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强化路径研究

2020-03-15 08:07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师范生中华党员

唐 川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形态,是中国人民独特的民族基因,蕴含了中华民族最稳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1]113-114。经过历史的沉淀与考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强大的感召力和宝贵的时代价值。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培育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合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是师范教育的重要使命。师范生党员是师范院校学生中综合素质出类拔萃的人才,也是最具引领力量的模范先锋。大力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拓宽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广度,也有利于筑牢学生党支部建设基础,更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拟围绕师范生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进行调查,掌握在认知、态度和践行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分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探寻强化文化认同感的教育路径,为加强师范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调查过程与总体情况

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后,笔者自行设计《师范生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收集师范生党员的个人信息;第二部分考量师范生党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态度评价、实践经历等情况;第三部分为主观题,要求师范生党员对“师范生党员应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范生党员如何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及“师范生党员如何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论述。

实施调查前,研究者对问卷分别进行信效度检验,均反映良好。2019 年12 月,研究者向福建省内两所本科和三所专科院校的500 名师范生党员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随机测评。经回收、检查、剔除后,获得有效问卷459 份。数据整理录入并处理分析后,显示师范生党员样本情况如下:性别分布上,男生211 人,占45.97%,女生248 人,占54.03%;民族分布上,汉族438 人,占95.42%,少数民族21 人,占4.58%;年段分布上,大一126 人,占27.45%,大二87 人,占18.95%,大三及以上246 人,占53.59%;学科类别分布上,文史类193人,占42.05%,理工类152 人,占33.12%,体艺类68 人,占14.81%,其他46 人,占10.02%;学历分布上,本科生281 人,占61.22%,专科生178人,占38.78%;成长环境分布上,城市129 人,占28.1%,乡镇117 人,25.49%,农村206 人,占44.88%,其他7 人,占1.53%。

二、师范生党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

(一)师范生党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一般

大部分师范生党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概念认识比较模糊,63.62%和1.74%的受访师范生党员在对整体概念的掌握程度选择“有一定的了解,不是很清晰”和“完全不了解”,认为“有比较全面的掌握”的仅占为34.64%。在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上,33.77%和12.2%的受访师范生党员表示“分辨不清”和“完全分辨不清”,21.57%的受访师范生党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同为中华传统文化,说明师范生党员对中华文化内在体系认识存在较大缺陷。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内容的调查中,“传统哲学思想”“传统民俗规范”“传统文学历史”“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服饰”“传统医药体育”等选项的选择率均在65%以上。可见,师范生党员比较清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

(二)师范生党员高度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实价值

对于怎样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99.13%的受访师范生党员认为“有价值”,其中“非常有价值”占63.62%,“比较有价值”占27.67%,价值认可度很高。在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如何的调查中,师范生党员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倾向,选择“非常感兴趣”“比较感兴趣”“有一点点兴趣”合计占98.47%,“没兴趣”仅占1.53%。在对西方历史文化的兴趣方面,“有兴趣”占83.01%,“没兴趣”占16.99%。可见,师范生党员对中西文化存在明显的兴趣差异。另外,在主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表示“偶尔主动了解”占61.22%,只有33.12%表示“经常主动了解”。说明师范生党员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感未能转化为主动学习内动力。

(三)师范生党员对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赞同度高

对当前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上,98.91%的受访师范生党员认为“有必要有意义”,其中50.98%认为“非常有必要且非常有意义”。对经常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态度上,98.04%的受访师范生党员认为“有意义”,36.38%的受访师范生党员认为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37.47%认为能够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基础。在对西方历史文化的看法方面,师范生党员选择“价值观相符”占38.13%,“价值观不符”占10.24%。对是否赞同倡导西方生活方式方面,选择“赞同”占24.62%,“不赞同”占25.71%。可见,师范生党员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呈现明显区别,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情感赞同。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师范生党员综合素质发展影响明显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对个人有影响的调查上,41.18%的受访师范生党员表示影响很大,选择“影响较大”占52.51%,“没有影响”占6.31%;关于对个人影响涉及的范围,选择“道德品质”“知识素养”“思想观念”“民族意识”“行为规范”“为人处世”“人生规划”“生活方式”等均在75%以上,其中,最高的是“知识素养”,选择率为84.75%。这说明师范生党员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在各个方面都产生重要作用,最明显体现在提高了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尽管87.8%的受访师范生党员表示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而要深入了解,但是认为“课业需要”和“文化活动要求”却有51.63%和44.44%的比例。可见,师范生党员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机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功利心。

(五)师范生党员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较强

一方面,师范生党员愿意参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高,表示“愿意”占82.57%,不愿意占2.61%,说明师范生党员行为意愿强烈。另一方面,在“是否会经常参加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的调查上,表示“会偶尔参加”占66.88%,“会经常参加”仅占24.18%。这反映出虽然行为意愿强烈,但是持续性不强。另外,在进一步对最喜欢的践行方式的调查中,“网络传播”和“社会实践”选择率最高,分别为82.35%和78.43%,说明线上和线下直接参与体验是最契合师范生党员实践愿望的途径。

三、师范生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的讨论与评价

(一)师范生党员整体认同感较高,但是认知、实践与情感认同方面不协调、不平衡现象突出

在调查中,受访师范生党员31.15%表示平时只通过学校开设的文化通识课程学习基本知识,较少主动利用课堂以外的渠道进行了解,没有形成主动学习,深入钻研,持续实践的意识。调查数据显示,师范生党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广而不精。虽然超过六成受访者的涉及面较广,但是仅有25.05%对其中某一项或几项内容有学习或实践方面的深层次探索。可以看出,知行不足与情感强烈之间的矛盾比较明显,说明当前师范生党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缘于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塑造,缺乏知识厚度和理性认知的支撑,容易造成重而无基而动摇价值观体系。

(二)基层党组织对师范生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足够重视

当前,师范生党员教育由校党委负责宏观指导与监督,院(系)党总支负责管理和实施,缺少统一的规划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院(系)党总支往往只能利用单薄的师资力量进行培训,使得师范生党员教育时常转变成时事政治辅导。调查发现,党课是师范生党员教育的最主要渠道。但是,教学安排主要以党的理论知识、时事政治、形势政策为授课方向,较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就理论讲理论,就党史讲党史,党课趣味性不高,吸引力不足,且很少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内容辅助讲解,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此外,教育考核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没有考虑到师范生的特殊性,无法形成有效的外力驱动。

(三)师范生党员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基本满意,普遍期待从多方面进行完善

对于家庭和社会层面,超过六成的受访师范生党员认为:应多以“家”为基本单位,组织开展社区以上的区域性文化活动。同时,希望通过国家颁布政策、增强学校师资力量、优化教育环境、运用现代传媒手段等措施,强化文化课程教育,持续文化内容创新,不断扩大文化影响。此外,应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系统性了解,倡导中西文化的理性比较,正确看待文化差异。

四、增强师范生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教育路径

(一)树立“立体化”教育理念,构建师范生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培养模式

1.整合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有利因素,有机结合日常熏陶和教育培训,建立以学校主导、家庭辅助、社会参与、多向反馈的教育机制。2.搭建“总支书记-支部书记-党课教师-辅导员-联系人”多员协同教育模式,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养提升、学习生活指导为一体,形成多元优势互补,联合助推师范生党员成长与发展。3.创设具有师范文化特征的校园环境,强化现实与虚拟环境协调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广泛融入环境创设中,发挥环境育人的隐性力量,陶冶师范生党员的情操。

(二)打造优质的党员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教育培训质量

1.党组织要改进师范生党员教育教师的选拔办法,把具有一定程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水平作为选聘指标,把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合理分析和科学解读作为课堂要求,把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员教育研究作为素质标准。选聘部分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合理配置专兼职、老中青教师比例,保障师范生党员常态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实践的指导力量。2.党员教育教师要加强自身文化素养,自觉学习积累,定期培训研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化到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中,自然地表现出文化传播者的良好素养,以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思想素质为师范生党员做好示范。

(三)加强教育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1.组织专职党务管理干部和党课教师立足于时代和国情,结合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有明确指导思想、规范管理办法的师范生党员课程资源库,改变培训课程零散化、无体系的困境。2.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时事政治和形势政策,又要关注理想信念和文化通识教育,合理安排不同模块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类课程相互融合。3.在文化通识教育课程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占比,引入不同领域的知识保证学习“宽度”,依托分级分阶必修方式保证学习“长度”,采用由面聚点逐步精细的思路保证学习“深度”。

(四)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创新师范生党员教育形式

面对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党员教育方式已表现出单向化的缺陷,亟待突破与创新。1.引导师范生党员强化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拓展具有现代意义的学习内容,开发特点鲜明的文创作品,以和风化雨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2.广泛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移动学习平台,通过学习强国APP、微信小程序、党员e 家、校园社区APP等新途径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开展在线研讨与测验,即时跟踪学习状况。利用智能机器人自动应答功能,辅助教师人工在线答疑,为党员随时提供在线咨询,保证学习质量的提高。同时,应用大数据和智能分析,记录学习痕迹,汇总统计数据,直观呈现成果,为不断改进教育措施提供参考。3.拓展师范生党员活动阵地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课、党日活动、党员志愿服务等载体,丰富师范生党员政治教育形式,如利用“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2]84-85+172,以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师范生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4.建立师范生党员文化实践基地,组织现场考察、教学与实践[3]1-3,如开展暑期“文化下乡”社会实践,“文化进社区”等活动,让师范生党员走到百姓中,走进乡村里,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基础,增强抵制不良文化和社会思潮影响的自觉性,切实做到“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五)改进师范生党员后续教育考核机制,将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效纳入评价体系

1.在思想政治考核中,充分考虑师范生党员身份的特殊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作为判定指标,定期开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2.采用质性与量化评价相结合,阶段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个人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4]123-127,对师范生党员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进行全方位考评,并形成具有可比性、可定级的考核结果。4.科学运用考核结果,建立合理奖惩制度。奖励表彰考核结果优秀的师范生党员,在评先评优中优先考虑;对考核结果不达标的党员进行持续性强化教育[5]30-31,常态化督促提高,有效增强师范生党员的文化认同感。

结 语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师范生党员应自觉提升党性修养[6]7-8,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师范生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状况,以党组织为教育主体提出了强化措施,但是并未从教育客体的心理角度探讨改进方法,可进一步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师范生中华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