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讨式课程教学探析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为例

2020-03-15 20:56曹望华
高教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研讨原理哲学

曹望华

(广东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一、前言

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然而,目前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课程的知识论立场与教师的主体化倾向叠加;而少数教师的真理独白式教学,使研究生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本质被掩盖、人格教育的目标出现偏离。面对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日益变化的新时代,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必须着眼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变革教学模式,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研讨式课程教学模式适用了新时代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研讨式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为基本形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方法”[1]。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下简称《马哲原理》)课程教学为例,对当前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作出反思,并尝试构建面向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研讨式课程教学模式,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智慧在研究生课堂的有效传递拓展新空间。

二、《马哲原理》课程开展研讨式教学的现实性与可行性

《马哲原理》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奠基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本原则,以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人类自由解放为目的,最集中体现了哲学之“爱智慧”的本性。而研讨式教学创导学术自由,强调师生的双主体地位和主体间性,旨在通过师生双方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共同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特点,在《马哲原理》课程中开展研讨式教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马哲原理》课程内容呈现出抽象性和思辨性特点

《马哲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呈现出一般哲学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和间接性特征,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从而为学生提供如何把握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和方法,这又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呈现出以实践为基础的思辨性,即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如何解决问题作出辨析。基于以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哲学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难免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对抽象哲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哲学理论的逻辑把握。在《马哲原理》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研讨和辩论,可以提高学生探究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马哲原理》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马哲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原理来指导今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马哲原理》课程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为此,我们采用研讨式教学,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在结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重大现实问题的研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来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坚定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研讨式教学提供了科学的人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答了有关人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为我们在实践中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着力于探讨人的是生成,把人理解为一种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超越自身的生成性存在,为研讨式教学提供了科学的人学理论基础。首先,研讨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向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其次,研讨式教学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能够创新性地运用知识和锻炼能力;再次,研讨式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师生之间在情感与思想上的沟通与合作,通过研究性的教与学,最终实现研讨的目的,即合作创造知识和开发智慧。可见,研讨式教学从教师、学生和师生合作三个角度充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基础,即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马哲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马哲原理》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对自己角色的准确定位对于保证研讨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当好研讨教学的策划人、研讨活动的参与者和研讨学习的“评论员”。

一是要当好研讨教学的策划人。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单向度知识传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师生双向互动的策划人角色。策划人角色要求教师全方位策划研讨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确定研讨小组、选择研讨主题,引导学生围绕研讨主题检索文献、搜集资料、制作主题汇报课件、开展小组研讨活动等。《马哲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的开展,主要是着眼于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当策划人,需要指导学生明确研讨学习的目标,把握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掌握研讨学习的方法和策略,通过文献查找和整理、独立研究或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途径来创造性地开展研讨活动。

二是要当好研讨活动的参与者。《马哲原理》课程教学面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研究生,需要将课程教学与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将课程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进程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当好研讨活动的参与者,不断学习马哲原理,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才能够适应学科发展对理论教学的需要,才有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研讨教学。为此,教师不仅要和学生一样在课下加强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在课堂研讨中定位好自己,虚心与学生一起研讨,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从研讨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归纳和深化,总结和提升。

三是要当好研讨学习的评论员。在 《马哲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研讨是达成研讨式教学目的的关键,而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以及课后感悟及时作出回应和点评则是保证研讨教学质量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关键问题、重点难点问题很多,思辨性和价值性很强,学生研讨发言和学习感悟中难免出现发散、走偏甚至跑题的情况,或者出现论辩双方或多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的情形。此时就需要教师当好研讨学习的评论员角色,发挥评论员的作用,能够适时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回应、点评和正确引导,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研讨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起到以点带面式的总结提升作用以及对整个研讨过程的灵活把控作用,从而提高研讨教学的效率。

四、《马哲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教师在准确定位好自己在研讨式教学中的角色之后,需要对研讨式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科学的规划[2],才能保证研讨式教学真正面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精心选择研讨主题

《马哲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讨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开拓思路、创新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性,使学生在师生双向互动中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探讨、解释和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因此,确定研讨主题是开展《马哲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的前提。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精心选择研讨主题,围绕主题设计研讨内容,展开对研讨问题的恰当表述与合理分析,等等。为此,我们在《马哲原理》的教学中,首先根据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马哲原理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讨论主题。经过研讨式教学实践,基本确定了以下八个研讨主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其次,教师将以上八个研讨主题在开课前发布和分配给不同的学习研讨小组,由各研讨小组围绕所选择或分配的研讨主题,在课前查找文献、准备材料、制作PPT,并按以上八个专题的逻辑顺序分别做主题报告,教师再引导学生针对小组主题报告及该专题所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例如,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专题的研讨教学中,师生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和中国化这两个重点问题展开研讨,一方面使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的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同时引导学生将课程和专业结合起来,紧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主线,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最新成果。

(二)合理划分研讨小组

尽最大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足够的研讨,是研讨式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教学班级一般是8-20人的小班,这就为研讨式教学的充分开展奠定了基础。通过采取小班研讨式教学,确保了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充分参与讨论和交流。《马哲原理》课程共选八个专题,班级人数就分成八组。如果班级人数是最少的8人,则1人自成一组并负责一个专题;如果班级人数在9-15人之间,则可以1-2人一组;如果班级人数在16-20人,则可以每组2-3人。将一个教学班划分成若干研讨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研讨专题,要求小组成员围绕本组所负责的研讨专题查找文献、收集材料、撰写主题报告、制作演示课件等,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研讨主题的准备工作,为课堂汇报和研讨交流奠定基础。

(三)指导确定主题报告

研讨小组在课堂上所做的主题报告既要汇报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又要合理设置若干研讨问题;既要全面梳理,又要抛砖引玉,因此高质量的主题报告就成了确保课堂研讨效果的关键。由于小组学生对马哲原理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了解程度不同、个人能力和学习态度都存在差异,最后形成的主题报告也会参差不齐,所以为了确保主题研讨的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好主题报告的质量关。为此,在《马哲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小组学生围绕主题查找相关文献、收集整理资料、组织撰写报告、设计制作课件,以确保主题报告的质量,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提前审阅小组学生准备的主题报告和制作的课件。在实践中,我们要求小组学生提前一周将主题报告交给任课教师审阅,并从内容到形式、从系统性到条理性、从重点难点凸显到研讨问题设置等方面对报告的内容进行指导,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并及时反馈。小组学生再根据审阅意见对主题报告、汇报课件和研讨问题作出调整和修订。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已经展开了一定程度上的研讨,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内部交流,最终确定了比较完善的主题报告,为课堂研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四)引导把控课堂讨论

教师在研讨式课程教学中当好评论员角色,发挥评论员作用,发挥对课堂讨论环节的引导和把控作用,是达成研讨目的、保证课堂讨论效果的关键。首先,教师应当积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热烈的课堂研讨氛围。良好的研讨氛围需要教师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适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言表达见解,及时肯定和赞赏正确的特别是富有创见性的发言。其次,教师应当把握课堂讨论方向,使课堂讨论始终围绕研讨主题展开。课堂讨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平等的对话、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融,不断深化对研讨主题的理解和认识,持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围绕研讨主题,细化研讨问题,提供研讨思路,开阔思考路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时空进行立体思维,集中解决关键问题。要允许不同观点甚至相反意见的争论乃至辩论;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批判的视野来看待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再次,教师要把握课堂讨论的进度,适当控制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时间,并及时加以引导、点评和总结。教师既要及时把讨论中可能发生的跑题、偏题和散题的发言引导到研讨的主题和问题上来,提高课堂研讨效率,又要在有限的课堂研讨时间内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研讨的积极性,给予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机会和适当时间。在课堂讨论结束之前,教师还要及时总结研讨情况,简要梳理研讨内容,客观评价学生表现,既深化学生对研讨问题的认识,又起到画龙点睛和承前启后的作用。

(五)科学设置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研讨式课程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是考查和检测研讨式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马哲原理》课程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突出和创新过程性考核,扩大过程性考核面和分值比重,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分值比重分别设置为60%和40%。过程性考核主要依据小组主题研讨的情况做出成绩评定,注重学生的研讨表现、小组合作、语言表达、组织和参与讨论交流情况、主题汇报情况、课件制作情况、研讨总结和心得体会等。终结性考核的主要方式是开放性的开卷考试,或是由围绕小组主题报告撰写课程论文,可以是专题学习的心得和体会,也可以是就专题中的某一个重要问题来展开论述。过程性考核采用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的民主考核评价方式,由教师和小组之外的全班学生给研讨小组成员评定成绩,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各占过程性考核总成绩的50%。这样的考核方式设置能够使成绩评定更加客观和相对公正,也能够发挥和促进学生持续参与研讨式教学的积极性。

五、结语

研讨式课程教学在研究生《马哲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产生了积极的成效。实践证明,《马哲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大家认为研讨式课程教学使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开阔和提升,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意识得到了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意识是研讨式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马哲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将研究式教学和讨论式学习相融合,将课堂教学和学术训练相结合,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意识[3]。经过《马哲原理》研讨式课程教学的训练,学生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资料,具备了较为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意识。

猜你喜欢
研讨原理哲学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菱的哲学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方法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