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走向助推:论一流本科教育何以可能

2020-03-15 20:56
高教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助推中心理念

樊 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围绕本科教育问题而产生的争辩和实践,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都逐渐取代了以教师为中心,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想类型的想象和实践,成了当下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核心议题。在这样的情境中,以学生为中心似乎成为了一种具有惯性和魔力的话语,在它的强势诱导下,容易在理念上和实践中造成探索如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问题的盲区,即看不到除了落实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之外的其他思路。基于此,有必要对何种本科教育理念和实践才能真正与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相匹配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既往关于本科教育理想类型的争论

由于教师和学生是本科教育活动的核心参与者,具体的本科教育实践主要表现为这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协同。人类的历史经验表明,在任何互动和协同活动中,总会存在一定的中心,无论这个中心是强是弱、是经由权力关系构建和维序的还是经由自愿的合作关系达致的。根据具体的教育实践围绕中心的不同,可以发现既往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本科教育理想类型,即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想类型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前,我国高校基本上落实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课堂管理等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普遍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起来的。一般来说: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念更多地落实在课堂上,在学校层面的教育管理上,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中心[1];二是虽然以教师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想类型在实践形态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但从实质取向上来看,它是以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为重心的。

尽管以教师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想类型在实践上常常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重心,但是重心终究与中心存在明显的差别,例如中心更与权力有关,与其对应的是边缘,重心更与具体的事务相关,与其对应的是那些不要紧或者不重要的事务。随着市场观念和市场力量向本科教育领域的逐渐渗入以及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参与式理念的兴起,以教师为中心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缺乏说服力,而且在实践上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阻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想类型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本科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我国高校开始引进“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尝试变革传统的、主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教育管理体系,以期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2]。一般来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想类型,就是在整个教育实践中,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和尊重作为客户和服务对象的学生的需要、意见和权利,把学生真正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

从当下的情况看,关于高校本科教育问题的探讨无不以标榜“学生中心”为尚。然而,一旦一个观念被赋予过多的魅力,人们可能会将其强行运用在实践中,由此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决策。例如,陈新忠等的研究就发现,落实在具体实践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念也存在诸多的误区,例如造成教育目标的趋高避低、教育活动的儿童思维、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教学方式的引人娱乐、教学过程的散乱无序、课外生活的放任自为、教育评价的片面倚重、教育主体的学生独挡等[2]。

二、重教劝学: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共同重心

尽管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在口号上和争论中似乎如水火般不相容,可是具体的实践中二者都是以重教和劝学为重心的:一方面,在教师为中心构建起来的本科教育实践中,虽然教师常常占据着控制和主导的地位,但是这些控制和主导行为并不是一种任意、专断的权力行为,而是具有很强重教和劝学取向,即使它们在形态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特征,它们的目的仍是为了更好的教学;另一方面,在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起来的本科教育实践中,虽然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最大化的捍卫、学生正当合理的意愿和需求也会得到最大化的满足,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任意发挥、学生的任何意愿和需求都会得到应许,只要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更好的教学,那么重教和劝学亦会是其中的常态。

一般来说,所谓重教,指的就是重视教师的“教”,包括在教学和科研之间的权衡、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等多个方面;所谓劝学,其实就是要提出一定的理由和道理来劝导学生去努力的学习。在重教劝学的具体实践中,常常会出现四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

首先,其过度依赖管理思维,会加剧高校的行政化。由此会普遍地出现行政挂帅的现象,而这不仅容易诱发高校行政组织的膨胀、引起师生的反感,而且会使教育实践过于形式化和表演化。

其次,会造成教、学的相互分离。教育实践实际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然而由于重教劝学的视野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轻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实践后果,常常使教育实践成为了填鸭式的活动,在其中多见教师的“教”而少见学生的“学”,甚至在学生中的学习中出现了普遍的食而不化、考后即忘现象。

再次,重教会造成教学与研究的相互分离。在重教理念与各种重教政策的支配和调控下,常常会给人传递出一种将科研和教学割裂、对立起来看以及“不做科研只做教学也行”的错误信号。此外,在重教大旗的引导下,现实的教育管理实践常常表现出这样一个矛盾和困境,即口头上经常强调教学、思想上和管理上非常重视教学,实践中却往往仍然要凭教师的良心来落实教学。

最后,劝学不仅难有实际效果,而且容易令人生厌。虽然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家长等都会使用各种各样的理由劝导学生要好好学习,但是往往事倍功半,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助教助学:一种新的本科教育理念和实践

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新时代,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普遍地调动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努力持续解放和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生产力,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普遍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努力培养学生勤学、好学、乐学的习惯,是传统的、主流的以行政管制和道德说教为核心手段的教育管理模式无法有效解决的难题。科学研究表明,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借助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为基础的助推式理论来为如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供思路、方法和方向。

(一)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提升上的全方位助推

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助推机制。从国内外高校的具体做法来看,一般都会通过建立专门进行教学研究、教学评估、教师培训、教学示范、教学咨询、诊断服务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服务机构,全方位地助力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虽然现在很多院校都成立了类似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这样的部门,但是在如何更好地全方位助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问题上,有这样一个举措值得改进,即类似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这样的组织举办的各种项目和活动,更多涉及的只是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组织管理等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助推措施。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有必要改变目前这些重教学方法、轻教学内容的助推现状,在实际的助推过程中,重教学方法的同时,对教学内容也要给予必要和充分的关注和帮扶。

(二)教育设施上的全方位助推

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具体做法来看,教育设施上的助推主要围绕重塑教与学空间和增设专门服务性机构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重塑教与学空间。在教学空间的设计上,尤其强调对师生需求、期待的尊重和满足,注重创造师生互动共创的助推型教学空间。与传统去情境化的教学空间相比,助推型的教学空间不仅更强调教育实践的情境性,而且认为教育实践本质上是情境性的,这既意味着教育实践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完成的,也意味着情境对教育的效果有重大的影响。

二是增设专门性的支持服务机构。在支持性服务机构的设立上,尤其强调系统性和多样性,系统性不仅能有效避免各种支持性服务机构的碎片化,而且能保障它们的一体化程度;多样性不仅能有效保障各种支持性服务机构的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能有效满足师生的差异化需求,进而提升师生对各种支持性服务机构的体验。

(三)教育服务上的全方位助推

教育服务上的全方位助推,意味着将传统、主流的以教学管理为重的职能部门改造成助推部门,从根本上放弃管理思维,建立以提供教育服务为主的助推思维。一般来说,教育服务既包括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教务服务以及教学安排、教学过程服务和教学考核服务等方面,如果高校的教育服务制度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没有足够的带宽,全方位的助教助学式本科教育几乎无望。

在助推式理念看来,判断一个高校教育模式是否具有现代性的标准就在于:一是看它是否有利于为权衡相关群体的意愿提供渠道和平台,即其涉及到的相关群体是否能够参与到教育服务的规划和设计中来;二是看它是否有利于调动相关群体的积极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激励型制度安排比惩戒型制度安排在培养塑造人们的行为和行为的动机上,不仅更科学,而且更有效,要充分调动教育活动中相关群体的积极性,教育服务上的助推应该以激励为主。这即是说,如果高校教育服务上的助推能够兑现相关群体的主体性权利、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意见和期待,且以激励为主,施行着广泛的、平等的、多样的支持性助教助学政策,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其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教育模式。

从国内外近些年改进本科教育服务的共识性做法来看,主要围绕成立专门的本科生院、以民主化稀释行政化、缩小课堂规模、重视跨学科跨专业的通识教育淡化专业教育以及鼓励合作式教学和课程考核的多元化等方面展开,改革的目标一是提升教育模式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增强其带宽;二是去除教育管理上的行政化、积极回应师生的期待、加强师生的互动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育实践上的全方位助推,除了进行制度上、政策上的推进,重塑校园的氛围也是其重要的抓手。可以说,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全面的发展具有润物细无声般的作用。建设尊师、助教、助学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助教助学式本科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助教助学式的本科教育模式,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理应渗透和贯穿在整个高校中。具体来说,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以助教和助学为前提和重心,“在校园里创制与之匹配的行政系统和管理法规,从使命宣言、愿景、核心价值观、积极的教学和学习到全面的支持服务”[3]。

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下,有必要从传统重道德说教和行政管制的重教劝学式本科教育模式,转向更依赖于心理学、行为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的助教助学式本科教育模式。这种助推式的教育模式不仅能最大化地吸收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各自所具有的优点,而且能最程度地避免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各自的缺点;在实践形态上,它是淡中心化的,倡导并构建的是多中心的有效协同。

猜你喜欢
助推中心理念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加速打击犯罪 多维助推复工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五大融合”助推物畅其流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