彦、韩伟[17]认为,构建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是加强铸魂育人效果的治本之策。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一体化引领作用,在根本出发点上要把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辩证法,重视人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兼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性与时代性,凸显人的生成性与整体性。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前提,在不同学段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认知、价值辨析和价值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是针对思政课教材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促进课程教学内容一体化改革。赵义良[18]探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推进、问题意识引领、价值教育和能力教育为核心,推进课程教学内容一体化改革。找准不同阶段思政课的核心理念和逻辑主线,制定并实施本硕博三个阶段教学内容层级化和教学重点整体化的具体方案。王立仁、白明等[19]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次改革创新都是通过落实到内容上来实现的,因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是课程内容的一体化。即在整体布局和部分安排上,实现由低向高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这既包括同一学段内的横向内容呈现,也包括纵向不同学段之间的内容安排。并提出通过形成共识、组织队伍、整体规划、逻辑展开等,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布局;以基于目的、根据任务、瞄准目标、把握实际等来确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不同学段的内容;通过整体视图、过程关照、时段交流、共同提高等,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有效推进的构想。王树荫[20]认为,目前大学阶段本硕博思政课内容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复现象,必须根据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科学设置思政课教学内容。同时,遵循阶段性因材施教、统筹递进式有机衔接、推动协同性合力育人的方法论原则,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真正得以落实。

四、关于思政课师资队伍一体化研究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关键。2019年,习主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基本要求,并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进行整体部署,无疑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体化的要求。因此,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抓手。

一是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提出基本要求。石书臣[21]提出,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并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是旗帜鲜明、信仰坚定,搭建平台、加强沟通,协同创新、形成合力,统一培养、优化结构等。王树荫[20]认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备一体化教学理念、熟悉一体化教材内容、掌握一体化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在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上下功夫,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能力,完善相应体制机制,从而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对促进思政课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提出对策建议。江鸿波等[22]提出,要通过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互助式备课、开展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加强党的领导和强化体制机制建设等措施来实现思政课师资队伍培养的一体化。徐蓉[23]分析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体推进教师队伍价值观、素质、能力、管理等一体化建设,为切实增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心、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思路。

五、关于思政课体制机制一体化研究

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影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学段内容衔接、教师沟通互动等方面已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对各学段思政课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尚未形成系统化建设格局,仍存在思政课目标缺乏协同性、整体设计缺乏协调性、学段管理规划缺少统筹性等问题。因此,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课管理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

一是从总体上构建思政课一体化管理机制。郑敬斌、李鑫等[24]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管理机制是统筹推进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的有力支撑,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缺乏整体性设计和系统性规划,要通过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决策一体化机制来实现各学段思政课统一领导决策合力,科学构建运行整合一体化机制来实现各学段思政课协同运行,有效构建协调互动一体化机制来实现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互通有无,合理构建考核评价一体化机制来实现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范有序。

二是探索多元化合力育人的体制机制。崔欣伟[25]提出以学生党建为龙头,整合教育资源,建构学生党建、团建、学生管理、专业发展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等协同共进的多元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孟宪生[26]提出,要以大思政教育观为指导、课程合力为基础、学科牵引为动力、平台建设为依托形成推进思政课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合力育人机制。钱翠玉[27]认为,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学习能力评价与创新思维能力评价、理论知识水平评价与行为表现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权威评价与民主评价一体化的原则,建构以实施性课程体系和课程学业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的思政课学业评价体系。

由以上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体现为:一是研究主要集中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且研究视角较多地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定性分析,而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的成果,相对不够集中;二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方面,体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成果不够多,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体系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特点不够鲜明,特别是对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不够,目前能找到的文献相对较少;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分析多,对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效果评估等实证分析少。如何结合高校特色,探索在新媒体条件下和突发疫情等情况下,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何为一体化、为何一体化、如何一体化等问题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还存在持续深化、不断深入推进的空间。

猜你喜欢
学段理论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5:55:05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48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