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青年观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

2020-03-15 11:13万天宇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教育

万天宇

(江苏开放大学党委组织部,江苏 南京 210036)

青年塑造时代的精神,彰显时代的性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生力军,是社会进步进程中最活跃的一分子。[1]对于青年的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记挂在心、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青年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具体的希望与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党开展青年工作指明了行动方向,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和实践路径。高校应将习总书记提出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要求作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教育工作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1 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青年观借鉴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精神,注重继承和发展其中的思想精髓,在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思想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融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的智慧,理论思维根基深厚。

1.1 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

习近平青年观从新形势下我国青年发展的全局视野方位上,准确洞察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套系统完整、科学全面的思想理论体系。作为习近平青年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教育观的实践和群众意蕴彰显出深厚的理论引领魅力和强大的实践指导威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并积极指导青年的成长发展。青年马克思在诗集《爱之书》、《歌之书》中强调了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流露出个人对青年的敬佩、欣赏和赞美之情。马克思、恩格斯对于青年的思想观点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背景中形成,凸显出强烈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特性。[2]历史背景和制度的催生下,青年成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努力争夺的对象。资产阶级的思想家高举自由旗帜,主张天赋人权,通过反复再版启蒙教育书籍,强化阶层思想,试图将接受认可个体现有社会地位灌输给青年并纳入其思维网络中,促进社会个体阶层固化,以便顺理成章接受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剥削。与此同时,无产阶级也在通过吸纳青年从而壮大自身队伍,赋予青年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历史使命,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颠覆个体社会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号召青年共同建立反抗剥削和压迫的理想,历经一代代青年人勇往直前,夺取最终胜利,其鲜明而彻底的批判斗争精神体现出两人深刻的阶级斗争实质。[1]

1.2 直接来源:历届领导人凝聚智慧结晶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毛泽东的青年观从对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论述逐步形成,结合社会主义制度,首次思考青年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关系。毛泽东对青年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提出“在民族复兴和发展这条道路上,离不开青年的贡献,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同时,强调青年“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要求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接受再教育。[1]习近平的青年观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观念,鼓励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积累基层经验中历练成才。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高瞻远瞩,以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人才为目标,要求加大对青年的全面关怀,同时要求青年争做“四有”新人,强化青年党性思想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习近平的青年观深受邓小平影响,倡导青年教育同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密不可分,主张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心灵,动员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奉献智慧力量。在对马克思教育观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江泽民立足于我国国情,系统提出“四个统一”要求,抓好优秀青年干部队伍建设,同时强调科技与人才竞争的重要性。胡锦涛非常重视青年的成长,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年层面做好思想价值引领,规范道德行为,帮助青年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由此可见,历届领导人一直都十分注重对青年的关心和培养,鼓励青年投身社会实践,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习近平青年观在借鉴和继承历届领导人智慧结晶的理论基础上,得出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创新探索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1.3 逻辑起点:关心关怀青年和青年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各种重要场合提到新时期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3 年12 月,他回信勉励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中写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3]因此,新形势下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筑青年思想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的青年观突破国内发展,放眼全世界,在重要国际会议和国际事务中多次谈论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青年的重要性。国与国间沟通交流中,青年起到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各国青年应秉持欣赏、包容、互鉴的心态,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4]

1.4 主观因素:个人成长经历

习近平的青年观也与其个人成长和实践经历息息相关,他的经历是广大青年心中难以复制的励志故事。青年习近平历经了七年知青的艰苦生活,他挤出点滴时间,提升文化素养。习近平在青年时代就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开卷有益的观念,饱读文化书籍,坚持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和钻研。纵观习近平的回信对象,青年占“半壁江山”,他以书信这种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对青年的关怀与爱护,对当代青年寄予厚望。[5]

2 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青年观以青年一代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关注其政治信仰、人生观及价值观,鼓励青年在各类社会实践中创新创业、展现个性,为国家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

2.1 科学把握青年的角色塑造和定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关心青年工作作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为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历史的印记里,青年身上铭刻着时代痕迹,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一代代爱国青年承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奔赴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施展才华,参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三扶一支”以及对口支援青年援疆援藏项目,以使命担当吹响新征程号角,用青春和热血彰显人生理想和价值。[6]当代青年具备思路活跃、朝气蓬勃、敢作敢为的独特优势,是祖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是党及其伟大事业薪火相传的动力来源。面对国家蒸蒸日上的发展前景,广大青年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因此,科学把握青年的角色塑造和定位尤为重要。[7]

2.2 牢牢把握青年的理想信念

价值观是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感受和认识,在思维系统中状态相对较为稳定,但当大量外界信息入侵主体,其认知系统会受到冲击甚至破坏,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的价值取向与国家的价值目标和精神命脉休戚相关。青年价值观引领必须坚持从小抓起,给予政治价值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走好人生第一步。青年的“缺钙”,指理想信念丧失或信仰缺失,导致思想懈怠、毫无干劲,价值观偏移,干事犹如太空漫步般迷茫不知所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有意识培养青年理想信念,纠正信念异化,让认同感融入血脉、深植内心,面对艰难险阻不畏惧、不退缩,在社会实践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全世界听清中国青年的声音,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肯定中国、认可中国。

2.3 注重激发青年的开拓创新精神

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类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着客观世界。广大青年通过勤学苦练受教育、长才干,而社会实践是青年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也是青年检验和衡量自我的“试金石”。[8]勤学苦练基本功是经得起时代实践磨砺和检验的前提。仓促之间,确难成就,学习探索就是一个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过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青年作为创新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最好动脑筋、创造欲最旺盛的社会群体,理应肩负起创新创造的光荣使命。因此,注重激发青年的开拓创新精神刻不容缓,既要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夯实基本功,更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秉持互学共鉴、兼容并蓄、共同进步的良好态度。

3 习近平青年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青年观始终鼓励支持青年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施展才华,蕴含了对青年以及青年工作的理性评价、准确判断、期望要求和科学指导,受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充分体现了理论视野的深度、文化视角的高度、实践思维的温度,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1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将文化自信转为行动自觉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思想精髓为中华民族绵延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精神给养和文化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兼容并蓄的包容品质、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家国天下的博大情怀、自省慎独的修身之道、明德惟馨的人生态度、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努力方向,能够有效防御外来文化侵略与思想渗透。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战略,“过时论”、“枯竭论”、“否定论”喧嚣尘上,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产生侵蚀。一方面,根据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实际需要,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强化监管措施,进一步加大网络舆情监控力度。另一方面,加快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班级、进社团,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将传统文化深植于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沃土壤,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国家发展建设的大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文化导向,为大学生的精神成长注入了丰富的思想文化给养,也对大学生自觉成为“中国梦”的追梦人和圆梦人提出更高要求。高校要充分调动各种学习载体,依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社团组织、校外德育基地等载体,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软实力提升融入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将个人事业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建立顺应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

3.2 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重点,提升青年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习近平青年观为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了明确的教育指向和政治导向。2007 年5 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在全国全面启动,旨在提升以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为培训对象的政治理论水平。高校党委应重视“青马工程”建设的实施,坚持思政工作实效性提升,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作风正派、富有热情、品学兼优、工作出众的学生中选拔培养团学干部,发挥青年“朋辈效应”。二是组建学校“青马工程”管理指导委员会,通过丰富内容、完善格局、革新机制等手段,互相呼应和补充,建立一套完备有效的培养体系。三是注重后期经验总结及成果搜集运用,在传承中发展、在改进中加强。

高校青年教育工作者队伍是“青马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育工作者善于交流、思维敏捷,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是思政施教者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方面,注重青年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定期举办培训班、参加业务讲座和外出参观学习,同时研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讲座、专题研讨会等,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最优路径。另一方面,以“大思政”理念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细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归纳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性成就,向学生展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从而站稳政治立场、摆正政治方向。同时,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润物无声地渗透到各类课程中,让专业课飘出“思政味”。

3.3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多措并举为青年搭建施展平台

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国家、学校和自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发挥出最佳的教育效果。国家层面,一是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创业实际的保障机制,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通过政府主导,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并提供相应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缺技术、缺资金、缺经验的尴尬处境。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学生营造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提供法律支持。三是引导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了解创新创业过程中涉及的法律法规,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善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高校层面,一是开设创业就业类相关课程,推进“双创”教育,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培训,配备指导教师给予专业辅导,夯实理论知识基础。二是凝聚校友力量,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创业实践平台,邀请杰出企业家和校友分享经验、碰撞理念,让大学生在增长经验、学以致用中积累创业经验。三是依托校地、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者义工服务,培养其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坚毅品质。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