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茜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毕节551700;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1]做好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执政的根基稳固,关系到祖国统一和社会安定繁荣,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发展进步。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虽然国内国际形势复杂,但我国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民族关系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民族团结的理念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更加复杂,民族地区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团结、维护稳定的新形势,对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熔铸了爱国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光荣传统。新时代,在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民族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2]。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维度的内生逻辑来说,加强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铸魂工程,更是培育更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筑牢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钢铁长城的战略工程。
民族观是对待民族、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有着自身的规律。在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民族形成的过程和途径也是多元的。在此过程中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形成、发展和解决,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不断深化对中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如何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的认识。始终强调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我国社会总问题中的一部分,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始终把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不断审视和完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政策,使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工作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我国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最新要求。这些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思想内涵,为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以正确的民族观认识我国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与国家间关系的实质和主流,推动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思想源泉。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多姿的中华文化。回溯历史,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不同,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也各不相同,各民族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又独立发展、各具特色。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既呈现出多元多彩的特征,又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凝聚起了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在传统文化中,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共同的主流价值观,其核心内容是崇尚爱国主义,以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来侵略为民族大义,其表现为具有凝聚力的‘大一统’观念。”[3]这种文化价值观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内化到社会成员的心中,为社会稳定提供最大的精神支持。自秦始皇灭六国,中国第一次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到近代,尽管也曾出现过封建割据和不同民族政权并存的时期,但团结统一一向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各族人民始终心向祖国,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进行了长期的奋斗。数千年来,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我国这样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凝聚和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基因和社会心理情感基础。到了近代,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各族人民更加表现出高度的向心力和团结性,使中华民族完成了从自在民族向自觉民族的伟大转变。可以说,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始终与维护国家独立和统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是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相爱相亲的精神纽带,也是推进中国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的文化土壤。
习近平强调:“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2]多民族国家保持稳定和统一的基础,首先必须保证在多元的基础上凝聚共同的社会理想和思想导向。从历史的经验来说,这种思想只能是爱国主义,只有爱国主义能在最大程度上将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激发各族人民携手前进的信心和动力,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
(1)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
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先决条件,也是我国各项事业最终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毛泽东曾经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4]维护和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民族分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也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习近平从各族人民生命线的高度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5]但在当前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无论是国内自身存在的风险与阻碍,还是西方敌对势力变本加厉的围堵与渗透,都使得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新时代加强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为重要着眼点和立足点,进一步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思想保障。
(2)维护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民族地区大多分布在我国边疆地区,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宗教信仰,处在我们同“三股势力”斗争的最前沿,也是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最前沿。做好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牢牢掌握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应然之举。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西方敌对势力不甘心看到中国的日益强大,正穷凶极恶地对我国进行颠覆和打压。他们与国内的民族分裂势力内外勾结,一贯假借所谓“新疆问题”、“西藏问题”、“民族问题”作为干涉我国内政、阻碍我国发展的重要手段;企图利用“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等各种泛民族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意识挑拨和破坏我国的民族关系,威胁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长期披着“宗教”的外衣,通过非法宗教活动向信教群众灌输宗教极端思想、进行思想渗透,甚至利用宗教极端分子从事暴恐活动,给民族地区的治理根基与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这也倒逼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五个认同”为前提,牢固树立各族人民的“四个自信”,引导各族人民自觉维护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筑牢国家安全的边疆防线和思想防线。
(3)激发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神动力的有效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开创了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即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如此。而能否推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是否能够如期完成,更是直接关系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前提。近几年,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目的就在于消除民族地区的相对落后与贫困,使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迈入小康,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6]因此,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激发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精神动力,激励各民族儿女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实际行动,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
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规划。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加强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此为指导,为重要遵循,同时,要严密关照新时代民族地区的新形势、新需求、新理念,明确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的基本原则。
所谓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是指在开展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要尊重历史,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要赋予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首先,从宏观角度来说,尊重历史,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借鉴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智慧,本身就是我国民族工作的理论底蕴。从微观操作层面来说,历史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新时代尤其要通过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引导各族人民以正确的历史观看待自身的发展历程和前景未来。其次,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毛泽东曾经说过:“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7]因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要求和相关要素也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最后,新时代,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云谲波诡,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要符合新的时代要求,必须要将其置身于当今世界的整体背景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中予以考察和审视,要牢牢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8]的本质要求,紧密围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体现时代进步新理念与社会发展新需求,以此彰显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所谓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是指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传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同时加强国际眼光,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和学习。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坚持民族性原则,才能更好地凸显国家特色,实现族属区分和民族自信,强化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不断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过去和现实的感受和理解,才能使之产生真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不为任何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所动摇,不为任何极端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所蛊惑。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变革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国家适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方案,使历史上一直处于国家边缘地带的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内陆地区转变为开放的前沿、内外联通的中心,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各族人民要不断增强国际眼光,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包容心态,尊重各个国家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向世界上其他一切文明成果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把握自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在国际比较中充分认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优越性。
所谓区域性与整体性相统一,是指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正确认识民族地区的区域性特征,把握民族地区的特殊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对促进国家整体发展,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关键作用。首先,从政治制度上来说,要正确认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民族地区的特殊政治制度,也是新时代加强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即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9]300因而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引导各族人民认识团结统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最大前提,没有国家的团结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就无从谈起。其次,从地域特征上来说,民族地区大多分布在我国北部、西部的边疆地区,历史地形成了民族地区各自的社会特征和民族特征,一般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比较落后,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地区。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围绕民族地区特征,分类别、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来进行。最后,从时代要求来说,要结合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新理念,突出民族文化的背景和特色,发挥地域涵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独特功能。注重从乡土教育入手,将区情教育和国情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了解和热爱。
所谓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指爱国主义教育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思想。一方面,爱国主义是建立在对国家和民族的认知基础上的、兼具理性因素的情感。因此,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把对国家认知和民族认知的教育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培养各族人民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以基本国情、形势政策、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促进各族人民对国家的整体性认知,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夯实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报国之行是爱国情怀的外化,也是最终的归宿。真正的爱国,不仅表现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矢志不渝的强国之志,更表现为脚踏实地的报国之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否取得实效,关键就在于能否引领受教育者将爱国之情转化为脚踏实地的爱国之行。因此,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引导各族人民以躬身践行爱国主义精神,肩负起新的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战略工程,也是系统工程。要根据时代要求,把握其内生逻辑,遵循主要原则,从夯实思想保障、制度保障、形成教育合力和营造浓厚氛围等层面同频共振,在实践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路径。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武装,密切关照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蓝图,清楚阐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双向作用,使不同民族共存共荣,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1)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民族地区的指导地位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看待民族和民族问题,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政策和制度,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它保证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巩固,保证了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新时代,我们要根据中国民族事务发展变化的具体实际,加强民族理论的研究,不断完善民族政策,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以“五个认同”教育为重要抓手,凝聚起各族人民自觉履行国家民族政策,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思想基础。
(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分化加剧,利益格局重新调整,传播方式和手段愈发便捷,思想和价值观日益多元。而民族地区由于在国家安全方面的特殊作用,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更为激烈,各族群众的思想行为不可避免受到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表达,也是引领各族人民爱国思想和行为的关键内容。因此,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族人民在价值取向上达成一致,强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10],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凝聚起民族地区最大多数人的爱国共识,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明确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作用,充分发挥其在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影响,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国内外敌对势力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渗透,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11]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能否从根本上取得实效,能否发挥深入持久的影响,最为关键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完善的制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制度保障。
(1)民族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责任
习近平强调:“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12]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能不能落在实处,取决于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取决于承担领导责任的各级干部的认识是不是到位。因此,首先,要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任务和职责,形成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贯彻落实《纲要》的各项精神。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制定本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方案,提出具体工作目标和基本遵循。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做好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等工作,引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成科学完整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体系。最后,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更需要把握“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原则立场,重点选拔和依靠少数民族干部,搞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队伍建设,保证爱国主义教育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2)以法治建设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坚强保障
法律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治理方式,强化法治建设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之中,加强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根本性法律,以及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国旗法、国歌法、英烈保护法等具体层面的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的法治意识,规范其爱国行为。其次,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进一步加强党的民族政策,以及党和国家颁布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各种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为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根本依据和实践遵循。最后,要依法保障信教自由和合法宗教活动,打击披着宗教外衣的思想渗透,严惩破坏民族团结和分裂祖国的违法犯罪行为,用法治建设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提供坚强保障。
青少年是今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维护民族团结与民族地区稳定的坚强力量。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13]因此,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既要覆盖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同时更要以青少年为重中之重,要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同向同行,让爱国主义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
(1)家庭是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处所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家”不仅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单位和基础范畴,也是各族人民文化、道德、伦理、品格的本位所在。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家庭的责任和影响是第一位的。良好的家教和家风,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起着根本和长远的作用。习近平提出:“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9]355作为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自觉践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本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礼仪习俗和爱国爱家的优秀家风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孩子树立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
(2)学校是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首先,要搞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所谓爱国主义教育的大中小一体化建设,主要是指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要突出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连贯性和层次性,从目标、内容、方式等维度相互衔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要抓住学生的代际特征,尊重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民族文化背景,遵循爱国主义情感生发的规律,使情感激励和理性指导相结合,对青少年从小强调爱国认知、情感、行为三要素的统一。其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牢牢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阵地,按照习近平“八个相统一”的要求,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始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课程。同时要使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立德树人”的真正内涵和现实要求,坚持知识讲授和价值引领相融合,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将爱国主义教育从特定的时间段和课堂教育发展为真正的“三全育人”。最后,要强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体验,例如,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党和国家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主的案例式、研学式社会实践,开展以红色文化和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为主的体验式社会实践,开展以学雷锋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为主的行为养成式的社会实践。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真正内化为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帮助其在组织引领下走向社会,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在实践锻炼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摆正与祖国、社会的关系。
要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还要针对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各族人民的新期待和精神需求的新特点,“注重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载体和方式,搞好网上和网下相结合”[13]。要结合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多提供满足各族人民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多采用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不断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依托优秀民族文化,实现有形与无形相结合
新时代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加强理论灌输和阐释,还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传承,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源泉。首先,要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时间节点,组织重大社会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所谓关键时间节点,主要是指国家规定的重要法定节假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以及各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通过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和重大意义,精心设计主题和形式,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富有象征性、生动性、多样性的纪念活动激发爱国情怀,深化爱国认知。例如,国庆70周年大典,就是一次集中、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其中所展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硬核力量,让全国各族人民无一不深受触动和感染,无一不为共和国7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点赞喝彩,并迸发努力奋斗,为国奉献的力量。其次,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和育人功能。民族地区大多是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各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要积极创新思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通过打造富有时代气息的网上展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等新兴科技手段等方式,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爱国主义精神案例,增强访客的沉浸感和体验感,构建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最后,通过建立和规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礼仪制度,发挥仪式礼仪的教化作用。注重运用升国旗、奏唱国歌、国家公祭、国旗下宣誓等仪式礼仪强化各族人民的仪式感和参与感,将其中所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内化到心灵深处。
(2)树立爱国先进典型,做到示范与引领相结合
爱国先进典型指的是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宗教传统和文化样态,对于榜样和民族英雄往往有高于政党政治的信任和热爱,因此以爱国主义先进典型引领爱国风尚,将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感化激励作用。首先,注重突出历史作用,树立少数民族的爱国先进典型。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史,特别是近代以来“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的卫国英烈、建党先驱、工农运动领袖、抗日英雄、开国将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14]。要通过对这些民族英雄和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重点宣传,让各族人民感受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倍加感恩和珍惜,树立起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意识。其次,注重突出时代特征,树立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当前,民族地区正处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要树立和宣传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改革开放,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先进典型。多宣传具有爱国情怀的地方先贤、少数民族文化带头人、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要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化、教育、激励群众,引领各族人民将个人奋斗融入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
(3)运用新兴传播技术,做好网上和网下相结合
随着“微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和各种思潮最重要的传播平台。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突破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主动占领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阵地,营造充满爱国主义正能量的网络氛围。首先,民族地区的各级干部要理念先行,树立起互联网思维,主动开辟和占领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阵地,积极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能力水平,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弘扬爱国主义,掌握社会舆论的主导权。其次,民族地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旗,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要精心打造官方的双语甚至是多语网络平台,转变话语表达方式,增强爱国主义议题的设置能力,通过平等对话、正面解答和积极引导,实现宣传工作从单向传播向双向多向交流的拓展,提高教育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同时,要动员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依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关照各族人民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精心打造网络爱国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生动讲好各民族的爱国故事。最后,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了解各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网络行为特点,在智能终端上精准推送相关教育内容,牢牢占领群众的思想阵地,最大限度地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和覆盖面,使互联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大增量。
综上所述,几千年来,正是我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使我们国家历经沧桑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愈强,推动了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爱国主义以其特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在历史上曾经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凝聚整个国家民族的团结和力量,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也进入了新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面对复杂艰巨的国内外形势,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为方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在此过程中,要做到认识到位,理念先行,牢牢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鲜明主题,“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2],使各族人民真正懂得爱国的道理,使爱国情感从感性转变为理性,从自发转变为自为,使爱国意识落实为爱国行动,激发“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凝心聚力,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更好地维护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