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庆,周 建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智慧校园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下,建设智慧校园已经成为高校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学校的运行效率有效提升。同时现阶段的智慧校园似乎更具有科技化。随着5G 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技术的不断革新,智慧校园和配套的智慧校园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与建设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智慧化校园建设的必然要求。[1]114作为未来智慧校园环境载体的公共空间景观应体现智慧化趋势,在构建智慧校园平台建设的同时应当通过空间环境这一要素来提升学习、生活、工作、管理、活动、安全等各个方面,通过景观环境来打造校园特质、推动高校景观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景观是人类环境特质的一部分,用景观“特质”取代“特色”更为贴切,即景观“特质”包括景观的空间结构形态与建筑外观的特征,以及人们从这些形态、特征中体验到的环境氛围、地域文脉,即独特的场所精神,以引起感受者心灵的震撼和对地域环境的归属与依恋的情感。[2]163-176Nahoum 在《城市保护》中城市景观特质进行界定:“即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是独一无二的,简而言之,景观特质是一个主体有别于其他主体的景观特征和品质”。[2]163-176
高校公共空间景观特质是一个高校区别于其他景观类型或其他高校标志性的东西,是高校公共空间景观所特有的本质特征,一般不能移动和相互代替的,它是每个高校资源特质的突出反映,也是其历史与文化的积淀。[3]14
在构建高校公共空间景观特质设计应遵循兼容共享的理念,高校文化包含多种复合校园文化,但又统一于校园办学精神与理念中。城市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系统,高校应共享高校资源,发挥文化、旅游、科研、产业的服务功能,满足社会与高校的共同需求,采用兼容共享的方式,实现信息、资源与人才的共享,充分发挥高校文化辐射作用,保证高校长效可持续发展。
传承与创新存在互为依存关系,景观设计语言的传承并不是以一种怀旧的方式回到过去或对地方片段简单的复制粘贴,设计的创新也不是割裂时间和地域的因素、纯粹地另起炉灶,而是要以一种当代的、多元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传统语言,在特定的场所语境下根据表达的需要,而是将那些具有保留价值的文化特质与场所特征进行内化,不断整合到新的景观表达中[4]180-184。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智慧是未来城市景观发展的主线,高校景观也在不断更新,以人的需求为导向逐步进行升级,智慧校园建设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形态,与之匹配的景观空间环境也应秉持智慧互动理念,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增强高校使用者与校园空间的互动联通,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高校中师生的体验感知,促进人们对于高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公共景观空间。
在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公共空间景观特质也在不断更新,景观可以是实体也可以通过科技特质形成数字化景观或刺激人们互动的交互型景观,科技的革新不断改变设计师的设计手法,高校景观也变得更加智慧化,依托信息网络链接高校师生的工作、科研、学习与生活,与此同时,结合科技特质实现的高校交互型景观对于打造高校公共空间景观特质,弘扬高校文化都是重要的突破点,高校公共空间景观特质通过公共建筑设计、公共景观空间设计、公共植物绿化设计、公共环境设施小品设计等共同实现校园公共空间中场所氛围的营造,通过人的参与体验最终形成场所精神即高校真正的核心特质,是高校发展的根基与灵魂。
1.公共建筑设计。公共建筑是高校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包含众多内容,涵盖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食堂、体育场、宿舍与实验室等高校公共空间场所,建筑作为一个功能与形式并存的场所,包含着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空间经人们使用后形成独特的空间记忆,历史悠久的高校都保存着特质突出的古老建筑,且这些建筑是在特定区域与历史下的产物,具有独一无二性,针对这部分建筑应加强保护与修复。对于新建校区的建设中,每个高校地域不同,与之相应的建筑布局、风格、色彩、肌理与细部装饰等均不同。建筑可结合地域特点进行设计,如利用地域性材料进行构建,并可结合新技术手段对于文化符号等特征进行创造转化,实现建筑文化与形式的再生。目前基于功能性建设,校园建筑分室内与室外空间两个部分,在室内通过“智慧教室”的建造实现教学的便利性,打破传统教室格局,应用全新信息化技术平台实现学习的便利性。在建筑外观方向通过智能照明应用到建筑空间中,实现节能环保的同时,通过科技手段更新建筑外立面的多维度的艺术形式。
2.公共景观空间设计。(1)空间界面。高校公共景观空间是构建“场所精神”的物质载体,通过对于空间的合理设计,引导激发相应的行为和情感,如学习、交流、运动等,高校特有的景观风貌是打造特质的极佳手段,通过各种界面进行围合形成不同的空间,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校园公共空间界面主要包含竖界面、底界面、水面等形式。随着时代发展,新的景观语言的注入使空间界面形式更加活态化,科技赋予校园界面以新的形式,互动设计、智能灯光系统等让界面形式变换无穷,不仅在视觉上更为丰富,在感官上也更加强调。以人的需求为导向进行的五感设计,强调在空间中挖掘人性的更多需求,包括趣味性、互动性、感官性等。高校公共空间竖界面主要包含景墙、树阵、柱廊、围墙、纪念碑等,竖界面在空间能够划分出多层次性的景观空间,主要有私密、半私密与开放等3 种形式。底界面包含软质底界面、硬质底界面与软硬相结合的底界面,高校公共空间底界面主要包含交通道路界面、运动场地界面等,道路交通界面可运用不同图案与肌理来营造空间的导向,校园的路径要求形式美观且方便易达。运动场地界面可结合人工智能等方式提升人们在空间中的体验,如北京海淀公园智能跑道,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运动科研成果有机融合,增强跑道的互动体验效果,使用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速度来挑战,有竞走速度、小学生速度、大学生速度,还有博尔特的速度。水面是特殊的空间界面,水可以形成静态或动态的效果,合理运用水景与空间进行协调,可提高整体高校空间环境氛围,目前各大高校都多以水景来进行校园空间设计,水景也利于形成局部的空间生态,吸引鸟类与鱼类,增强空间生态效应,动态水景观可结合一定的参与性来进行设计,吸引使用者前来互动,增强空间趣味性。(2)空间秩序。空间序列由高校交通道路流线串联组织形成,形成有序的空间节点,满足高校使用者的需求与体验,在道路设计时需满足形式美观且方便易达,有效串联起师生生活、活动、学习与交往等需求。(3)空间尺度。高校空间尺度的合理把握是一个难题,特别是高校新辟校区,可能会出现景观尺度过大,针对高校使用人群需求的分析把握,满足高校师生生活、学习、交流、活动等需求合理划分出合理宜人的尺度,应用不同尺度的空间进行对比、穿插与叠加,强化高校师生在场所空间中的感受,增强其在空间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
3.公共植物绿化设计。植物绿化作为高校的重要部分,软质的景观能够营造放松的氛围,在空间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植物作为高校中记录了高校变化与轨迹,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古木名树,是高校资源特质的突出反映。植物是具有生命特征的景观元素,在营造高校公共景观特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空间中人们天然对于植物景观感到喜爱,不仅具有生态功能,同时在空间中使人感受到休闲放松,植物的香味与季节性也给校园景观更多的变化性,提供给人们更加多维的感官体验。另一种植物绿化设计方式是运用乡土植物来营造高校空间中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质,同时也能够产生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4]180-184。如沈阳建筑大学,采用水稻这种乡土植物营造出校园景观空间环境,传达出独特的地域场所氛围,独居魅力,植物作为隐喻的象征传达出“育米如育人”的办学理念。
4.公共环境设施小品设计。公共环境设施小品是高校场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空间的合理安插给高校师生与参观者传达出空间的细节特征,表达着高校的文化与内涵。公共环境设施小品集功能与审美于一体,包含众多类型与种类,主要有标识指示牌、公共座椅、雕塑、装置艺术、室外照明等。在空间中虽小,但是无处不在,见证了高校师生每天的生活、学习、活动、交往等印迹。特质突出的环境设施小品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对外具有窗口效应,传达着高校的品牌形象。公共设施环境小品统一于整个高校文化,其形式与功能越来越趋于复合式。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交互理念在公共环境设施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交互手段的更新和科技手段的加持,给高校中的师生带来生活、学习、活动中的便利。特别是一些新兴装置更新了传统的环境设施语汇,可以通过声、光、电等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体技术,与人形成多维互动体验,让人们在互动中感受到快乐、兴奋与反思等多种情绪,在交互中强化了对于空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艺术性、科技性、交互性多维一体构成新型的公共环境设施,在空间中本身就是一种特质,且在不断发展,更新着人们对于环境的不断认知。
1.始终围绕高校文脉继承更新,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高校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应秉持文脉的延续并不断更新,办学理念与精神在时间的长河中会不断演化,高校景观设计应不断强化自身文化特质,打造独一无二性,避免互相效仿、让景观成为越来越无趣的仿制品。智慧校园的来临丰富了景观特质的设计手段,新旧更替中,如何平衡文脉的继承与创新是高校景观特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具体设计中内化传统的文化特质,让其运用新的景观语汇形成再生,是校园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可运用转借与引用两种方式实现景观的再次创造,最终统一于高校的文脉之下。运用丰富的景观特质语言来构筑文化特质,以空间为载体,科技为手段,将文化诠释在具体的景观中。
2.营造出多维动态交互景观体验,扩展高校文化的深度与广度。环境最终还是服务于人,应以高校使用场景中的人的需求为导向,以高校文化为根基,加强师生与高校公共空间景观的交互与体验,多维动态景观交互,丰富高校形式的语言的同时,引导人们在空间活动,形成良好的空间氛围。空间是死的,只有人在具体空间中的活动,才能产生出快乐、趣味等具体感受。因此,通过交互理念的融入,强化人在空间中的体验感知,增强其情感共鸣,是景观未来发展的趋势。高校作为场所精神浓烈的空间,通过数字化、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将校园文化通过隐喻方式展现出来,扩展了师生在高校中的空间体验方式,同时使其对于景观空间文化也产生进一步的领悟,强化了师生对于高校这一场所的归属感,形成了所特有的景观特质。
3.不断深化与更新景观特质,形成传统的延续创新。无论是高校新区还是老校区,在进行公共空间景观特质的设计时,运用新技术不断创新景观形式,根据校园文化理念,在此基础上形成延续与创新,不断服务于校园使用场景中的人,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校园景观,使高校文化特质生生不息,永远散发着活力。
高校公共空间景观特质是保证高校发展长盛不衰的内在品质,应通过公共建筑、公共景观空间、公共植物绿化与公共环境设施小品等载体共同构筑出校园场所精神,并在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下,应用新的科技手段,不断挖掘更新高校公共空间景观特质,给师生创造更加生动的体验感受与空间环境氛围,将文脉转化到景观的表达中,让师生在环境中感受文化特质,充分发挥景观空间环境的育人功能,实现新阶段高校人才的全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