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下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

2020-04-01 11:36:26史洪波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边境地区广西中职

史洪波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发展规划处,广西 南宁,530226)

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重要投入要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劳动力要素的同质性假设被击碎,其智力性特征被强调和放大。劳动力要素经人力资源走向人力资本阶段,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和源泉。职业教育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力供需这一中介机制深刻地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立足广西边境地区自然人文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并形成与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是现实地促进广西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理性之维。

1 打造增长极:广西边境地区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广西边境地区包括百色市、崇左市、防城港市三个地级市下辖的那坡县、靖西市、天等县、大新县、龙州县、凭祥市、宁明县、东兴市八个县(市)。2016年,广西边境八个县(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为33589元/年,比37876元/年的区内人均生产总值约低11个百分点,比53777元/年的国内人均生产总值低38个百分点。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累积因素的制约,广西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根据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公平性与效率性的统一。按照区域生产专业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主导产业及其优势区域,构建合理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是实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1]因此,广西边境地区要实现发展需要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发展基础上打造“增长极”。

1.1 广西边境地区“先发地区”的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要落到具体的次级区位。这些次级区位一般是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先发地区”,能够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先发地区”的点状分布为基础,通过扩散效应形成发展带、进而形成片状增长网络,从而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是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下图1、图2和图3分别反映了2016年广西边境地区八个县(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及生产总值指数的基本情况。其中靖西市生产总值最高、东兴市人均生产总值最高、凭祥市生产总值指数最高,同时这三个县级市分别隶属于广西三个边境地级市。因此,综合考虑八个县(市)的经济总量、人均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潜力及其在地级市行政区划内的分布情况,可以将靖西市、凭祥市、东兴市确定为广西边境地区的“先发次级区域”。通过这些“先发次级区域”的辐射作用,带动广西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图1 2016年广西边境八县(市)生产总值(万元)

图2 2016年广西边境八县(市)人均生产总值(元)

图3 2016年广西边境八县(市)生产总值指数(%)

1.2 广西边境地区“主导产业”选择

主导产业的形成是区域生产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在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过程中,其主导产业的选择要遵循“高区位商”“高贡献率”“高关联性”“高生命力”的“四高”基本原则。选取边境贸易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农产品特色种养与休闲观光、加工制造业的“四大产业”作为广西边境地区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打造,是立足广西边境地区的区位特征和资源禀赋、考虑当前各产业的现实基础及贡献、深刻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未来方向的理性行为。

1.2.1 边境贸易产业借时代东风成为最大增长点

东盟是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地域。当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国与东盟将进入全面深化合作的重要历史时期。广西边境地区与东盟国家接壤,地理相近、人文相通,在这一区域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排头兵作用。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下,面向东盟的边境贸易产业已成为其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突出。“十二五”末广西凭祥属地企业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占全区的20.43%,位居全区第一。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两个全国第一,九个广西第一”的最佳成绩,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值及出口总值均位居全国第一。靖西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11.91亿元增长到81.11亿元,占百色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宁明县爱店口岸成功升格为一类口岸,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1.7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24.5亿美元,增长14倍。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框架基本建成,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5.7%。大新县硕龙口岸升格为一类口岸工程持续推进,边贸进出口总额从无到有,年均增长48.7%。龙州县建成国家一类口岸一个、季节性开发口岸两个,构建了“一口岸多通道”的口岸监管模式。边境贸易产业作为流通环节位于产业链下游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随着边境贸易产业的不断拓展深化,广西边境地区进出口加工、跨境物流、跨境电商等产业也获得了大发展。

1.2.2 文化旅游产业深化开发、蓬勃发展

广西边境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资源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重要条件。近年来,广西边境地区充分利用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契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旅游名片,推进了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东兴市以边境风情观赏购物区、历史宗教文化区、旅游工艺品文化区、娱乐休闲文化区构建城市人文景观“四大”组团,成功入选首批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凭祥市近年来全面启动边关风情旅游带建设,先后建成2个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4星级、3星级乡村旅游区各1家,3星级农家乐4家,星级酒店10家,全力打造军事探秘游、红木文化游、边关风情游、东盟跨境游四大“名片”。2015年接待游客达562.02万人次、年均增长19.69%,旅游总收入44.19亿元,年均增长29.16%。大新县拥有德天跨国瀑布、明仕田园、老木棉和龙宫仙境等标志性景点,同时以弘扬三月三、侬垌节等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全长38公里的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带。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520万次,年均增长24.5%。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31.8%。靖西市以锦绣靖西为内涵,打造城市会客厅、古龙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等六大板块,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绿色骑行游热点地区,旅游总收入从2010年的3.67亿元增长到32.22亿元。宁明县投入两亿多元开展申遗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成了高岭至山寨二级公路、花山岩画观景栈道等配套措施。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关度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系数。广西边境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同时也带动了基础建设、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1.2.3 农产品特色种养与休闲观光两翼齐飞

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针对农业基础薄弱、效益低下的现实困境,广西边境地区依托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拓展农业发展思路,拓宽农业发展空间。一方面,以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农产品特色种养,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东兴市主要发展“红姑娘”红薯、金花茶、石斛、金银花、莲藕、对虾、名贵鱼类、优质禽畜等特色种养业,建成两个县级示范区、两个乡级示范区。凭祥市成功申报“凭祥石龟”农产品地理标志,龟鳖养殖年产值5.8亿元,斗鸡养殖年产值8000多万元。宁明县主要发展无公害蔬菜、无公害水果、有机生态茶、中草药材等种植,建立林下养鸡、养蜂种养基地。靖西市按照“增烤烟、扩果蔬、扶桑药、兴养殖”的发展思路,2015年特色农产业水果、中草药、桑蚕种植分别发展到10万亩、8万亩和6万亩。大新县甘蔗种植面积2015年扩展到47.8万亩,水果种植面积保持在5.5万亩以上,建成规模养殖基地6个。那坡县以“边关丝路生态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为核心,以现代先进农业技术推广为突破点,促进桑蚕产业提质增效。天等县大力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发展指天椒、栀子花、桑蚕、葡萄、柑橘等规模化种养,累计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39个。另一方面,在特色农产品种养的基础上,围绕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打造一批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乡村旅游聚集区,形成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涉农产业发展格局。伴随农业规模化经营与产业链延伸,农村电商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2.4 加工制造业转移承接与转型升级并驾齐驱

工业化从总体上表征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技术进步与成本节约,是落后地区的必经发展阶段。近年来,广西边境地区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工制造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方面,广西边境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前期,技术水平较为薄弱,劳动力质量普遍偏低但具有成本优势。因此,广西边境地区充分利用广东等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中“腾笼换鸟”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电子、通信、服装、机械、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加快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工业园区项目建设。从产业部门的生命周期来看,具有劳动密集性特点的轻工业和基础性重工业在这一地区还处于成长阶段。加工制造业的转移承接对广西边境地区资金和技术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广西边境地区以农产品初级加工与矿产资源开采为主导的传统工业正处于向深加工化和技术集约化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例如,靖西市加快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积极引进铝镁合金、铝型材、铝轮毂等铝深加工项目,推进锰精深加工一体化,延长产业链,加快聚集产业集群。大新县实施锰业战略整合,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升级等实现锰矿采选、锰加工、化工、电力等产业集群发展。同时推进蔗糖产业深加工,引导甘蔗制糖转向朗姆酒、乙醇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开发,加大蔗渣、蔗梢综合利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广西边境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劳动力供给的问题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职业教育在教育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越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2]因此,通过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途径,供给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劳动力是广西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然而,当前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劳动力供给在规模、结构、质量三个方面存在着与区域经济在联动上的脱节。[3]

表1 2016年广西边境八县(市)及全国的经济发展规模、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及其协调度

2.1 规模偏小

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决定着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数量。因此要以适应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基本原则,形成职业教育的适度规模。规模协调性可以用来衡量区域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匹配程度[4]。如果分别以在校生数代表职业教育规模、以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规模,那么规模协调度可以表示为前者与后者的比值。表1显示了2016年广西边境八县(市)及全国的经济发展规模、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及其协调度。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下称“《标准》”)中的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应在1200人以上。从表中可以看出,在8所中职学校中只有大新县职业技术学校和靖西市职业技术学校学历教育规模达标,其余6所中职学校的学历教育规模远远低于《标准》的规定。同时广西边境八县(市)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协调度均大幅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从相对值来看,广西边境八县(市)职业教育都存在着规模偏小、劳动力供给总体数量不足的问题。

2.2 结构失调

职业教育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包括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类型结构的形成以专业为依托,职业教育的地域性特征和职业性指向要求其对接产业办专业。层次结构以办学层次为表征,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层次相适应。一方面,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着劳动力类型结构的供需矛盾。广西边境地区中职学校专业布点主要集中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传统的专业领域且人才培养的规模大。同时,随着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人才需求的旺盛,学前教育专业也较为广泛地开展起来。然而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酒店管理、电子商务、旅游服务、越南语等专业虽有所开设,但布点少且人才培养规模不大;甚至服务于农产品特色种养及加工制造业发展的相关专业还处于空白阶段(如表2所示)。另一方面,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劳动力供给的层次结构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技术层次的提升缺乏引领带动作用。广西边境地区处于工业化前期,但是现阶段传统加工制造业以高技术化为主要特征的转型升级已渐趋推进,虽体量尚小但代表了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性。广西边境八县(市)目前只举办有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劳动力供给缺失。诚然,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培养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合格劳动者是符合现实主流需要的,但这种以被动适应为主的行动策略缺乏必要的前瞻性。

表2 2016年广西边境八县(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点及其培养规模

2.3 质量堪忧

劳动力供给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从产品质量的角度来看,产品质量的保障并非一种基于结果的事后控制,而是基于预设目标的过程控制。生产要素的投入及生产流程的设计对于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劳动力供给的质量生成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基础办学设施、师资队伍及实训条件构成最重要的投入要素。根据《标准》的相关规定,广西边境地区中职学校各项指标未完全达标,但除大新县和靖西市职业技术学校因近年来规模扩张导致生均用地面积、床位数、图书量略低于《标准》要求外,各学校基本能够满足现有办学规模的需求。甚至一些招生规模过小的学校,其各项生均指标均远远高于《标准》规定的要求,存在着办学资源浪费的现象。从师资条件来看,广西边境地区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年龄结构老化、职称结构过低、专业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匮乏的问题。从实训条件来看,广西边境地区中职学校的实训条件较为薄弱。虽然八所中职学校基本上都设立了与专业相关的校内实训室,但实训室容纳量不足、实训设备短缺等问题较为突出。一部分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本身资金不足、实训资源匮乏的情况。同时也有一部分学校未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合作办学、课程及教学分别构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处理内外部关系的重要流程。从外部关系来看,广西边境地区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广泛地开展了中高职衔接的合作办学,但这种合作还基本上处于“送生源”的功利化阶段,中高职院校间缺乏常态化的交流。少数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制定有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学生未来选择的随意性较大以及教学安排等方面的原因也未能真正的贯彻落实。同时广西边境地区中职学校基本上也都开展了校企合作方面的工作,但合作方式局限于学生实训、实习和就业服务,课程开发、订单式或学徒制培养等深层次的合作匮乏。从内部关系来看,广西边境地区中职学校从整体上还处于“保生存、扩规模”的发展阶段,学校对课程、教学等微观层面的内涵建设无暇顾及或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由于实训空间和实训设备匮乏,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职业技能。

3 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整体规划,形成职业教育的合理空间布局

广西边境地区人口基数小,作为中职学校潜在生源的初中毕业生大部分进入普通高中,还有一部分直接走向社会而从教育系统流失。同时由于中职阶段教育免费政策的推行以及入学门槛的普遍降低,有意向接受中职教育的生源也更倾向于选择南宁、柳州等大城市中教育质量更好的中职学校就读,从而导致广西边境县(市)中职学校生源规模小。面对这种现状,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好统筹作用,在充分考虑县域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现有办学基础及就学便利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将那坡县中等职业学校并入靖西市中等职业学校,龙州县、宁明县中等职业学校并入凭祥市中等职业学校,天等县中等职业学校并入大新县中等职业学校,同时保留东兴市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裁撤”“合并”形成边境地区中职学校的合理空间布局。广西边境县(市)职业院校生源偏小是人口基数限制及优质教育资源极化效应的结果,具有其客观必然性。因此,布局调整后院校数量的减少并不会加剧劳动力供给数量不足的问题。资源浪费现象减轻后的集中反而将增强合并后学校的办学实力,提升对潜在生源的吸引力。

3.2 政策支持,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广西边境地区中职学校普遍面临着师资和实训基地短缺的瓶颈性问题。造成这两方面问题的原因一是办学经费不足。广西边境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县(市)级财政收入对中职学校缺乏必要的支持。例如,大新县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每生1500元的免学费资金,2017年上半年县政府拨给办公经费只有1.8万元,生均500元的公用经费未能落实。目前学校依靠合作培训经费保运转,难有发展。同时,广西边境地区中职学校近年来虽获得了一定的项目建设经费,但明显支持力度不够。二是缺乏切合实际需求的人事政策支持。一方面,学校编制难解决,职工收入水平低,青年教师流动大,无法很好留住人才。另一方面,由于规定的门槛过高,招聘到合适的专业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在切实落实现有经费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在自治区层面实行统一人事制度的基础上,考虑边境县(市)的特殊性,适当降低招聘标准,在编制量划拨与收入分配方面给予必要支持。

3.3 加强引导,实现专业的开放动态调整

广西边境地区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脱节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封闭固守。对于专业调整本能的持排斥心理,安于现状、不愿为变革承担额外的脑力和体力的付出。其二,盲目跟风。在缺乏对区域产业发展状况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纯粹以形式上的“热门”程度作为开设专业的依据。[5]其三,调节缺位。人才培养具有功利性,对一些处于劳动力市场“有需”而招生市场“无需”的断裂状态的专业缺乏调节和弥合。[6]在学校自身缺乏变革动力的条件下,政府部门应综合运用审核批复的行政手段、组织针对产业需求及专业开设总体情况的调研以及设置奖惩调节机制等措施,在现阶段有方向性的引导边境中职学校对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传统专业进行必要的撤销和改造,控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过度扩张,增设种养、制造、旅游、电商等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专业。通过政府引导,逐步改变边境县(市)中职学校的惰性心理、跟风心理和功利心理,在学校层面上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动态的专业调节机制。

3.4 创新机制,构建合作办学的新格局

实践证明,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模式。广西边境地区中职学校先天发育不足,加入职业教育集团是充分利用优质办学资源、弥补自身力量薄弱的有效途径。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广西边境地区中职学校能够实现四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提高劳动力供给数量。通过与集团内高职院校形成紧密的中高职合作办学关系,打通学生成长的“立交桥”,中职学校能够增强吸引力,扩大生源规模。二是提升劳动力供给的技术层次。广西边境县(市)独立举办高职教育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依托职教集团的中高职合作办学关系,能够运用外部高职教育资源对边境县(市)本地生源进行培养。三是提升合作办学的深度与广度。职业教育集团为校校、校企开展合作提供了常态化信息沟通及利益协调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节约合作的“交易成本”。四是推进内涵发展。中职学校能够与集团内高职院校结成一对一帮扶关系。通过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培训和指导,加强自身在专业、课程、教学等微观领域的建设,实现从“保规模”向“重质量”的转变。

猜你喜欢
边境地区广西中职
边境地区语言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以云南为例
严阵以待
环球时报(2019-09-12)2019-09-12 06:13:36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地区 探险蒙蒂塞洛峡谷
越玩越野(2015年2期)2015-08-29 01:05:06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6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7:57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