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与语篇衔接

2020-03-15 12:17曹德和王卫兵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合体字谜谜底

曹德和,王卫兵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一、引言

无论建构语篇衔接还是加强语篇衔接从来离不开对于语言要素信息联系的利用。与使用表音文字的其他民族有所不同的是,使用表意文字的汉民族在建构或加强语篇衔接上,除了注意语义要素、语法要素以及语音要素信息联系的利用,同时还注意字形要素信息联系的利用。前述利用主要反映在字谜创作中,以及主要反映在游戏性对联和幽默话语的创作中。基于创作前者时的字形利用是在语言隐显结合层面上展开,创作后者时的字形利用是在语言显性层面上实现,与此相应,本文的有关研究分层进行。

二、语言隐显结合层面上的字形衔接

真正的字谜亦即以字形为着眼点的字谜,一直以来仅为汉民族所独享。原因在于,字谜的创作主要借助整字与构件的字形信息联系,只有拥有丰富多样的整字和丰富多样的构件,方才可能具备创作字谜的条件,而汉民族所使用的表意文字,乃是世界范围内唯一能够满足前述条件的文字。①

创作字谜时的字形信息利用集中体现在隐性语言与显性语言的结合上,具体地说,集中体现在谜底汉字与谜面汉字字形的隐显对应上。从事有关研究,首先需要做好字谜的分类工作。考虑到谜底不仅是猜射对象更是创作根据,下面的分类以谜底的不同为基础。

(一)以单个汉字为谜底

(1)走在上边,坐在下边,堆在左边,挂在右边。(打一字)

例(1)谜底为“土”。对“走”来说它出现在上边,对“坐”来说它出现在下边,对“堆”来说它出现在左边,对“挂”来说它出现在右边。没有“土”的支撑,该例则成为不知所云的一盘散沙。可见正是前述谜底的存在,以及谜底汉字与谜面汉字字形对应关系的存在,为其语篇衔接的建构创造了条件。

(2)左边來,少两人;右边往,少两人。(打一字)

例(2)谜底为“柱”。“左边來,少两人”意为从“來”“(来”的繁体)中去除构件“从”,“右边往,少两人”意为从“往”中去除构件“彳”;将余留的“木”和“主”加以并合,便可揭明谜底。离开“柱”的牵线搭桥,例(2)前两句与后两句则成为八竿子打不到的关系。可见谜底汉字的存在,以及谜底汉字与谜面汉字字形对应关系的存在,对于例(2)语篇衔接的建构起到决定作用。

(3)要想不饿把食找,要想削平快用刀。要想快走足胜任,要想搂紧手代劳。(打一字)

例(3)也是以单个汉字为谜底。根据字谜猜射规律,该字同谜面四句话均有联系。哪个字能够承担这以一总多的重任呢?“包”字。“食”与之组合得“饱”,可以“不饿”;“刀”与之组合得“刨”,可以“削平”;“足”与之组合得“跑”,庶近“快走”;“手”与之组合得“抱”,庶近“搂紧”。正是“包”这谜底汉字的背后使劲,以及相应谜面汉字的暗中配合,使得组成该例的四句话得以拧成一股绳。

(4)上有一半,下有一半,中空一半,除去一半,还有一半。(打一字)

(5)重山复重山,重山向下悬;明月复明月,明月在两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共六口,两口不团圆。(打一字)

例(5)谜底为“用”。以该字为猜射对象的字谜存在多种谜面形式。如流行于宋朝的“重山复重山,重山向下悬。明月复明月,明月两相连。”“一月复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六口共一室,两口不团圆。”[1]217流行于金朝的“三山自三山,山山皆倒悬。一月复一月,月月还相连。左右排双羽,纵横列二川。合家都六口,两口不团圆。”[2]362例(5)展示的谜面形式,见于明人著作《诗禅》。[3]101“4重山复重山,重山向下悬”是说,如果将“出”视为山上有山(所谓“重山”),那么该谜谜底则可以看作部分叠合的两个“出”字的倒写(所谓“向下悬”);“明月复明月,明月在两边”是说,如果将该谜谜底视为由部分叠合的两个“月”组成,那么这叠合的两个“月”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是说,如果将该谜谜底上下二分,那么它的上部是个“田”字,下部是个“川”字。“一家共六口,两口不团圆”是说,该谜谜底可以视为六个“口”的组合,不过其中有两个“口”不封底(所谓“不团圆”)。该例谜面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四组句子构成,四组句子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谜底以似明还暗的提示。不难看出,例(5)的语篇衔接建构亦是以字形信息联系为支撑,因为没有谜底汉字与谜面汉字对应关系的存在,与该谜有关的一切设计安排皆如沙上建塔。

另外,像以“碧”字为谜底的“王婆娘,白婆娘,一起坐在石头上。”以“搂”字为谜底的“一棵树来不算高,两只鸟儿站树梢,树下有位姑娘坐,一只手还扶着腰。”以“画”字为谜底的“一块豆腐,分成四块,放在锅里,盖上锅盖。”以“安”字为谜底的“发髻冲着天,乌云遮两边。两脚盘腿坐,烟袋手上端。”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字谜的创作,以及其内部语篇衔接的建构,概无例外地都是以隐显层面上字形的相合相似为基础。

(二)以成串汉字为谜底

(6)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寺施张。吕公矶钓,阖口渭旁;九域有圣,无土不王。好是正直,女回于匡;海外有截,隼逝鹰扬。六翮不奋,羽仪未彰;蛇龙之蛰,俾也可忘。玟璇隐曜,美玉韬光。无名无誉,放言深藏;按辔安行,谁谓路长。(打六字语)

例(6)出自汉末孔融(公元153-208年)之手,题为《离合作郡姓名字诗》,属于诗体形式的字谜。[4]1-2谜底为“鲁国孔融文举(孔融字文举)”;“渔父屈节,水潜匿方”,意为取“渔”去“水”得“鱼”;“与时进止,出寺施张”,意为取“時”去“寺”得“日”;“鱼”“日”组合,得“鲁”。“吕公矶钓,阖口渭旁”,意为取“吕”去一“口”留一“口”;“九域有圣,无土不王”,意为取“域”去“土”得“或”;留下的“口”与“或”组合,得“國”。“好是正直,女回于匡”,意为取“好”去“女”得“子”;“海外有截,隼逝鹰扬”,意为取“截”(截又作)去“隹”得“乚”;“子”“乚”组合,得“孔”。“六翮不奋,羽仪未彰”,意为取“翮”去“羽”得“鬲”;“ 蛇龙之蛰,俾也可忘”,意为取“蛇”去“它”得“虫”;“鬲”“虫”组合,得“融”。“玟璇隐曜,美玉韬光”,意为取“玟”去“王”得“文”。“无名无誉,放言深藏”,意为取“譽”去“言”得“與”;“按辔安行,谁谓路长”,意为取“按”去“安”得“手”;“與”“手”组合,得“舉”。该例除了“玟璇隐曜,美玉韬光”为两句对一字,其余皆为四句对一字。二十二句共得“鲁”“国”“孔”“融”“文”“举”六字。不言而喻,没有作为谜底而存在的前述成串汉字,没有前述汉字与谜面汉字字形上的隐显对应,被视为我国文化精品的例(6)则无从问世,其中的语篇连贯性则无以生成。

例(6)作为谜底使用的成串汉字是以短语形式的身份出现的;与此不同的是,有些见于谜底的成串汉字则是以其他性质语言单位为联系对象。且看以下用例。

(7)寺边一只牛,二人抬木头,西下有一女,火烧因家楼。(打四字句)

传说有个旅行者途中想抽烟,可苦于身上没有。途径某村落,他欲求助于人,但又羞于直言,于是以字谜形式将其意图作了含蓄表达。村里人通过猜谜,明白所谓“寺边一只牛”以“特”为所指,“二人抬木头”以“來”“(来”的繁体)为所指,“西下有一女”以“要”为所指,“火烧因家楼”以“烟”为所指,连在一起为“特來要烟”。村里人深知这不仅是谜底之所在,更是制谜意图之所在,于是爽快地满足了他的愿望。从旅行者角度看,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实现意图信息的含蓄传递,主要得益于“拆分法”的运用,亦即将组成谜底的合体字分解为谜面中的独体字,而村里人之所以能够成功破解通过字谜传递的意图信息,主要得益于“并合法”的运用,亦即将谜面中某些独体字还原为谜底中的合体字,并通过化零为整,顺利揭示既为谜底亦为语旨之所在的特定语句。[5]在该例中,与作为谜底的成串汉字相联系的不是短语而是句子。再看一例:

(8)天鹅湖边鸟飞尽,良无一点双人行;心上相连是何人?您若无心自在飞。(打四字句)

随着电脑交流的普及化和频繁化,过去通行范围有限的字谜成为网络语言中的常见形式。有不少网络字谜是以恋人示爱话语为谜底,如“我很爱你”“不能没有你”“等我亲自说爱你”“你是我心中的疼”“我爱你一生一世”,等等。以上例(8)即为其中之一。该例谜底为“我很想你”。为了让对方能够通过字谜猜射方式明了自己的含蓄表达,作者以谜底四字为基础,设计了由四句话组成的谜面。第一句意为把“鹅”字中的“鸟”去除;第二句意为把“良”字中的一点拿掉,然后加上双人旁;第三句意为在“心”字的上面加上“相”;第四句意为把“您”字中的“心”省略。在该例中,与作为谜底的成串汉字相联系的,也不是语言备用单位而是语言使用单位。通过例(6)与例(7)例(8)的异同考察可知,无论成串汉字是以何种语言单位为记录对象,只要它是以谜底的身份出现,只要它与谜面存在着字形上的对应联系,都有可能成为字谜创作的基础和语篇衔接的根据。②

三、语言显性层面上的字形衔接

通过前文诸例与后文诸例的比较可知,在语言隐显结合层面上对字形信息联系加以利用,目的之一乃是为了建构语篇衔接;而在语言显性层面上对其加以利用,则有时是为了建构语篇衔接,有时是为了加强语篇衔接。有项实验足以证明以上所言。这就是,将前文诸例书写形式由汉字替换为拼音,则其间的语篇连贯性顷刻烟消云散;而对后文诸例书写形式作同样替换,则有些用例的语篇连贯性不复存在,如例(14)和例(15);而有些用例的语篇连贯性依然存在,只不过有所弱化而已,如例(9)至例(13)。也正因为如此,论及隐显结合层面上字形信息联系的利用,我们说其目的之一在于建构语篇衔接;而论及显性层面上字形信息联系的利用,我们说其目的之一在于建构或加强语篇衔接。③

显性层面上利用字形信息联系,主要以前后句字形关系为基础。这里所谓字形关系,包括如何对应和多大范围对应两方面。为方便研究而进行类型划分,以前述二者为根据乃属可取选择。基于显性层面上利用字形关系建构或加强衔接,往往还会辅以适当说明,故分类时除需注意如何利用字形关系,还需注意是否兼有适当说明。以下研究以前述认识为指导。

(一)利用字形信息不加任何说明

(9)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重庆某豆芽菜销售店门联)

例(9)是副对联。尽管其中的组织单位写法没有区别,但读音不尽相同,意义不尽一致。上联二、四、七字和下联一、三、五、六字读“zhǎng”,其他读“cháng”。前者表示“生长”的“长”,后者表示“长短”的“长”。该联宛如形体无别、色泽一致的玉珠串成的项链,给人以强烈的整体感。有无整体感乃是衡量语篇衔接效果的重要根据。可见“整字全篇形合”能够通过强化语篇的整体感而强化语篇的内部连贯性。④

2.整字局部形合

(10)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温州江心寺对联)

例(10)亦属对联。其中的上下联虽然多字写法无异,但读音不尽相同。用拼音表示,上联为“[云]zhāocháo zhāozhāocháo zhāocháozhāo[散]”,下联为“[潮]chángzhǎng chángchángzhǎng chángzhǎngcháng[消]”另外写法相同的汉字意思亦不尽一致。上联中读作“zhāo”的表示“早晨”,读作“cháo”的表示“朝拜”。下联中读作“cháng”的乃为通假字,原字为“常”,表示“经常”;读作“zhǎng”的亦为通假字,原字为“涨”,表示“上涨”。在该例中,无论上联还是下联,其前后句交接处都可看到“顶针”⑤的运用。这里的顶针不是依托于相同语言单位的前后蝉联,而是依托于相同文字形式的前后蝉联。前述文字衔接法即“整字局部形合”法的运用,使得上下联中相继出现的语句,形式上前递后续,一环扣一环,从而有力加强了语篇内部结合的紧密度。

3.构件全篇形合

成本不足1角钱的假减肥药,经过层层转手,售价甚至高达10元1粒,这样的利润率令人咋舌。此外,微商交易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微信直接转账付款,被骗方想要事后维权难度极大。“减脂”江湖中,不良从业者加快了自己疯狂敛财的步伐。在鱼龙混杂的乱象背后,是消费者难以信赖的行业标准。

(11)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对联)

例(11)同样是以对联身份出现。上联叙湛江波清,下联述渤海浪浊,全篇非“氵”旁汉字不取。从聚合轴角度看,该例将能指与所指的协调臻至佳境;从组合轴角度看,该例将“联边”⑥的效果发挥到极限;植根于“构件全篇形合”基础上的该例,无论语义层面还是形式层面,都表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4.构件局部形合

(12)烟锁河堤柳,炮镇海城楼。(广东虎门对联)

例(12)这幅对联的创作兼顾五行。上联五字依次以“火、金、水、土、木”为偏旁,下联五字亦不例外。以上字用法被称之为“同位联边”⑦。前述方法的巧妙运用,不仅使该例上下联给人以高度的和谐感,同时亦使该例前后句表现出极强的连贯性。

(13)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远避迷途,退还莲迳返逍遥。(《济公传》第一百五十一回)

根据传说,见于例(13)的这幅对联乃由济公和刘素素共同完成。刘素素本为莲罗汉转世,投错胎成了凡间姑娘,许配给济公为妻。济公出家后,刘素素以11个宝盖头汉字撰写了上联,以表坚守寒舍之志。济公出家心意已决,不打算回到刘氏身边,他以11个走之底汉字撰写了下联,劝刘氏尽快走人,出家为尼。[6]7该例虽然不是全篇“联边”,但前述手法的局部运用,既彰显了两位作者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又增强了不同主题支撑下的上联和下联的内部衔接。

5.独体-合体局部形合

(14)张俊民道:“胡子老官,这事在你作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王胡子道:“我那个要你谢……”(《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

例(14)前文中的“言身寸”与后文中的“谢”相呼应,这呼应乃是建立在前文独体字与后文合体字字形契合的基础上。没有后文“谢”的存在,前文“言身寸”无从谈起;而没有前文“言身寸”的同现,后文“我那个要你谢”则失去前提。以上形合对于相应语篇的前后衔接可谓起到踏板阶梯作用。

(15)我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紧张的政治气氛。那种腐败恶劣的政治空气,造就了许多“奉”系评论家。要么只会“捧”杀,要么只会“棒”杀。(《要百家争鸣,不要八面讨好》,《青年作家》1987年第3期)

该例上文中的独体字“奉”与下文中的合体字“捧”和“棒”相照应。没有该照应的存在也就没有语篇内部前后连贯性的存在,即此可知,“独体-合体局部形合”亦为汉字衔接重要手段。

6.合体-独体局部形合

(16)釭麂触槐,死作木边之鬼;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对联)

(17)墙上挂珠帘,你说是王家帘、朱家帘;半夜生孩儿,我管他子时乎、亥时乎。(对联)

例(16),上联前文合体字“槐”与后文独体字“木”和“鬼”相呼应;下联前文合体字“炭”与后文独体字“山”和“灰”相契配;例(17),上联前文合体字“珠”与后文独体字“王”和“朱”相呼应;下联前文合体字“孩”与后文独体字“子”和“亥”相契配;前述文字上的形体相合亦起到加强句际衔接的作用。

7.独体-合体局部形合兼合体-独体局部形合

(18)或入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对联)

例(18)下联,前文“余”与后文“途”相照应,体现了“独体-合体局部形合”的独立为用;而该例上联,一方面前文“或”与后文“國”相呼应,另一方面前文“園”与后文“袁”相契配,则体现了“独体-合体局部形合”与“合体-独体局部形合”的结合为用。不难看出,在加强语篇内部衔接上,两种形合法结合为用比起某种形合法独立为用效果更胜一筹。

8.整字局部形合兼独体-合体局部形合以及合体-独体局部形合

(19)女子好是非,非是好女子;人言信可恶,恶可信人言。(对联)

这里所谓“整字局部形合”,是指该例上联前文收尾的“非”与后文开头的“非”蝉联,下联前文收尾的“恶”与后文开头的“恶”蝉联。该例中的两个“非”和两个“恶”分属不同语言单位:前一个“非”为形容词,表示“错”的意思;后一个“非”为副词,表示否定。前一个“恶”读“wù”,为动词,表示“讨厌”“憎恨”的意思;后一个“恶”读“wū”,为疑问代词,古同“乌”,表示“哪”“何”等意思。综上可知,前述蝉联乃是植根于文字而非植根于语言。本文将其纳入文字衔接范畴加以讨论,原因也就在此。这里所谓“独体-合体局部形合”,是指该例上联前句“女”和“子”与后句“好”相呼应,以及下联前句“人”和“言”与后句“信”相呼应。这里所谓“合体-独体局部形合”,是指该例上联前句“好”与后句“女”和“子”相契配,以及下联前句“信”与后句“人”和“言”相契配。三种形合方法的综合运用,几近将该例的字形衔接导向极致。

9.整字与构件局部形合

(20)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对联)

例(20),上联前文“冻”与后文“东”和“冫”相对应,前文“洒”与后文“西”和“氵”相契配;下联前文“切”与后文“七”和“刀”相对应,前文“分”与后文“八”和“刀”相契配。“冫”和“氵”不成字,无法以“合体-独体局部形合”加以解释,故而有必要建立“整字与构件局部形合”这类型。此处所谓“整字”是指汉字系统中包括合体字和独体字在内的具有独立使用功能的字符;此处所谓“构件”是指汉字系统中作为基本构形单位而存在的结构元素,因为它由笔画组成,一般情况下大于笔画,不过也有的时候重合于笔画。[7]43⑧

(21)人坐滩头,难分汉水淮水;鸟鸣楷旁,皆落枇枝柏枝。(对联)

例(21),上联前文“滩”与后文“难”“汉”“淮”相对应,下联前文“楷”与后文“皆”“枇”“柏”相对应。因为“滩”由“氵”与“难”组成,而非由“汉”与“隹”或“淮”与“又”组成;“楷”由“木”与“皆”组成,而非由“枇”与“白”或“柏”与“比”组成;加之不仅“滩”为合体字,“汉”“淮”“皆”“枇”“柏”亦为合体字,该例无法以“合体-独体局部形合”加以解释。因为已经建立“整字与构件局部形合”这类型,该例也就有了合宜的落脚处。需要说明的是,建立前述类型不仅是为了让例(20)和例(21)有所依傍,同时也是为了让例(1)至例(5)有所归属。科学研究要求考察无缺口概括无遗漏,建立前述类型体现了对该原则的尊重。以上例(20)和例(21)的表现出的内部连贯性,与“整字与构件局部形合”法的运用有着难以移易的关系。

(二)利用字形信息同时辅以适当说明

1.合体-独体局部形合并辅以适当说明

(22)四口兴工造噐成,口多工少;二人抬木归來晚,人短木长。(对联)

例(22)除了涉及“合体-独体局部形合并辅以适当说明”的运用,还涉及“独体-合体局部形合”的运用,但涉及后者的形合——即上联前句“口”“工”与“噐”(“器”的异体)的形合,以及下联前句“人”“木”与“來”(“来”的繁体)的形合——见于句内,无关衔接,故被置之度外。即此可明,从字形对应角度研究语篇衔接,本文关注的只是见于句际的字形对应,就例(23)来说,关注的只是上联前句“噐”与后句“口”和“工”的对应,以及下联前句“來”与后句“人”和“木”的对应,故此,论及例(22),本文认为它只涉及“合体-独体局部形合”的运用。与例(9)至(21)有所不同的是,例(22)的语篇衔接,就方法言,乃是字形对应和字形说明相结合,因为其中的“多”“少”“短”“长”等等,均属对于有关字形的说明,包括数量上的说明以及形体上的说明。鉴于前述说明立足字形,加之在加强语篇衔接构上起的不可小视的作用,故亦纳入本文论域之内。

2.整字与构件局部形合并辅以适当说明

(23)刁大使使刀,撇上撇下;厍主管管库,点有点无。(对联)

该例上联前句中的“刁”和“刀”与后句中的“撇上”和“撇下”相对应;下联前句中的“厍”和“库”与后句中的“点无”和“点有”相对应;以上对应均为“整字与构件局部形合”之体现。在该例中,所谓“撇上”“撇下”是说明某种笔画的走向,所谓“点有”“点无”是说明某种笔画的有无。对于该例来说,没有字形对应法和字形说明法的结合为用,就没有语篇衔接的构成。⑨

3.相近字形形合并辅以适当说明

(24)日对曰说:“哟,我说朋友,几天不见,胖这么多?该减肥了。”

(25)呆对束说:“兄弟,傻点不要紧,可不能把脑袋掖到裤带里干那些悬事啊!”

(26)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

(27)凸对凹说:“小样儿,你把脑袋缩回去我就不认识你了?”

(28)柒对染说:“你是老九吧,我是你七哥呀!”

(29)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

(30)胃对胄说:“快做手术吧,胃都穿孔了。”

(31)申对电说:“心情不错呀,小尾巴摇得挺欢哪!”

(32)乒对乓说:“你我都一样,一等伤残军人。”

以上诸例取自网络。之所以将例(24)至例(32)与例(22)例(23)归入同一大类,主要因为其间具有如下共同点,亦即其语篇衔接都是建立在字形形合加辅助说明基础上。但例(24)至例(32)与例(22)例(23)之间又有着诸多不同点:其一,例(22)例(23)的字形形合主要植根于合体与独体或整字与构件的整散契配,而例(24)至例(32)主要植根于相关字形的整体相近,即主要植根于“A对B说”中“A”和“B”字形上的整体相近。⑩其二,例(22)例(23)中的说明多为直言说明,而(24)至例(32)多为比喻说明;另外,前者没有用到比拟手法,而后者则不然,其中的“A对B说”乃是建立在拟人修辞法基础上。其三,例(22)例(23)中的说明只涉及篇内汉字,而(24)至例(32)未必总是这样,如例(32),其中所谓“军人”,实际上联系到篇外汉字,亦即联系到与“乒”和“乓”形体相近的篇外汉字“兵”。其四,例(22)例(23)中的说明只涉及有关汉字的整体形式或局部形式,而(24)至例(32)有时还涉及到有关汉字整体形式或局部形式的意义表现,如例(25)中的“傻点不要紧”,涉及到有关汉字——即篇内汉字“呆”——整体形式的意义表现;例(28)中的“你是老九吧,我是你七哥呀!”涉及到有关汉字——即篇内汉字“柒”和“染”——局部形式的意义表现;例(32)中的“军人”,涉及到有关汉字——即篇外汉字“兵”——整体形式的意义表现;⑪但鉴于前述说明是以凸显相近字形同中之异为目的,加之没有前述说明的支持相近字形比较无以进行,故此,我们以为,即便像例(25)例(26)以及例(32)这样的用例,其语篇衔接的建构也还是得益于字形信息联系的利用;同时我们以为,像例(25)例(26)以及例(32)之类用例,完全可以视为语篇衔接建构上字形信息利用的新发展。

四、结束语

前面提到汉末孔融创作的著名字谜,缘此可知,在汉语发展史上,利用字形信息联系建构或加强语篇衔接,迄今至少已有近2000年历史。美国语言学家Sapir曾经说过这样的话:“Language is the medi⁃um of literature as marble or bronze or clay are the materials of the sculptor.Since every language has its dis⁃tinctive peculiarities,the innate formal limitations——and possibilities——of one literature are never quite the same as those of another.The literature fashioned out of the form and substance of a language has the color and the texture of its matrix.”(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媒介,正如青铜、黏土、大理石是雕塑家的创作材料一样。任何语言都有其独特之处,某一文学作品与生俱来的形式限制——和可能性——从来不会和另一文学作品相同。在某种语言质料和形式基础上创作的文学作品,总是镌刻着色彩上的和结构上的母体印记。”[9]183以上说法可谓中肯之论。毫无疑问,关注汉字字形在汉语语篇衔接中的作用,在细致深入调查基础上就此开展专题研究,不仅对于深刻认识其中的语用字用规律,同时对于深刻认识汉语语用字用文化特征,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人文学科日益朝着本体和应用兼重的方向发展,语篇衔接和汉字字用业已成为语言学和文字学高度关注的新热点。然而与字形信息利用有关的语篇衔接迄今尚未受到重视。希望拙稿的发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①根据傅永和(1991)统计,1979年版《辞海》共收规范汉字11834个,其中含构件648个。[8]

②2020年开春后,新冠肺炎肆虐,如何防范成为关注热点。是年4月5日,在某学术网站上,香港语言学家田小琳教授给大家出了个字谜:“一山更比一山高,閒来无月静悄悄,栽树无木有田共,田中无物多逍遥,四张桌子腿锯掉。”(猜五个字)澳门语言学家程祥徽教授迅速作答:“出门戴口罩”。该例可以说不仅为字形衔接研究提供了新例证,同时为语言学界留下了令人难忘的新记忆。因为它深切记忆了曾经有过的这样的佳话,亦即在大众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之时,语言学家们及时通过字形利用,通过字谜创作,提醒同仁,传递关爱。

③之所以说利用字形信息建构或加强语篇衔接只是目的之一,全因为对于游戏性对联以及幽默话语创作来说目的乃是多方面的,根据绝大多数用例看,其最为主要目的在于表现聪明才智,增强语用字用的情趣性。

④例(9)至例(13),相继运用了“同字”“联边”“同位联边”等修辞手法,从而使得其中结构单位在组合轴或聚合轴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它们之所以在形式上给人以强烈的整体感,乃因为“彼此相似的刺激物比不相似的刺激物有较大组合倾向”。([美]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

⑤顶针(anadiplosis)是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或开头之词),从而使前后语句蝉联。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又称顶真、联珠。

⑥《文心雕龙·炼字》曰:“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云:联边者“连用三个或更多的相同偏旁部首的字以增强语力”。

⑦所谓“同位联边”亦即在对联前后句相同位置上使用偏旁相同的汉字以加强上下文呼应联系。

⑧对于汉字构件是否“下限必须大于笔画”,学界存在不同看法,笔者认同王宁先生的意见。

⑨根据语篇衔接基础的不同似可将对联分为“语言联”“语字联”“字语联”三类。所谓“语言联”亦即其语篇衔接只涉及语言信息利用而不涉及文字信息利用,如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之类。所谓“语字联”亦即其语篇衔接既涉及语言信息利用亦涉及文字信息利用,但以语言信息利用为主,如本文例(9)至例(12);所谓“字语联”亦即其语篇衔接既涉及文字信息利用亦涉及语言信息利用,但以文字信息利用为主,如本文例(17)至例(23)。第三类通常缺乏集中的主题和符合常规的的语境,与字谜的谜面表现颇多相似之处。

⑩由“A对B说”领起的“汉字幽默对话”,也有的是以“A”与“B”字形上的包含关系为基础,如驴对马说:“大兄弟,跑得快没用,赶紧把户口上了吧!”丙对两说:“你家啥时多了一人,结婚了?”但基于前述用例同业已讨论过的植根于字形整散对应关系的语篇衔接并无根本区别,加之所占比率不大,故只是放在附注里给予补充说明。

⑪这里所说的“意义表现”当从民俗立场加以理解。因为它大多建立在望文生义基础上,缺乏汉字构形史的证明。

猜你喜欢
合体字谜谜底
硬汉合体
3. 字谜
为了定居火星,人类可与水熊虫“合体”?
数字里的成语
谜底大揭秘
“止”字变合体
谜底大揭秘
谜语四则
纵横字谜
纵横字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