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垦人的艰苦奋斗精神

2020-03-15 11:13乔伟丽
关键词:垦区农垦

乔伟丽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农业基础薄弱、战略物质奇缺、戍边任务繁重,为尽快治愈战争创伤、恢复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以50 多万复转官兵为主体的农垦人奉命奔赴全国各大垦区,垦荒种地、劈山植胶、屯垦戍边,“经过60多年的艰苦创业,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国有农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锤炼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1]农垦是艰苦奋斗的产物,它是在农垦人的艰苦奋斗中诞生,更是在农垦人的艰苦奋斗中成长。1990 年6 月25 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在全国农垦农工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艰苦奋斗是农垦系统的光荣传统和全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面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过去靠艰苦奋斗,今后还要靠艰苦奋斗,从现在到下一个世纪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都还要讲艰苦奋斗。”[2]农垦人传承了祖辈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保持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养成了艰苦创业、物尽其用的工作作风和不事奢华、朴实简约的生活态度。艰苦奋斗已成为农垦人内在的精神品质。

1 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艰苦朴素、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先辈们通过一代代的辛勤劳作,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伟大文明。农垦人踏着前人的足迹,艰苦创业,积攒了规模庞大的家业。据《2018 年全国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农垦经济实现生产总值8157.20 亿元,但是垦区人均纯收入只有18946 元。[3]

1.1 崇尚节俭,尊重勤劳

1.1.1 以勤俭治生、修身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讲话中引用左丘明的话强调:“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人勤劳就丰衣足食,免于饥寒,这也是古人所说的:“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4]农垦人是勤俭的代表,在物质层面以勤俭治生,精神层面以勤俭修身。他们通过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唤起千年沉睡梦,大地茫茫一手翻。”[5]同时,农垦人也做到了高度节俭。1952 年,毛泽东就夸赞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奠基人王震 “尚且首先用全力注意精打细算,自力更生,生产自给”。[6]

1.1.2 以勤俭齐家、报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7]齐家是治国的重要根基。农垦人成家立业扎根垦区,传承了先辈们的屯垦精神,以勤俭齐家,以齐家报国。创垦时期,在我国很多偏远农场都能看到南宋范成大《田家》诗中描绘的图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农垦子弟从小就懂得“家业之成,难如登天,当以俭素自绳是准”(郑太和·《郑氏规范》)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还总结道:“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7]所以治家兴家要不忘报国。正如歌曲《国家》所唱:“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农垦人在家国问题上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大局意识”,他们平常勤俭持家,以“小家”致富为“大家”复兴助力。然而,国家需要时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舍“小家”而为“大家”。1991 年黑龙江垦区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当防汛部门建议地处松花江末端的二九O 农场将堤防后撤3 公里时,农场职工是多么心痛与不舍,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得让出4万多亩用心血开垦的肥沃土地,但大局面前他们还是坚决地执行了上级要求,灾害后又在一片狼藉的淤泥地上复耕和重建家园。

1.2 律己节用,关爱他人

1.2.1 谨身节用,孝养人民

《孝经·庶人章》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8]“庶人之孝”是“小孝”;《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9]。“ 孝养天下”是“大孝”。无论“大孝”还是“小孝”,都必须“俭以养亲”。农垦是农业战线的“国家队”,它与农村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济、农民合作经济等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在这一体系里,农垦是家中“长子”,是国家的“大粮仓”、“大棉仓”、“大胶仓”……常言说得好:“仓里有粮,心里不慌”。 农垦作为“长子”带头律己节用,一则可确保“大仓”充盈,二则可为农村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济、农民合作经济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几代农垦人也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带头作用,他们谨身节用,将最好的粮食、产品和服务提供给人民,而对自己却多是“将就” 、“凑合”。。

1.2.2 克俭于家,扶危济困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节俭和吝啬是完全不同的。“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10]农垦人是“俭而不吝”,他们一直节俭自己,尽力帮助他人。早在创垦之初,毛泽东就做出了“不与民争利”的指示,各垦区都发扬了人民解放军“拥政爱民”的传统,积极让利于农场周边民众。对农垦人来说,帮助场区周边村民兴修水利设施、修建道路桥梁、提供技术培训、赠送种子化肥农药等,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特别是在出现水灾、旱灾、虫灾等各类灾害后,农垦人更是义无反顾地冲在帮扶第一线。

2 养成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工作作风

创业之初,农垦拓荒英雄们面对的“条件之恶劣,生活之困难,现在的人们是难以想象的。”[11]但他们不怕苦、不怕死,经过几年奋斗,将沙漠戈壁变成了绿洲,将沼泽地建成了大型机械化农场,将热带丘陵山区建成了橡胶园……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和边疆开发的丰硕成果,这些成果靠的是农垦创业者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农垦已成为我国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成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垦区也确立了“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绝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不经艰苦奋斗,不苦战,就不能胜利。”[12]

2.1 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

2.1.1 勤劳节俭多积累,做大农垦事业

亚当· 斯密认为:勤劳创造出财富,而财富的节俭或者说尽量少用于消费可增加资本积累,增加的资本又推动了更多的生产性劳动。在这样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勤劳和节俭一样都不能少。农垦的发展是一个“滚雪球”过程,每增加一颗“雪粒”都凝结着农垦人的勤劳与节俭。在北大荒,人们唱着《创业者之歌》,干得热火朝天,“早起三点半,归来满天星,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走着创业路,不怕万重难,吃苦为人民,乐在苦中间。[13]”在华南垦殖区,农垦创业者始终坚持生活低标准、工作高要求,他们已习惯了“两个六点半,晚上加一班”、“出工一担肥,收工一担胶”[14]。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拓荒者们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涝坝水,但他们却省下津贴投入生产,在亘古荒原建起工厂,在大漠深处兴修水利,在戈壁滩建起花园……在长期艰难的实践中,农垦人在勤劳和节俭之间建立起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同时促进了勤劳节俭美德的形成和国民财富的增加。

2.1.2 把钱花在刀刃上,做强农垦事业

农垦人的“节俭”是出了名的,他们生活朴素、生产节俭,强调物尽其用。同时,农垦人的“大方”也是出了名的,他们在关键时刻花钱绝不含糊,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如,1956 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筹建糖厂缺口1800 万元资金,首长带头捐出自己的转业费,整个兵团10 万多人在没有任何动员的情况下都捐出了自己的转业费。这笔1800 万元的巨款不到一星期就凑齐了;北大荒人是从“弯弯腰弯弯犁弯弯镰”起步的,他们深知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垦区是发展不起来的。所以北大荒人省吃俭用,也要把钱投入到引进先进机器设备、引进人才、进行农业科技开发等方面;华南垦殖人在劈山植胶的过程中也是节衣缩食、艰苦奋斗,但在好胶种面前他们从不吝啬,他们的口号是“一粒胶种,一两黄金”……农垦人精打细算,却慷慨地把钱花在兴修水利设施、培养技术人才、购买先进设备、推广农业科技等他们认为值得的地方。

2.2 埋头苦干,甘当垦区老黄牛

2.2.1 自认“垦荒牛”,负重前行不回头

农垦人以踏实肯干、吃苦耐劳著称,就像任劳任怨的老黄牛——要求极少、付出极多、耐力极强,还很倔强。海南广青农场的邓华兴老人当初到海南农垦时还不到20 岁,以为干个两三年就回去,但一来就是一辈子,“你们把我们叫做垦荒队员,其实,我们是一群垦荒牛啊。”[15]在北大荒,有一位名叫杨华的北京青年志愿者曾写下血书:“要永远做个垦荒战士,把一切献给伟大的祖国。”[16]后来,他真的放弃了回京机会,毅然在垦区奋战了整整42 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年轻时的诺言。其实,在全国各垦区,像邓华兴、杨华这样的农垦人不计其数,他们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17],然而他们无怨无悔。

2.2.2 习惯当“傻子”,勤勤恳恳一辈子

邓小平在《教育青年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报告中指出:“我们青年应该学习当‘傻瓜’,忍耐一点,看远一点,要看到我们的将来。太‘聪明’了不行,太‘聪明’了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工业化。”[18]在农垦群体中有太多“傻子”。如来自北京的刘玉锁和柴惠珍夫妇,他们放弃了大城市安逸舒适的生活,来到冰天雪地的北大荒干了一辈子,还给自己的两个孩子起名叫“垦荒”和“边疆”,寄寓着对子孙后代继续扎根垦区的殷切期望。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一位早在1935 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红军李振海。这位居功至伟的共和国功臣放弃了自己应有的待遇和福利,在垦区工作勤恳、生活清贫,并留下遗嘱:“我死后丧事一切从简,并告知领导及所有亲友,万万不可送礼”。[19]在华南垦殖区的海南南田农场,有一位被周恩来总理称为献“金”的华侨——雷贤钟,当他得知新中国急需发展橡胶事业后,便卖掉自家的海外资产,想方设法地带回高产胶种和芽条……这些人,他们在有些人眼中确实是“傻子”,因为他们有福不享、有利不图、有懒不偷、有便宜不占。但对国家和人民而言,这些平民英雄才是真正的脊梁。

3 秉持朴实简约、不事奢华的生活态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为了尽可能地多积累以实现持续性地扩大再生产,就必然要求节制消费。所以,毛泽东号召要“勤俭办一切事业”。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农垦的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这也让农垦人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格外严格。

3.1 不费公帑,公共消费方面做到克俭戒奢

3.1.1 不盲目攀比,对公共支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农垦是一个体系庞大、结构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垦区建设中既要发展经济,同时还要发展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按照垦区发展需要,合理投入公共支出非常必要,但不能陷入形式主义。 1957 年5 月1 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勤俭建国》,批评了有些国有企业基地偏大、工厂设计标准过高,在生活中“别人有的,我们也有”,“别人有什么最好的,我们也有”[20]。农垦在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开发,始终坚持以垦区的现实条件和群众的具体需求为依据,尽可能节省资金节约资源,提倡因陋就简。

3.1.2 不贪图享乐,对公务消费严格审批、从严监管

自古以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克俭戒奢,不仅在经济层面作用明显,在伦理道德层面也意义重大。朱德总司令就时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好到工农中去了。”[21]对于垦区管理者来说,他们手中握有一定的公权力,也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公共资源,如果做不到洁身自好,这些公共资源就有被挥霍的风险。整体而言,农垦系统在公款消费方面把关较严。1956 年春,农垦部长王震到八五二农场视察,当晚他就睡在战士宿营的马架子上。其时王震的胃已切除了三分之二,但他不搞特殊化,坚持和职工一起就餐。部长率先垂范,对垦区干部、群众的教育意义深远。

3.2 不事奢华,家庭消费方面做到勤俭持家

3.2.1 持家强调勤俭为本,注重结余和积累

农垦走过工资定额制度和统购统销制、浮动工资和产量工资制、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等不同发展阶段,各阶段垦区家庭收入形式不一样,数量上也呈整体上升态势。但无论发展到何种情况,垦区在早期形成的勤俭持家传统没有丢。比如,在吃方面,自觉爱惜每一粒粮食,做到不剩饭、不抛米撒面。在穿方面,不相互攀比,更不与外人攀比,秉持“家有万贯,也要纳补一半”的习俗。在子女教育方面,家长坚持言传身教,让垦区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农垦人也和大多数中国家庭一样,有着节余和储蓄的传统,这样增加了家庭的保障性和安全感。垦区家庭之间还有着良好的互帮互助传统,一家有难,全垦区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难者过关。

3.2.2 治家注重计划为先,坚持量入而出

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老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这里的“吃”和“穿”讲的是消费,“算计”讲的是家庭收支计划。农垦大多数家庭在20 世纪50 年代的“勤俭持家”运动中已养成了精打细算、计划开支的习惯。一方面,随着垦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收入的增加,坚持量入而出,适当提高家庭消费水准是合理的。毛泽东早就指出:“不提倡发展生产并在发展生产的条件下为改善物质生活而斗争,只是片面地提倡艰苦奋斗的观点,是错误的。”[22]所以,只要安排合理,家庭消费支出保持增加的态势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另一方面,无论农垦发展到何种程度,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都不能丢。

4 结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5]33 号)的颁布及随后各省相继出台的本省农垦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让农垦改革发展有了较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然而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做大做强农垦事业,根本还是要靠农垦人自己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23]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日益加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和愈演愈烈的国际农业竞争,努力把农垦打造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以及安边固疆的“稳定器”,意义重大且难度巨大。我们要在不断深化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经营机制变革和推进农垦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勤俭节约过日子,不能去追求和提倡什么高消费,脱离我国的国情。”[2]同时,我们还要着眼于农垦事业的未来发展,加强对接班人的培养,“尤其要教育我们的青年一代,要继承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传统,把老一辈开创的农垦事业一代一代发展下去。”[2]

猜你喜欢
垦区农垦
体验休闲采摘 感受农垦文化
点“土”成金 农垦改革
哈密垦区棉花超宽膜1膜3行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困知勉行 积厚成器——快速成长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
农垦宣传工作要点解析
海南省农垦设计院
《新疆农垦科技》2014年(1~12期)总目次
2013年塔里木垦区棉花农业气象条件评述
博乐垦区引进黑绿豆种植试验
石河子垦区克瑞森无核葡萄适宜滴灌量筛选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