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新释到道化老子
——《老子讲义》评介

2020-03-15 09:20:26林榕杰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神化讲义老子

林榕杰

(百色学院 政管学院;广西 百色,533000)

钟健明的《老子讲义》由台北常春树书坊于1977年出版。该书对《老子》的讲解有一定特色,与当前坊间所见诸多同主题出版物有明显差别。本文主要从体例、编译者对特定概念的解释等四方面,对该书进行简要评介,包括指出其可取与不足之处。①目前国内学界并无文章评介钟健明《老子讲义》一书。该书是笔者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馆查找到的。这似是该作者关于《老子》的唯一论著。

1 《老子讲义》一书的体例

该书共48讲,讲解了《老子》中的48章。而《老子》全书总共81章,这样有33章被编译者舍弃,而这33章中其实有一些较为重要,比如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以及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它们或者与老子的本体思想有重要关系,或者反映了其政治等领域的主张。

这位编译者在该书“前言”中写道:“要把老子的话,从第一章到第八十一章,完全加以叙述,实在太长了,所以我把其中精采的部分都摘出,并且一一加以说明。”实际上《老子》81章并不算太长,而且编译者未摘出的部分也可称“精彩”。不清楚他究竟以何标准判断《老子》书中各章是否“精彩”,更遑论这一标准是否客观、合理。

这48讲对应《老子》中的48章,每讲并取该章中一句(或半句)话作为题目。比如第一讲(讲解《老子》第一章)的题目是“无名天地之始”;第六讲(讲解《老子》第八章)的题目是“上善若水”。不过每讲所选题目未必是该章的中心句,比如第十讲(讲解《老子》第二十三章)的题目是“同于失者”。题目应是编译者相当关注的话,并会着重加以阐释和发挥。

他对每章的讲解有长有短,有些章原本较短,但他的讲解却较长;有些章原本较长,但他的讲解却较短。对某些章的讲解,他并非涵盖每句话,而是有所选择。原文中少数比较值得关注的话,被他忽略,未加讲解,这应也属于该书不足之处。因为普遍认为,《老子》书中无废话,无可忽略之语。

钟健明并不很重视前人对《老子》的诸多注释,他在其书中几乎未引用前人的注释。而他自己对该书的讲解主观性又比较强,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尽管也不乏一些能引人思索之处)。

就其方法而言,其中一个特色是,钟健明在对老子的话进行解说时,还会联系当代时事,包括国际关系中的事例。比如对第七十九章中“和大怨,必有余怨”一句,他就有如下发挥:“例如日本与韩国,过去是日本不对,使韩国人吃了很多亏,所以现在日本人尽管想尽办法去和解,也由于以往的旧怨太深,而无法搞好。就国内的政治情形来说,也是一样的。”[1]193

用当代事例解释《老子》中的话语,一般而言,可以使读者更易于理解与记忆。但如果选择事例不当,也可能会误导读者。对《老子》做解释的时候,采用这种方法,还是应该慎重。

2 对《老子》书中特定概念的解释

钟健明并不认为“道”是《老子》书中的最高范畴。对《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他的解说是:“这个‘大’有道、天、地、王等四个大,这些都是宇宙神的显现。”[1]59看来对钟健明而言,“宇宙神”为最高范畴,而这与老子思想并不一致。

对于核心范畴“道”,他还有这样的说法:“道就是绝对者(宇宙神)的心,而宇宙神的心,宇宙神的活动,即是‘道’,这也就是说,宇宙的一切运行,和‘道’成为一体而活动的。这种宇宙的运行,是由于宇宙神的大睿智而运行的,不过这个宇宙神的心,并非由宇宙本身直接活动而运行的,而是由各大神,以及各大神的各系统之大小各神之神灵来运管的。”[1]26这是对“道”进行有神论的解释,并将它视为“宇宙神”的心、“宇宙神”的活动(实际这两者并不完全一致)。“道”同时被视为“宇宙神”的心、活动及显现,并非没有可质疑之处。

“一”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有特殊的重要性。《老子》第三十九章中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对此处的“一”,钟健明解释说:“而永远之一,就是大生命,也是具有一切力量,一切能力权能的‘一’,同时也是以种种形象出现的万象万物露相前的全能之‘一’,简单的说,也就是前面提过很多次的宇宙神的心。”[1]76-77这样,他对“一”也进行神化的解释。就“道”与“一”都为“宇宙神的心”而言,两者似乎相同。

关于“道生一”(第四十二章),钟健明以为:“在这儿应该是指宇宙神的力量充满在宇宙的原始状态下,还没有开始活动的‘道’,刚开始活动时,把所有的力量结集为‘一’时的状态。”[1]84依据这种解释,所谓“生”,并非“产生”,“道”与“一”无本质区别,主要是状态差异。而任继愈将“道生一”翻译为“宇宙原始处于混沌状态”[2]94,与钟健明的观点一样,都值得商榷。

对于《老子》中其它一些概念,钟健明也有特定解释。比如“慈”,他认为:“‘慈’这个字,上面是两个‘幺’字,下面有一颗‘心’,而幺字乃代表深奥无比的根源之心,所以‘慈’就是极深的爱心的意思。”[1]153

这里使用了拆字法,将“慈” 拆解,并对“幺”进行了特殊的解释(“代表深奥无比的根源之心”),但这种解释有一定偏颇。与他不同,任继愈将“慈”解释为“宽容”,并特地强调这不是“仁慈”之意。[2]150而钟健明区分了“慈”与“爱”这两个相近的概念,其解释有可取之处。对于“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他的解说是:“因为这种人老天(神)会救他,因为这是慈——大调和的心会保卫他。”[1]154可见他又将“慈”解释为“大调和的心”,而这与“极深的爱心”是否完全一致,并非毫无疑问。

关于《老子》中不很易于理解的“啬”字,他的解释是“谦虚、有分寸”。对于“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第五十九章),其解说如下:“不论主持政治也好,完遂天命也好,最要紧的是‘啬’,这个啬,并不是吝啬的啬的意思,而是谦虚、有分寸的意思。不论管理众人,抑或就个人来说,千万不要太放恣,一定要十分顺乎自然。”[1]128

任继愈认为“啬”的含义是“爱蓄精神,积蓄力量”[2]129,而陈忠将其释为“节俭少费”[3]104。两说均可参考。钟健明的解说未必合乎《老子》书中原意,但也能给人一定启示。

《老子》里所使用的特定词组,他也给出了解释,比如“天之道”(属于偏正词组)。第七十七章中有:“天之道,其犹张弓乎(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钟健明认为此处的“天之道”指“宇宙的法则”“一言以蔽之,是使一切调和之道。亦即截长补短之道。”[1]190以“调和”解释“天之道”,有得有失,并不完全正确。另外,“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与“截长补短”也有一定区别。

3 对《老子》书中争议话语的解释

对《老子》中一些难解或有重大争议的话,这位编译者也表明了其观点。比如第三十八章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他认为:“所谓上德,并不是想积德而积之德,也不是自己在意识上有多积德的想法,而是自然而然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就变成了‘德’。至于下德,是意识上积出来的德,虽然也是德,但严格说起来就不是德了。”[1]73

钟健明提出“上德”无动机与目的,而“下德”有动机与目的。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可商榷之处(并有简单化之嫌)。而许抗生则认为,“上德”是有德者,“下德”是无德者[4]5-6。这种观点比钟健明的解释更明显地存在偏颇。

又比如第六十五章中“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钟健明反对将其理解成“为了使人民老是保持愚昧的状态,就不要让人民增加知识”。他认为老子“真正的意思”是这样的:

“古时候,修过道的人,并不愿意把政治上的鸡零狗碎的事,让老百姓知道。……所以,对于这类细节的措施或政策,当然不必让老百姓知道,而只告诉他们大道理,叫他们走上正确的途径即可,那么表面上好像是使国民变成愚昧不堪,其实不然,这就是使每一个国民忠于大宇宙的心,而成为真正有智慧者的方法。”[1]147-148

这样,钟健明并没有对老子这句话做“愚民主义”色彩的解释。他认为古代“善为道者”,对百姓是有选择性的教育——不让百姓知道政策措施的细节,但让他们明白“大道理”。这样百姓似乎愚昧,其实成为真正有智慧者。这些显然是对老子原话进行的发挥,未必完全符合原意。

4 对老子本人的认知

讲解《老子》其书,必涉及老子其人。作者对老子的“真像”有其特殊的解读:“老子的真像,一言以蔽之,是‘永远的生命本身’的人。要说明老子的出现,只能说是永远的生命,在有些时候,忽然以人的姿态出现,我只能用这样的表达方式。”[1]“前言”这是从“神化”的角度理解老子这个历史人物。

《老子》第四章中有:“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钟健明认为,老子把“道”称为“吾”:“在老子来说,道就是自己本身,这也就是说,自己已经完全变成了神的大生命,是两者合而为一的存在,所以道和老子,不是离开着的存在,而是‘老子就是道,道就是老子’。”[1]25这就将老子道化、神化,认为老子与道合一。这种观点,实际上难以从《老子》一书中直接得出。应该说,他对“吾”的解释有些牵强。

钟健明还坚持认为,老子与释迦摩尼、孔子等人不同,没有“一点有关他的故事”。这是因为“老子这个人,并不是像普通人那样,有两个父母,而由母亲生下来的,而是一开始就是‘灵体’的人,不论不同的时间或地点,都能够突然出现的‘神人’。”[1]27这种说法显然有误。《史记》中就有较为明确的关于老子的记载——包括详细记载其为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5]卷六三,《老子韩非列传》,2139,这种记载一般认为是可信的(尽管也有一些争议)。而钟健明为将老子道化、神化,甚至否认他是由父母生出,此种观点缺乏史料依据。

即便在先秦道家典籍《庄子》中,对老子也未做如此的道化、神化。对老子的道化、神化,大致是在道教创立前后出现的,后代一些对《老子》的注释、讲解受到这一趋势影响,包括钟健明的这本《老子讲义》,也是如此。当代论者大都将老子视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尽管对其生活年代有一些争议[6]2-3。而钟健明此书其实提供了一个特殊例证,那就是道化老子对理解《老子》一书会有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神化讲义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以道致君:程俱“经筵讲义”研究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0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意林(2017年16期)2017-09-01 08:12:28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意林(2017年10期)2017-06-06 10:25:47
论“神化”学校教育倾向
考试周刊(2016年62期)2016-08-15 06:59:28
“神化”与“人化”的《伊利亚特》
智者老子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
东方论坛(2015年2期)2015-12-29 23: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