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路径探析

2020-03-15 21:40卢加元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工作教育

卢加元 杨 鸣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路径探析

卢加元 杨 鸣

[南京审计大学]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针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探讨了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最后,从转变思想观念,注重“疏”、“堵”结合,建设高水平队伍三个维度,讨论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路径选择。

互联网+;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1]。高校是孕育先进理念、传播先进文化知识,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主阵地,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哨阵地,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如何积极应对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最大程度地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习惯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交流跨越时空、信息传递及时便捷、主客双方互动充分、信息内容鱼龙混杂,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削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2]。

从国际方面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我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在不同程度冲击和影响着国内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消解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影响力[3]。他们不遗余力地通过微博、微信、推特等互联网工具,宣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西方价值观,极力鼓吹西方政党制度与价值观念的优越性,肆意发布质疑中国共产党历史合法性与抨击我国社会制度的言论,企图诱导师生排斥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他们极力推销西方“民主自由”意识形态,甚至不惜重金,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与民主自由价值观等相结合,对我们国家进行无中生有的虚假宣传,对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恶意丑化,以达到间接渗透、最终颠覆国家政权的目的[4]。

从国内方面看,从建国初到现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像幽灵一样时显时隐,-直没有放弃对我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否定,他们竭力贬损、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民族虚无主义者竭力否定中华民族,只看中华民族的缺点,看不到中华民族的优点,将个别素质不高者的所为无限放大(比如出国旅游的不文明行为),认为中华民族是没落的民族,以此打击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部分被称作“公知”的人物,总是挖空心思地制造话题,大肆传播文化虚无主义的“迷魂汤”和“毒气弹”,到处矮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漠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理念,怀疑历史、怀疑一切,认为我们的文化是落后和没有生命力的文化,千方百计地销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甘情愿为西方做“吹鼓手”等[3]。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思想认识重视不够

实事求是地说,面对由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在一些高校并没有完全形成共识。比如,一些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者对新媒体的意义及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认识尚不到位,工作中还缺乏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意识形态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和保守。有部分人甚至认为,大学是求知问道的学术圣殿,高校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无需在意识形态工作上再下更多的工夫[5]。此外,在一些应用型高校,存在着意识形态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表现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过分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意识形态教育,学校也没有建立一套有利于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长效机制,导致专业课教师与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队伍(如: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之间“各唱各的调”,长此以往,使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队伍被边缘化[6]。

(二)工作方法创新不足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呈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特征,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尚浅、知识储备能力不足,面对互联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尚缺乏甄别判断能力[7],这就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紧密结合互联网的特点,深刻把握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科学有效地进行意识形态工作创新[8]。然而,一些高校在当前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存在方法守旧、教师驾驭网络空间的能力明显不足等现象。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有效提升大学主流意识认同的重要手段,但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陈旧,教学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有些教师对宣传意识形态教育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优秀网络文章等传播渠道、授课形式等研究不深。此外,针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目的欠缺理性认识等现象[9],部分高校墨守成规,未能与时俱进地有针对性的开设意识形态教育相关课程等,从而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互联网+”时代,各种价值理念、思想观念、外来文化等借助互联网传播,高校成为意识形态传播、交锋的重要阵地,这就需要高校有一批政治责任感强、对意识形态问题具有高度敏锐性的教育和管理队伍[5]。但在现实中,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大多是依靠党政部门(如宣传、学工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师以及辅导员,他们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一方面,不少高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几支队伍协同配合能力不强等现象[5];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接收者往往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往往通过自觉参与、反馈信息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10],这就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能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及时回应互联网舆论,最大限度地释疑解惑师生的认知需求,做到在与不同观点、不同声音的碰撞和冲突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然而,现实中,不少高校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队伍尚缺乏相当大的专业素养差距。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思想观念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诉求的渠道呈现多样化趋势,这势必会加剧不同观点、不同声音的碰撞和冲突,为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学会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意识形态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11]。第一,髙校党委必须首先在思想认识上重视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方面,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夯实自己的理论功底,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为全体师生员工做好表率;另一方面,学校领导班子要深入到髙校师生的生活中,了解师生的实际工作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尽可能地调动教师乃至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形成“领导重视、人人参与”的意识形态工作氛围[3]。第二,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首先,明确责任主体范围,使宣传、教学、学工、思政、监督、网络支持等部门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的局面。其次,落实责任分工,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分解和落实,对履职不力者进行责任追究[9]。

(二)注重“疏”、“堵”结合

考虑到各种社会思潮在互联网上的并存、共生,这就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深刻把握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做到“疏”、“堵”结合,摒弃“一刀切、一锅煮”的武断做法[12]。为此,除了意识形态传统的课堂教学外,一方面开发意识形态教育专栏,将发生在师生身边涉及意识形态的好声音、好做法、好传统等,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及时传递给髙校师生,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2]。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仔细分析互联网上各种社会思潮的内涵,对于中性、无害的社会思潮要以包容为主,同时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其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对我们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借鉴意义的思想要主动吸收借鉴、为我所用[12]。对互联网上传播的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和-些错误的思想等,要通过思想教育、技术监管、法律惩戒、行政约束等举措进行监管。通过舆论宣传,积极引导个人自律,规范师生上网行为,净化校园网络环境。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对互联网上出现的负面信息和反动言论要加大监控和分析力度,一旦发现有不良思想倾向的信息立即删除[2],对那些明目张胆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领导的言论,要坚决查处、绝不姑息。

(三)建设高水平队伍

“互联网+”时代,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高水平队伍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3]。由于意识形态是存在脑袋里的东西,而且,意识形态工作成效难以量化、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变化、是一项永远没有终点的工作,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人从事意识形态工作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为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首先必须政治坚定,要有一颗忠于党、忠于国家的心[13],“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这样才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6]。其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铸魂工程”[6],作为承担“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重任的工作者,要不断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营养,以学益智、以学修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和教育好学生。第三,提升信息素养,着力提高新媒体技能的运用能力。一方面,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意识形态工作;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发生的网络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释、解决实际问题[2],以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1]蔡勇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01/c40531-29679355.html, 2017年12月01日

[2]李江静,徐洪业.互联网舆论场演化机理视角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J].江海学刊,2017(5):64-70.

[3]王彦丽.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4]李艳艳.互联网时代美国意识形态输出的规律性特征[J].前线,2018(3):39-42.

[5]夏文斌,赵彩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应对[J].红旗文摘,2019(14):28-30.

[6]史向军,吕遊.网络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探析[J].中州学刊,2017(10):13-16.

[7]王方.加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思考[J].北京教育,2019(9):70-74.

[8]赵春丽,王贤.“互联网+”条件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新变化与新要求[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6):11-18.

[9]李春欣.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8.

[10]王永友,耿春晓.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危机及消解策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1-6.

[11]陈志伟.互联网时代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策略刍议[J].社科纵横,2017(10):25-27.

[12]毕红梅,李婉玉.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的传播特征及引领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6(5):47-51.

[13]姚诗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课题:“基于“互联网+”视域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2019JSJYDJ02057)、南京审计大学党建课题(2019DJYJ-YB0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互联网+工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