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希凯
大学生信用安全教育缺失及应对策略探讨——基于“校园贷”视角
廖希凯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交通与土木建筑学院]
大学生对“校园贷”缺乏正确的认识,相关部门对“校园贷”的监管存在缺位,“校园贷”因而能够在大学校园出现并扩张。“校园贷”呈现乱象发展趋势,凸显出大学生信用安全教育的缺失,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注重个人信息安全和保护,建立大学生诚信奖惩机制,加强制度约束,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水平,加强大学生防范风险能力,是构建良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校园贷;诚信教育;安全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消费群体在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上发生很大的转变,网络贷款消费成为很多大学生日常消费的新潮流。随着互联网金融借贷业务的发展,以在校大学生为贷款对象的“校园贷”在大学校园内迅速发展。这种新兴的贷款方式所引发的大学生信用教育缺失及安全管理问题,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也给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加强诚信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远离“校园贷”,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有必要结合“校园贷”的不良社会影响,加强对大学生信用安全教育,并探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和策略。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非银行金融产品,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短期分期贷款平台以及P2P 网络贷款平台等相继出,因其手续简单,放款快,满足大学生的日常消费需求,普遍被大学生消费群体接受。根据调查显示,有8.77% 的大学生在自己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会选择贷款,而其中选择网络贷款的接近一半[1]。网络贷款平台在大学校园内迅速发展,推出不同的校园金融产品供大学生选择。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潜在消费能力强,加上不良的消费习惯,在缺乏相应的资金来源和支持,部分消费群体大胆选择“校园贷”,客观上将庞大的校园借贷市场推向了“校园贷”平台。
据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有网购和网络消费的行为,而有部分学生在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选择“校园贷”,以满足应急之需。但如何辨别“校园贷”,借贷学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借贷不属于“校园贷”,或者明知道是“校园贷”,但抱着只要如期还款就不会有事的心态,甚至觉得即使逾期,也在自己可控范围之内。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辨别风险的能力不足,面对不良“校园贷”仍然铤而走险。借贷学生一旦发生逾期还款,就会面临沉重的心理精神压力,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甚至做出极端行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2]。媒体曾经曝光网络借贷平台要求借贷女学生以手持身份证的裸照为抵押进行贷款,在大学生因“校园贷”逾期,无力偿还,做出跳楼自杀的极端行为,暴露出“校园贷”隐藏的问题和危机。
非法“校园贷”的恶劣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相关部门已加强对“校园贷”监管和排查,并联合出台多项管理规定和制度文件,加强了制度层面的建设,“校园贷”的整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极大的利益诱惑和市场需求下,“校园贷”并没有完全退出校园市场,却被不法分子换上“新衣”,诱骗大学生办理贷款。如“培训贷”、“创业贷”、“求职贷”等,本质上与“校园贷”并无差异。“校园贷”违法违规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打击措施,受到查处则息事宁人,监管放松之后又死灰复燃,“校园贷”的乱象并没有真正消除。目前“校园贷”分散性强,种类繁多,监管存在缺位,又因借贷是学生个人行为,校方很难干涉,尽管相关部门加大了“校园贷”的监管整治力度,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但金融监管单位对“校园贷”的整体监管,尚处于真空地带,亟需补齐监管短板。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开设的金融理财课程不多,范围比较窄,非专业的学生,一般只能通过选修课或者通识教育接触金融理财知识。很多学生理财能力低下,家长对学生的消费需求和要求都能满足,因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识,盲目相信网贷平台宣传的低息,而忽略借贷合同中的各项费用和责任条款,当借贷合同一旦确认,就给自己埋下巨大风险隐患。根据相关规定,年利率超过36%的借款利息是不受国家保护和支持的,而绝大部分“校园贷”,各种利率、收费款项、违约利息折算下来,年利率超过了40%。因此,很多“校园贷”实质上就是高利贷。南方都市报民调中心针对大学生校园借贷现状与认知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有71.23%的受访者不知道高利贷判定标准。可见,基本金融知识的匮乏,让借贷学生深陷“校园贷”的泥潭无法自拔,也给高校金融知识的教育敲响警钟。
因对个人信用知识的不了解,很多大学生铤而走险选择“校园贷”,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之后,随之而来的也是无尽的借贷风险。大学生想要借贷,“校园贷”平台会要求学生提供校园卡、学生证、学信网截图、班级通讯录等信息,同时要求手持身份证拍照抵押,附上父母的住址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当这些信息上传至网络,已经面临泄露的风险,如果违约,网贷平台会暴力催收,通过催款人员或平台雇佣人员频繁电话和短信骚扰借款本人,或者借款人的父母、同学和老师,恶意P图,恐吓、诋毁和损害借款人的个人形象,混入借款人的关系网中恶意散播其违约行为,甚至去学校拦截和围堵借贷大学生,不折手段逼其还款,给借贷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严重扰乱了借贷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3]。
尽管高校已经多管齐下加大力度保护大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但“校园贷”恶劣的社会影响,仍然暴露出大学生对个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高校对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教育存在缺失。据报道,河南某高校28名学生的个人身份信息被同学盗用,向“校园贷”平台借款60多万元,因对个人信息安全重视不够,这28名同学及其父母,无端被被迫卷入了这场“校园贷”的风波中。很多大学生认为,信息时代,想要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轻而易举,信息泄露每天都在发生,并没有太大影响。这极大地反映了当今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信息泄露所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暴露出大学生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尤其对于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如果泄露出去,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背负法律责任[4]。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诚信水平对学生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优势和主渠道作用,把诚信教育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银行协会以及有关金融部门的指导下,高校应积极开展“金融法律知识校园行活动”,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开展金融诈骗、电信诈骗、远离不良网贷等警示教育工作。高校可以邀请金融、法律专业人士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金融常识,有针对性的讲解与借贷有关的专业术语,合同的基本知识,以及常用的法律条文,提高对不良“校园贷”的辨别能力。通过主题班会、诚信知识竞赛、警示教育影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金融法律知识及诚信教育水平,增强大学生金融防风险能力。同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应重点关注异常消费群体,对大学生违规违法借贷行为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高校应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及时切断和围蔽不良借贷平台的线上线下推广活动,净化校园环境,倡导建立校园诚信文化,减少网贷诱因。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工作、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80%的大学生每天手机上网超过3小时。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过程中,却忽视了网络安全问题,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校园贷”能够进入大学校园并被大学生接受,也凸显出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普及不够和信息安全教育缺失。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应通过课堂思政课程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提高网络安全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文化氛围。同时大学生应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对重要的个人信息非本人确认情况下不可交给他人使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3]。
在校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差,加上自身不文明不理性的消费习惯,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侵害。而“校园贷”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因此,高校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也应建立相应的诚信奖惩机制。首先,高校应建立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诚信评价指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失信行为进行量化监督评估,对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等不诚信不道德行为,应纳入诚信学分管理,作为评奖评优、入党推优、择业推荐、信用贷款等行为的重要依据,必要时实施“一票否决”制度。其次,高校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及失信行为记录下来,形成约束机制。学生毕业时,将学生诚信档案放入学生的个人档案,可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能督促大学生获得良好的诚信纪录,也是培养学生诚信观念的必要举措。
[1]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 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R]. 2015-11.
[2]管庆霞. “校园贷”乱象下的信用缺失与重构[J]. 管理观察,2018(21): 110-112.
[3]黄春霞, 孟宪喆, 李华臣. “校园贷”凸显的大学生信用安全教育缺失及应对策略[J]. 高校辅导员,2017(03): 72-75.
[4]杨鑫悦. 基于“校园贷”凸显的大学生信用安全教育缺失以及应对策略探讨[J]. 教育现代化,2018(16): 158-159.
2019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基于“校园贷”视角》(项目编号:xsgz201915)
(责任编辑:卢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