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机制引导探究

2020-03-15 21:40廖希凯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园贷教育引导借贷

廖希凯

“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机制引导探究

廖希凯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交通与土木建筑学院]

当前“校园贷”的负面影响已然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能力强,金融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对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容易陷入“校园贷”的不良影响,对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诸多安全管理压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辨别和化解“校园贷”潜在风险的能力;正视非法“校园贷”带来的安全管理问题;加强对“校园贷”的整治及监管;构建“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生;校园贷;风险防范;教育机制引导

随着互联网金融借贷业务的发展,以在校大学生为贷款对象的“校园贷”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由于缺乏明确的监督和规范机制,“校园贷”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因“校园贷”引发的安全管理问题,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也对校园安全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远离“校园贷”,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有必要结合“校园贷”的特殊性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和教育引导机制。

一、“校园贷”的潜在风险

(一)“校园贷”虚假宣传,学生容易陷入被骗圈套

不良“校园贷”利用大学生金融知识的匮乏,以“无抵押”、“免担保”、“低门槛”等字眼吸引学生,或者打着“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的旗号迷惑学生,对于无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借贷时却要求大学生提供身份证、学生证,所在院校班级或者学信网信息,当学生提交“抵押”之后,学生的个人信息就已经面临泄露风险。有不法分子利用网贷平台的审核漏洞,盗取借贷学生身份信息办理贷款。再者很多大学生金融知识比较匮乏,易受隐蔽条款蒙蔽,对于贷款服务费、滞纳金、违约金等不了解,网贷平台隐瞒借款利率或模糊收费标准,借贷大学生很容易陷入“校园贷”的圈套,看似借款金额不多,实则背负了高额的债务。

(二)缺乏风险保护意识,违约风险较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在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上发生很大的转变。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正常标准的生活费已经无法满足部分大学生。而“校园贷”审核标准低,基本忽略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甚至向根本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学生发放贷款。部分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没有考虑偿还能力,又在消费欲望的刺激下,不惜向“校园贷”借款以满足个人消费需求,当消费能力超过了其实际偿还能力,违约风险就大大提高。又因偿还期限的迫使,部分学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如此反复,又进一步增加了违约风险。

(三)网贷平台违法管理,暴力催收无下限

非法“校园贷”除了高违约费率之外,通常也伴随着暴力催收。一旦借款学生无法还款,网贷平台便会通过垃圾短信、电话骚扰、“恶意P图”,或直接将借款人个人隐私发给家人、老师和同学,向他们施加压力,甚至通过“裸条”、威逼恐吓等暴力手段强行催收。借贷学生、老师和家长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负债学生成为非法“校园贷”平台操纵的对象,对正常的校园秩序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部分学生不堪压力,做出极端行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校园贷”的整治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园贷”名称下线,业务不下线

非法“校园贷”的恶劣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相关部门联合出台多项规定和管理文件,对“校园贷”进行监管。学校也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强化学生思想意识,远离“校园贷”,“校园贷”的整治取得了积极进展,发展乱象得到有效遏制。但在极大的利益诱惑和市场需求下,各类“校园贷”平台“推陈出新,日益隐秘”,部分“校园贷”对政策抱有侥幸心理,实质并没有关停“校园贷”业务。部分“校园贷”名称下线而业务没下线,如 “培训贷”、“美容贷”、“求职贷”等变相“校园贷”相继出现,这些贷款的性质本质上与“校园贷”并无差别,却被不法分子换上“新衣”,诱骗大学生办理“校园贷”。

(二)不良消费习惯,让校园贷“涸鱼得水”

享乐主义盛行,盲目追求消费。部分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人生在于享乐、生活在于消费”。在错误消费观推动下,一些大学生刻意追求消费,不惜涉足“校园贷”,背负沉重债务。爱好面子,攀比消费。当代大学生无论家庭经济能力高低,攀比消费时有发生,节俭意识模糊,理财能力较差。大学生存在“别人有,自己也要有”的心理,过渡使用“花呗”,“京东白条”,更有部分大学生长期依赖“校园贷”,一步步陷入恶性循环。不切实际,冲动消费。随着网购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强烈的网购消费欲望,部分大学生存在“不买后悔”的错误观念,甚至出现“网购瘾”,将网购视为压力的发泄渠道。随着不切实际的冲动消费日益增多,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导致精神追求日益虚无,理想追求不断淡化。

(三)缺乏专项法律监督,校园贷“死灰复燃”

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加强对“校园贷”的整治力度,“校园贷”的蔓延势头有所遏制,但“校园贷”利用法律监管的漏洞,存在打“擦边球”的情况,部分借贷平台名义上不针对学生,也并非是网络借贷机构,但却实施“校园贷”业务,这给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虽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但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大学生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对于层不出穷的“校园贷”,缺乏必须要法律保障[1]。

三、构建“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的路径

(一)加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校园贷”风险防范意识

不良“校园贷”通过网络等形式,无孔不入地诱惑大学生上当受骗。课堂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提高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设置校报专栏,宣传橱窗,定期发布“校园贷”防骗知识,典型案例,预警信息等;充分利用校级、班级微信公众号,易班平台,班级微信群及QQ群做好校园网贷风险防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思政课堂,帮助学生认识到“校园贷”的潜在危害,必要时候邀请上当受骗的同学现身说法,加强警示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高校应加强通识课程建设,重视培养大学生理财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校园内形成勤俭节约的文化氛围。辅导员在学生群体中建立监控机制,定期摸底排查,特别是重点关注对象,多关注有超前消费、异常消费、借贷异常的学生,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学生校园网贷的教育引导工作,将“校园贷”的危险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大学生要提高自身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能力,提高识别不良“校园贷”隐患和风险的能力,尽量不要在网络借款平台和分期购物平台贷款和购物,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积极学习金融和网络安全知识,远离不良网贷[2]。

(三)积极宣扬国家资助政策,重点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阻断贫困代际传播,让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因自尊心强,隐瞒自己的家庭情况,不愿接受资助,迫于学习、生活压力而陷入“校园贷”,部分学生为了不给家庭增加压力,甚至贷款补贴家用,最后也陷入“校园贷”。因此,重点做好这类特殊群体的资助工作,同时做好心理疏导与心理建设,帮助贫困生从思想上脱贫,不让任何一个经济困难学生陷入“校园贷”的泥潭之中。作为大学生应该了解并接受国家资助政策,通过勤工助学、国家奖助学金、“绿色通道”等方式尽可能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压力。

(四)政府加大整治力度,“学校一家庭”共建联合预警机制

国家应当就现阶段普遍存在的“校园贷”问题,强化“校园贷”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建设,在社会上营造公开、透明的借贷环境。同时,加大对不良“校园贷”违法、违规问题的整治力度,管控不正当、不合法的借贷行为,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消费文化,将“校园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社会能力有着重要影响。有必要协同家庭共同做好家校合作教育,共同建立联合预警机制,帮助大学生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共同做好大学生教育引导工作[3]。

[1] 霍冉冉,郑联胜. 校园贷的风险与防控[J].银行家, 201,7(10):100-102.

[2] 韩丽娜.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8):261-262.

[3] 肖永辉,赵圣楠. 家校结合的“校园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机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8):82.

2018年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党建研究课题:《“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机制引导研究》(项目编号:48)

(责任编辑:赵鹏程)

猜你喜欢
校园贷教育引导借贷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资本运作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下P2P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