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后勤存在的问题、困难与对策建议

2020-03-15 20:52赵相华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食育高校后勤后勤

赵相华

当前高校后勤存在的问题、困难与对策建议

赵相华

[作者:赵相华,《高校后勤研究》副总编]

本文认真梳理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若干关键性问题及其成因,简述了这些问题与困难带来的现实危害和长期后果,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国家对后勤管理服务立法、建设职业化后勤团队、开展“食育”教育、理顺食堂价格、变革供应链管理、平衡后勤基础建设、优化管办评模式等八个方面的有效对策,旨在为高校后勤大力深化改革、实现转型升级、精准满足师生在新时代的新需求提供参考。

高校后勤;问题;对策;非在编员工;“食育”;价格

一、问题和困难

(一)后勤队伍现状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要求

1.严重缺乏行业领军人物、职业经理人和知识型员工

当前,高校后勤队伍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型人才偏少的突出问题。据调查:专科以上学历员工占比仅20%左右,约80%的员工为中小学文化;在专业技术方面,近70%的员工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技术等级(工人技术等级);严重缺乏行业领军人物、职业经理人和知识型员工。其成因:一是许多高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刻内涵和运行机制缺乏了解,存在过渡期办后勤的思想,在后勤队伍建设中简单应付、短期行为,未给与充分重视和相应的投入;二是改革中随着在编员工队伍的迅速萎缩,只有招聘大量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补充;三是没有认真学习理解邓小平关于“后勤也是一门学问,不钻进去是搞不好的”的精辟讲话精神,用简单的行政方法管理专业化的后勤,在人、财、物方面未进行职业性规划。最终导致高校后勤队伍现状与高等教育发展和师生需求严重不符。

2.编制不同导致员工责任心、忠诚度和职业素质存在明显差异

目前,高校后勤队伍结构组成具体分为事业编制、非事业编制(劳务派遣、合同制)和企业编制(服务外包)三大类,其中,事业编制员工平均占比仅为5%左右,其他两类编制人员构成了队伍主体。由于传统观念和政策的影响,不同的编制和不同的用工机制,决定了员工不同的身份、岗位、工作量、待遇和不同的发展前景。非在编员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机会不平等,缺乏职业规划,缺乏有效培训,缺乏成长的空间和路径,成为难以受到尊重的弱势群体。这必然会对他们的职业思想、技能学习、工作责任心、敬业程度和主人翁意识等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招工困难、人员流失、队伍不稳,团队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等诸多问题,造成人力资源和时间的极大浪费,严重制约了后勤生产力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的不同投入和政策的差异性严重制约后勤管理服务

1.校际间后勤基础设施设备的配置差异巨大

由于地区间、校际间经济实力的差异及其主要领导人对后勤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地区间、校际间高校后勤资源配置呈现出严重不平衡现象:基础设施条件和相关设备在齐全程度、更新速度、设备质量、设备数量、设备性能及科技含量方面落差明显,“贫富差距扩大”;校际间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条件差别巨大、生产效率高低有别、工作苦乐不均、服务环境优劣不同。带来了后勤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明显差异,条件落后的高校的师生意见很大,其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和公平感严重受挫。

2.校际间后勤享受的政策待遇不同

由于属地原则和经济水平不同,各地政府对高校后勤工作的支持政策及力度亦大不相同。如北京市政府按(生均225元/年)对高校食堂给与“价格平抑基金”补贴,同时要求高校按相同比例建立食堂价格平抑基金,极大地缓解了因办伙食材及人工成本大幅上涨增加的食堂伙食成本,北京高校学生广为受益,其他地区则无此待遇。导致地区间高校食堂饭菜质量和价格存在明显差异,食堂承受不同的压力。

(三)后勤整体管理水平不高,潜藏诸多问题隐患

1.相当程度上的官僚化和传统的行政化管理使后勤失去活力

部分校、处级干部不唯实只唯上,单向对上负责,信息单向流动,脱离群众,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热心于面子工程和表面文章,报喜不报忧,回避问题,将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击鼓传花”。导致后勤干部员工缺乏工作动力,积极性不高,管理服务与产品质量长期停留于较低水平,工作裹足不前。

2.盛行短期主义,缺乏长远战略规划

当前,盛行于高校后勤的短期主义表现为:后勤管理限于传统的行政化、简单的制度化、单向的指令式低水平管理,急功近利,缺乏专业化、标准化、职业化、现代化和优秀文化的现代科学管理;后勤干部轮岗过于频繁,后勤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严重欠缺,不能认真探循后勤管理服务规律,只为任期打算,缺乏战略性长远规划;由于心中无底,在改革及管理模式选择中脱离实际盲目跟风,管理办法“朝令夕改”,管理模式变幻无常,改革管理失去连续性和逻辑性,干部员工无所适从;短期行为造成管理水平低下,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成本和时间资源,在具体工作中容易制造矛盾、激化矛盾;重数量、轻质量,重痕迹、轻结果,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成为不少高校后勤的真实写照。

3.不重视干部员工的价值观教育、职业规划和有效培训

部分高校没有用组织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员工,没有充分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不重视系统化培训,管理格局不高,没有强烈的团队建设意识和员工发展规划(很少有人关注非事业编制员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只将员工作为普通劳动力和“成本”看待,没有将员工作为“知识工作者”培养和作为“资本”看待。其结果必然是员工职业素养不高,职业纪律低下,缺乏工匠精神,缺乏对组织的忠诚度,缺乏进取心和专业技能,员工只为报酬工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团队松散,缺乏管理力战斗力,这样的团队不可能很好地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对大学后勤美好生活服务的需要。

(四)对外包服务监管乏力,重资产引进潜藏风险

1.对服务外包的监管松散乏力

社会化改革以来,高校后勤自己管理的队伍规模快速萎缩,服务外包逐渐成为后勤占主导地位的运行模式。当前,80%以上的高校引入了社会企业承担后勤管理与服务,由于在监管中松散乏力,不少高校的服务外包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监管标准,缺乏专业监管、指导、培训队伍及人员,导致监管流于形式,甚至以包代管;对社会企业的公益性准入与逐利性经营未能合理协调架构,不规范的准入使监管难以奏效,服务外包良莠不齐;服务签约年限过短,导致明显的短期行为和管理服务水平不稳定,双方受损;公益性服务占比渐趋下降,为公益性买单的责任主体渐显模糊,公益投入转嫁明显,学生生活费超出预期;对服务外包的相关经济指标缺乏科学而统一的标准,招标中经常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潜藏隐患。如此服务外包和监管,使未来的管理服务充满了不确定性,难以把握未来的稳定预期。

2.重资产引进社会企业,解了燃眉却透支了远期

重资产运营是指投入大量资金、形成大量固定成本、资产折旧率高、成本摊销时间长、后续费用投入大的一种经营模式。高校后勤重资产引进(服务外包企业对后勤进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和装饰装修等的大量投资),运营有利有弊,综合而言,弊大于利:重资产引进社会服务削弱了公益性,转嫁了应当由国家或学校承担的公益性投入成本,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重资产引进满足了当前,透支了远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借债总是要还的(基本上由学生承担了);如果重资产引进了不良企业将“捆绑”学校,留下隐患,容易引发不稳定事端。

(五)学生食堂成本倒挂,办伙业态结构不良

自2006年起,市场主要食材价格普遍大幅上涨,涨幅超过120%;人工成本(含社会保险)逐年上涨,涨幅超过200%(主要统计规模占主体的非在编员工的报酬),从而大幅增加了食堂伙食成本。

虽然各学校均采取了应对措施并取得相应成效,但都不足以消化大幅上涨的伙食成本(因考虑到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未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高校不能擅自调整食堂价格),导致办伙业态发生非正常结构性改变。即学生基本伙食占比逐年下降(大多数高校严格意义上的基本伙食占比仅40%左右),失去了基本伙的主体优势,而劳动密集、价格较高的三高型(高脂高盐高糖)风味食品占据了主导地位,以此对冲消化上涨的伙食成本,维持食堂运行。

同步产生的问题就是:食堂公益性明显降低,学生支出的伙食费大幅上涨;多数高校食堂处于亏损办伙状态(需学校进行保护性补贴),高校重新背上经济包袱;食堂用人大幅增加,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扭曲的伙食业态亦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培养。

(六)供应链管理存在风险隐患

此处的供应链管理主要指办伙食材的供应管理。当前,各地高校食堂办伙食材一般采购自经由招标确定的社会供应商,其中,米、面、肉、蛋、油、盐等食材的采购渠道和供应商比较固定,而蔬菜等众多食材则来源于社会食材集散批发市场,少量的食材采购于贫困地区帮扶地点。在工作中,经中间商采购自食材集散批发市场为主的采购模式,存在食材安全性难以把控、质量不稳定、品种与规格不尽符合要求、食堂计划生产缺乏主动权(受到食材采购不确定性的制约)、食材产地和中间流通环节难追溯、价格不可控、 单纯追求低价(忽视质量)、性价比不高、采购协调成本(频繁招标)高等诸多问题,潜藏风险和隐患。此外,部分高校疏于或放任对服务外包企业采购食材的有效监管,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屡见不鲜。

(七)后勤社会化改革停滞不前,部分高校改革回潮

由于后勤改革没有法规的支撑,改革主要依靠政府文件和领导人指示推动,使后勤改革具有明显的行政化、阶段化、局限性、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迄今为止,后勤社会化改革远未能实现(国办发[2000]1号)文件要求的既定目标,高校现有管理体制难以支撑后勤社会化行稳致远。学校行政框架内的后勤改革欠缺本质性活力、压力与动力,撼动不了产权与人事根基的非法人治理改革,属于在“浅水区域”进行的改革,自主权十分有限的改革自然缺乏持续动能。因此,改革的力度、作用和效益都十分有限。而在“浅水区”的改革中,亦由于各校在思想观念上对社会化改革的重大认识差异,导致改革的整体进程十分缓慢。基于“因校制宜”和主要干部的任期,高校对后勤改革各唱各调,对政府文件选择性执行,只关注眼前利益,不进行长远规划,制约了后勤社会化进程。多数高校只在战术上做文章,不在战略上下功夫,一旦遭遇困难,后勤改革便徘徊不前,不少高校的后勤改革还出现了回潮。

二、对策(政策)与建议

(一)国家应当对高校后勤服务进行立法管理

40年的后勤改革探索,20年的后勤社会化实践,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服务奠定了良好的立法基础。按照公益性投入和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原则,从法规层面统一解决针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体制机制(独立法人、充分自主权)、基本建设(政府投入)、队伍建设、公益性保障、行业标准规范、师生民主参与、优秀模式治理、科学监管评估等系列化问题。确保社会化服务既坚持公益性政策又符合市场化逻辑,彻底突破现有地区差异和高校行政体制造成的瓶颈障碍,一举破解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方能以职业化的态度和专业化的管理为师生提供持续稳定的高水平现代后勤服务。真正实现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劳动育人和环境育人,最终使高校得以摆脱繁杂的后勤事务和承担的无限责任,可以集中精力和资源专心致志从事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在立法管理框架下,高校和后勤各得其所,师生是最大和最长久的受益者。实践表明,在现实中法治化管理比政策化管理更为重要、规范、公平、持久和稳定。当下,无论从后勤改革积累的经验、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师生的价值观念综合来看,正是对高校后勤进行立法管理的最佳时期。

(二)建设职业化经营服务队伍和专业化监管团队

1.当前,如果高校立足于自办后勤为主,就必须按自办后勤的思路进行战略规划,建设一支职业化经营管理和标准化优质服务的骨干队伍,培养结构合理的职业经理人和知识型员工,方可进一步培养出高素质的后勤管理服务团队。

2.如果立足于以服务外包为主,就要培养一支精干高效的专业化监管团队,全面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熟悉行业管理、经营、成本、餐饮、公寓、物业等标准规定,知晓学校和相关部门制度要求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方能胜任现代后勤管理服务的监管考核和指导培训工作。如此,才能确保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确保外包服务企业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运行,确保师生和学校的安全,为师生提供满意的服务。

(三)及时启动高校“食育”工作

“食育”,即饮食教育,民以食为天,食以育为先。针对当前学生营养知识普遍匮乏、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不健康生活方式盛行等带来的一系列健康危害,为认真贯彻国务院于2019年颁布的《健康中国行动规划(2019—2030)》要求,高校开展“食育”工作势在必行。这是高校在新时代满足学生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拓展和丰富办学理念的重大战略举措。高校开展“食育”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

现阶段,高校开展“食育”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营养均衡科学饮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讲究用餐礼仪,注重餐桌文明,安静就餐;能教育学生餐后整理餐具清理餐桌,对餐余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能够强化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吃野生动物和有害食品,远离潜在危害,有效防控新冠疫情;能够促使学生珍惜食物,减少浪费,推进“光盘行动”,提高食材利用效益,降低环境污染。

当前,“食育”在高校还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广阔蓝海,应当引起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从科学的角度看,“食育”乃是人一生的主题,是自青少年时期就应当养成的良好饮食素养,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是构建完美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国家应当进行“食育”立法,落实高校“食育”主体责任。相关高校应当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和营养师等“食育”专业人才,编制高校“食育”教材,在高校食堂配置专职营养师,制定适合大学生的膳食指南和营养均衡指导食谱,补上“食育”课程。假以时日,无论国家、社会、高校还是学生,其全方位的巨大收益是难以估量的。教育系统开展“食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四)坚持推进管、办、评分离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

在社会化进程中,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管、办分离模式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市场,既解决了高校缺乏后勤队伍的困难,又充分借助了社会力量并培育了社会企业,为师生提供了富有新意的服务,该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后勤服务在学校主导、外包企业主办的有效实践中,急需补上行业协会的权威性专业指导、监管和评估这一重要环节(学校相关部门的监管评估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存在局限性,欠专业性、平衡性和权威性),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整体优化和健康运行。

(五)建立起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针对当前高校后勤人事制度的僵化保守和用工机制的落后,必须深化后勤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淡化劳动力“双轨制”身份,真正做到:人格平等、机会平等、权利平等;做到同工同酬、量才录用、绩效挂钩、以人为本;为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尊重人、培养人、成长人,疏通员工成长通道,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建设成忠诚于组织、遵守职业道德、拥有职业技能、具有持续工作动力的优秀后勤团队,才能为师生持续提供满意的现代后勤服务。

(六)标准化是后勤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在现代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中,标准化是促进后勤进步的重要手段,是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标准化的生产、管理与服务,才有可能进行重复稳定的高质量生产与服务,持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对后勤服务的需求。当前,要大力推进后勤系统团体标准建设,倡导工匠精神和标准化精细管理,强化后勤管理服务的标准意识,依靠标准全面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

(七)加大对后勤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

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现代化设备是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获取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是质量、安全和效能的必要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政府和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后勤设施设备的建设、更新、补充、完善和性能提升,有效解决地区间和校际间存在的明显硬件差异,以充分和完善的条件保障满足各校师生需求并确保安全。

(八)理顺食堂价格,变革供应链管理

1.理顺食堂价格

当前,从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学生家庭收入)和思想认识水平(对价格变动的承受能力)而言,是调整理顺食堂价格倒挂现象的良好时机。考虑到调整学生食堂价格涉及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存在一定的稳定风险,据此,政府应当承担起调整理顺高校学生食堂价格工作的决策重任。在进行饭菜价格成本精准测算(行业协会负责)、确保食堂饭菜公益性、对贫困生有效资助和做好宣传工作的基础上,选择毕业生离校、新生入学的最佳窗口期调整理顺食堂饭菜价格。在操作中所有高校统一调价行动、统一调价时间、统一调价幅度、统一调价品种(类别)。

在此基础上,逐步调整理顺饮食服务业态,确保学生基本伙主导地位,充分体现学生食堂的公益性,同时遵循市场规律,还原市场经济中伙食部门的生机与活力。如此,方能进入高校办伙的良性循环,确保学生根本而长远的就餐利益。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培养,有利于粮食的节约,有利于学校卸掉经济包袱。

2.变革食材供应链管理方式

针对当前食堂采购中存在的质量、价格、安全性、追溯性、高成本、稳定性和廉政风险等问题,应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行供应链变革。即改变目前高校在不确定性市场(食材集散批发市场)中海选食材、杂乱无章、隐患突出、保障度低的采购方式和渠道,建立起供应渠道固定(供应商实力雄厚)、良性竞争(同时选择几家供应商以防止垄断)、质量可靠、安全可控、价格稳定、产品可追溯、协调成本低、标准化管理、半成品加工、冷链物流配送、确保持续供应的现代采购供应链模式。同时通过这些优秀供应商同步链接贫困地区农产品(需达到采购食材标准要求)进入高校食堂,助力精准扶贫,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科学采购渠道,可以明显降低食材采购的总成本,获得多方面的收益。经此,培育健康的采购市场,倡导契约精神及合作共赢的思想观念,形成长效化的供应链、价值链良好的生态共同体,长期受益的是广大师生、高校和社会企业。

(责任编辑:卢彩晨)

猜你喜欢
食育高校后勤后勤
我是“食育”小画家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食育”也需进校园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