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秘记》字词校释

2020-03-15 08:07杨继光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书证辞书大词典

杨继光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新华秘记》[1]1由清末民国时期著名小说家许指严(名国英,江苏武进人)编撰,书中详记袁世凯窃国称帝时各种轶闻及其私人生活,内容基本真实,大多可与历史事实参证;某些具体情节的描写,虽不能尽据为信史,但却忠实地反映了当时民间对袁世凯的憎恶情绪,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社会舆情。

2007 年中华书局将《新华秘记》收入《近代史料笔记从刊》出版发行,由顾菊英根据1918 年上海清华书局版整理,全文改用简体字。但经笔者仔细研读,发现中华版存在较多文字、词语、标点、词序等方面的讹误,此外该书中还有多个词语未被现有语文辞书收录,导致书中有些内容令人颇为难解或完全误解。

一、文字问题

(一)不一月,而冯、段仰承意旨,勿赞成共和。隆裕即慨举二百六十余年之大宝,公诸民国,拱让袁氏措置。(《小王爵》,第16 页)①

案:“冯”即冯国璋,“段”即段祺瑞,二人此时为袁世凯手下得力干将。二人此时迎合袁世凯推翻清室成立民国的意旨,故“勿赞成共和”与史实不符。“勿”当为“忽”之形讹字,故有下文“公诸民国”云云。

(二)今且此而断送天位,卿等辜负恩德,何以对祖宗于地下?(《小王爵》,第18 页)

案:“今且此”不辞,疑“此”字为误字,或“此”字前有脱文。

(三)(袁乃宽)乃避席进言曰:“某不敏,久蒙总统嘘植,愧未能报答涓埃,今从诸大人先生后,愿贡区区之见。”(《修改新华宫》,第25 页)

案:“嘘植”不辞,为“嘘枯”之误。“嘘枯”一词,典出《后汉书·郑太传》:“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唐李贤注:“枯者嘘之使生,生者吹之使枯。言谈论有所抑扬也。”后因以“嘘枯吹生”形容能说会道,有辩才。亦可以“嘘枯”“嘘枯吹生”比喻拯绝扶危,如宋苏轼《答丁连州启》:“每怜迁客之无归,独振孤风而愈厉,固无心于集苑,而有力于嘘枯。”宋陆游《上史运使启》:“虽多病怀归,徒费嘘枯之力;然至仁逮下,实宽束湿之忧。”上揭《新华秘记》例中正为第二义。植、枯二字形近,又不谙典故和词义,因而致误。

(四)小袁每择其心好留为己有,余则辗转出售,流入东西国人之手居多。(《修改新华宫》,第27 页)

案:此处“心好”不辞,当有误字。细绎文义,“心好”当为“新好”之讹,文中指新华宫中又新又好的宝物。心、新二字音同,整理或排印失察,因而致误。

(五)而姬则以绅故吝,金既去矣,亦遂下复告知,他日有问,然后自陈未晚也。(《国民推戴书》,第42 页)

案:“下复告知”不辞,据上下文语境,显系“不复告知”之讹。下、不二字形近,整理时未细审文义,即易致讹。

(六)众虽用顾失色,然金钱已入彼之掌握,亦无可奈何。(《救国储金》,第45 页)

案:“用顾失色”显然不辞,据上下文义,当为“相顾失色”之误。盖原文用毛笔以行书或行草书写,用、相二字形近,整理稍有疏忽,因而致讹。

(七)姑念汝平日忠勤警敏,又有孺子,暂不宣布汝之罪状,今且禁锢于园后某密室中,令汝思过知悔,然后持赦。若更有他言,或语有漏泄,则不能恕汝矣!(《金匮石室》,第57 页)

案:据文义,此处“持赦”不辞,当作“待赦”或“特赦”。持、待、特三字形极近,整理时稍有疏忽,即易出错。

(八)时凡扶光复一部分功劳之小伟人,亦皆谒袁氏求资助。(《招待伟人》,第72 页)

案:“扶光复一部分功劳”不辞,“扶”当为“持”或“挟”之讹。扶、持、挟三字形义皆近,整理时稍有疏忽,即易出错。

(九)而是时大典筹备处初开,移支款项甚巨,凡出纳之水耗,悉司诸甲子一人,囊中之充物,盖可知矣。(《财神》,第116 页)

案:“充物”不辞,不知所云,细绎文义,当为“充牣”之误。“充牣”一词,义为“丰足”,他例如明宋濂《送钱允一还天台诗序》:“计其士马之精强,城邑之壮丽,府藏之充牣、意盛气得,亦可谓一时之雄。”黄远庸《交通部之政见书及大事记》:“人民众多,地产充牣。”此义施诸《新华秘记》上揭例中,若合符节。物、牣二字形极近,稍有疏忽,即易致误。

(十)甲子遂一跃而与诸司员伍;甲虽仍给事公府,亦不复以寻非仆役视之,有重要事,始行特命召入耳。(《财神》,第117 页)

案:“寻非”一词,义为“找碴;寻衅;寻是生非”。置诸上文,扞格难通。文中甲本为袁世凯舆夫,后父以子贵。据上下文义,“寻非”当为“寻常”之讹。盖原书以行草书写,非、常二字行草字体形近,整理时误认。

(十一)杨氏当筹安势绌,而梁财神等之请愿团渐盛时,心颇怏仄。(《乞丐代表团》,第133 页)

案:“怏仄”不辞,典籍中未见其他用例,实为“悚仄”之误。“悚仄”一词,义为“惶恐不安”。他例如宋范仲淹《与韩魏公书》:“近递中捧教,至荷勤重之旨,不任悚仄。”明张煌言《上行在陈南北机宜疏》:“时臣方收烬于浙,而使臣又停桌于闽,未获具疏陈谢,至今悚仄。”怏、悚二字形极近,又不谙词义,因而致误。

(十二)先农坛忆系今年新正时开放,先时祭器并度置为古物陈列所一,盆缶炉馨之属胪列殆遍。(《囍日纪念》,第140 页)

案:“度置”不辞,细绎文义,当为“庋置”之误。“庋置”一词,义为“收藏;搁置”。他例如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上》:“明旦杀鸡作食,泰谓之为己也。容分半食母,余半庋置,自与泰素飧。”明李东阳《永嘉县学奎光阁记》:“积书数千卷,庋置其中,以资讲诵,博闻见。”黄侃《汉唐玄学论》:“然其中精理名言,纷纭挥霍,未可庋置而不谈也。”度、庋二字形极近,稍有疏忽,即易致误。

二、词语问题

(一)(醇王)以戊戌政变德宗失势事,衔袁次骨,遣责交加。(《瘦马阴谋》,第11 页)

太后亦自认己过,不便显加遣责,然终郁郁不自聊,疾革之日,犹呼某名诟詈云。(《小王爵》,第16 页)

案:据文义,“遣责”一词,义同“谴责”,即“申斥”义。现有大型语文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辞源》皆收“谴责”而未收“遣责”。他例如《太平广记》卷四十一:“至三日矣,冥期迫促,而无计近子,将恐阴符遣责,以稽延获罪,故见形相问耳。”《金史·夹谷清臣列传》:“上遣责清臣,命右丞相襄代之。”《聊斋志异》卷十二:“二隶惊顾,计到郡正值岁除,恐罹于难;迟留恐贻遣责。”

(二)小袁于是攫得美差,任意浮支工银物价。(《修改新华宫》,第26 页)

又修造正阳门楼,皆由小袁一手经理,其浮支更甚于初任总统时代。(《修改新华宫》,第27 页)

案:据文义,“浮支”一词,当义为“费用开支超过合理限度”。现有大型语文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皆未收该词。他例如清何耿绳《为治一得编》:“总之,支发各款不得据领即发。先令该管房查卷送阅,看前任如何支发,照例办理,自不致有冒领浮支之弊 。”清庄纶裔《卢乡公牍》卷二:“所有工料等项,务须核实撙节,不得格外浮支,亦不准偷减草率。”清樊增祥《樊山政书》卷十七:“凡夸诈贪鄙,自命在行,浮支浪费者,一概不用。”

(三)盖袁固判掷巨金以博帝制一日荣赫,故铺张扬厉。(《修改新华宫》,第27 页)

案:据文义,“判掷”一词,义为“随便抛弃;随意花费”,其正体词形应为“拚掷”。该词由本义“随便抛弃;随意花费”又引申为“虚掷;浪费”义。现有大型语文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皆未收该词。历代史籍中用例甚夥。他例如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五:“近见吴下王养初(寿庭)题柳如是小像,《金缕曲》后起云:‘香躯拚掷沧桑后,奈中书、犹萌侈想,彦回多寿。’”民国蔡东藩《民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该乱党)甚至时在汉阳下游一带挖掘盘塘堤,淹灌黄、广等七县,不惜拚掷千百万生命财产,以逞乱谋。”民国天忏生《洪宪宫闱艳史演义》:“吾拚掷四万元於虚牝,清宫牺牲一玉佛。揆诸公理私谊,两方面损失甚均平。”

(四)标题:筹安会里幕。(《筹安会里幕》,第32 页)

张、方案之里幕,纯为袁氏疑黎、制黎之残酷手段。(《武义亲王》,第88 页)

案:据文义,“里幕”一词,义同“内幕”。实则此词与“内幕”一词构词方式相同,两个构词词素一个为相同词素,另一个为意义相同的词素。现有大型语文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皆未收该词。实际上该词与“内幕”一词几乎同时产生,但后来未见其他作家使用,可以说是一个偶发词[2]102。

(五)而更有一端惹起两造之恶感者,则金钱上之供求不能剂平是也。(《国民推戴书》,第41 页)

案:此处“剂平”一词,义为“调和”。现有大型语文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皆未收该词。他例如清汪道鼎《坐花志果》上卷:“献茶索费心非很,天道从来善剂平。”清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第一回:“世人多事兮,分阴分阳。我欲剂平兮,均柔均刚。有阴济阳兮,有柔胜刚。”佚名《易经证释》:“或反以求之,或顺以致之;或移易以迁就之,或裒益以剂平之。皆君子之所尚也。”

(六)律师谓但得五万金,为之布置,则彼警士者将变监视为保护,令主公与令娘可款段出都门矣。(《国民推戴书》,第42 页)

案:“款段”一词,现有语文辞书唯《汉语大词典》收录,释为:(1)马行迟疑貌;(2)借指马[3]1446。而上揭例中则义为“从容自如的样子”,为义项(1)之引申。他例如民国胡思敬《国闻备乘》卷一:“隆裕奉德宗遗诏,命诛世凯,监国与张之洞力解之,迟迟未决。炳麟侦得其情,乃邀田各具一疏参之,而世凯款段出都门矣。”民国李岳瑞《春冰室野乘》卷上:“嗟夫!使华野生于今日,亦不过追随二霖后,款段出都门耳。”民国况周颐《眉庐丛话》:“公等为宰辅受大恩,万一树牙颏,论列是非,朝廷念大体,当不死。轻者罚一岁俸,至款段出都门,极矣。”

(七)(爱妾)哀求袁氏恕罪,不敢移漏前言。(《金匮石室》,第57 页)

案:此处“移漏”一词,义为“泄漏”。现有大型语文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皆未收此义。目前仅发现此一例书证。

(八)家人仆役,皆附和克定,亦敢侮辱克文。克文愈不可堪,乃愤起哗辨,声达他室,为袁氏所闻。(《魏文帝与陈思王》,第68 页)

案:“哗辨”一词,义为“大声声辩”。语文辞书中《汉语大词典》收有此词,仅举一列,出自《聊斋志异》[4]371。当补充书证。他例如清沈起凤《谐铎》卷八:“某哗辨曰:‘渠道得病关索,我道不得拚命三郎耶?’”清觉罗乌尔通阿《居官日省录》卷三:“凡所争之处,及出入路径,一一亲历,毋惮劳琐。尤不许两造随舆哗辨,以淆耳目。”清佚名《名人佚事》:“师出,见子惨死,谓朴园谋杀,朴园哗辨:屋上有洞。然以易位故,疑不能释。”

(九)惟有调虎离山及诱蛇出穴之术,可以施其摧锄之惨剧。(《石家庄惨剧》,第75 页)

案:此处“惨剧”一词,义为“极为惨痛的事情”。语文辞书中《汉语大词典》收有此词[5]718。从语文辞书的收录情况来看,本书证是该词的最早例证之一,对于汉语词汇史研究有较大价值。

(十)予于丙辰旅京,曾屡睹此豸,貌不甚美,才艺亦平平,特语次时露豪爽气耳。(《小凤仙》,第95 页)

案:此处“豸”指代民国初期的传奇妓女小凤仙。而“豸”本无“妓女”义,当为“雉”字之假借。现有语文辞书皆未收录此义。“雉”本指野鸡,而“野鸡”又是妓女的俗称之一,故可以“雉”转指妓女。而豸、雉二字又同音,故文中假借“豸”指妓女。

(十一)乃宽之中饱不资可想矣!(《皇侄》,第97 页)

案:此处“不资”一词,义为“不可计数”。《汉语大词典》收有此义,仅举一例,出自《续资治通鉴》[6]460。可补充书证。他例如明张岱《夜航船》卷七:“驻跸九阅月,费且不资,而民不病。”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二:“又遇狄氏搭上了胡生,终日撺掇他出外取乐,狄氏自与胡生治酒欢会,珍馐备具,日费不资。”《聊斋志异》卷六:“先是,媪北徙,赵以负贩从之。货重难迁者,悉以贱售。途中脚直供亿,烦费不资,因大亏损。”

(十二)及呈要公毕,乃命不同叩见,且令呼为族祖。(《皇侄》,第97 页)

案:“要公”一词,义为“紧要的公事”。《汉语大词典》收有此词,而无书证。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亦仅举一编者自造书证。当补充可靠书证。他例如清苏同《无耻奴》第二十回:“禀明了抚台,说这太湖水师支应所一差,并无繁剧要公,未便虚縻饷项,应请宪台察核。”清惜花楼主《皇清秘史》第二十四回:“诸位哥哥快回去,大人因有要公进京,传谕下来,立刻收拾行李,今夜九时,便要动身。”清佚名《林公案》第二回:“今日实有要公,必须面见,还望再去通报。”

(十三)不同之意,谓即可乘间肆其暗杀之酷剧也。(《皇侄》,第97 页)

案:“酷剧”一词,义为“极端残酷”。《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白维国编)皆未收该词。他例如西晋竺法护译《佛说胞胎经》:“因是之故,遭其苦患,酷剧难称。”南朝梁诸大法师集撰《慈悲道场忏法》卷十:“常知三途可畏生死酷剧苦报之处。”

(十四)盖有头等会计员沈某者,梁氏第三妾之胞兄也,闻其幼时为成衣,举止语气极粗鄙。(《财神》,第117 页)

案:此处“成衣”一词,义为“裁制衣服的工人”。《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7]209(白维国编)皆收录该词,且皆仅举一条书证。可补充书证。他例如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七:“慈溪县成衣王某者,妻为狐夺,王患之,羽士理醮无所应。”清春越溪外史《争春园》第二十回:“日期急速,早些买来,还要叫成衣来做。”清佚名《魏阉全传》第十三回:“进忠随即取了银子,到绒铺里拣了匹上好牯绒,讲定三钱一尺,叫成衣算了,要二丈二尺。”

(十五)甲子因是又获增加薪给,且府中所有采办事宜,悉以属之,所获回佣,数已不鲜。(《财神》,第118 页)

案:此处“回佣”一词,义为“回扣”。语文辞书中唯《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且仅举一条书证,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补充书证。他例如清吴趼人《近世社会龌龊史》第十六回:“采办军装是一个著名的好差使,他们不知要分到多少回佣?”民国朱瘦菊《歇浦潮》第四十六回:“不过你的差使,我已许你为一等稽查员,每月薪俸五十两银子。但这是报销的数目,财政处还须折扣,我这里也有应得的回佣,故须打个七折,实银三十五两。”民国叶圣陶《倪焕之》:“还想出种种奖励的办法,其实是变相的回佣。而教师们也乐得经理他们的商品。”

(十六)(甲子)不二年,已积有数十万金……而其年龄,则仅花信风数也,且尚未娶。(《财神》,第118 页)

案:“花信风数”一词,代指数字二十四。《汉语大词典》收录“花信风”,释为:“应花期而吹来的风。历来相传花信风共有二十四番。”[8]293因花信风共有二十四番,故“花信风数”可代指数字二十四。现有语文辞书皆失收“花信风数”。

(十七)一二自谓红倌,与政界诸人有关联者,妄挟封典希望,遂纠合同志,上书劝进。(《女子请愿团》,第122 页)

案:“红倌”一词,义为“当红的妓女”。《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皆未收录该词,而收有“倌人”一词,释为“旧时吴语地区对妓女的称呼”。“红倌”显然是“倌人”中走红的那部分。此义使用更多的称呼是“红倌人”,例如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四十七回:“劳航芥未到上海,就听见有人讲起,上海有些红倌人,很愿意同洋装朋友来往。”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六十回:“耐覅看轻仔俚,起先也是红倌人。”清苏同《无耻奴》第十二回:“还有一班有名气的红倌人,专姘戏子,姘着了一个戏子,还得意扬扬的告诉别人。”

(十八)闻袁氏得书后,顾谓十三太保等曰:“彼等竟亦来劝进,第对付一节,颇费踌躇。登极后宜若何予以相当之酬报?倘设置之度外,则同为国民,胡为令彼等独抱向隅耶?”(《女子请愿团》,第122 页)

案:“倘设”一词,义为“倘若;假设;假如”,为同义复词。《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皆未收录该词。他例如明杨尔增《两晋秘史》第二三二回:“叔父出征远劳,今得此疾困重,倘设不周,使孤倚托何人?”民国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倘设尚有余党,这些话岂是随便说的?”

(十九)正相聚谋善后之策,门者持柬入白,谓使者色立候复音。(《国民代表活剧》,第129 页)

案:此处“复音”一词,义为“回音;回复;回信”。《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皆未收录该义。他例如清曾国藩《曾国藩文集》:“外江西抚藩粮道信三件,次青信一件,即日专丁驰送。前杨、李、彭公信尚无复音,何也?”清张之洞《张文襄公选集》:“十九日有电旨,令许使景澄与俄外部商,仍联俄、法、德三国公同保护台湾;尚无复音。”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六回:“转瞬旬余,士诚并无复音。”又可作动词,义为“回复;答复”。例如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当时见他亲家有此一番举动,便拦住他亲家,叫他不要动手,三日之后复音。”蔡东潘《清史演义》第五十一回:“琦善却一些儿不防,一些儿不备,只叫鲍鹏催促义律复音。”

(二十)而伟人中复有英雌数人,恃其为老同盟会之资格,苟无以慰藉之,一时亦不能安帖。(《女伟人》,第145 页)

顾此等英雌往往无真正高尚之思想,则借此头衔招摇炫耀。(《女伟人》,第145 页)

而京中报界,又以郭同一大好男儿,何竟屈于英雌一击之下,深致揶揄。(《女伟人》,第148 页)

惟蒋三小姐者,年轻貌美,且绝不类遽行凶殴之英雌。(《女伟人》,第149 页)

案:“英雌”一词,义为“女英雄;具有英雄品质的女性”,当是仿照“英雄”而造的词。《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皆未收录该词。他例如明施耐庵《水浒古本》第四十六回:“常听梁山泊有个一丈青,今日看来,果然英雌!”民国钟毓龙《上古秘史》第三回:“她(女娲)的本领又极大,一日之中可以有七十种变化,要变一种甚么就是甚么,真可说是我们中国千古第一个英雌了。”民国蔡东藩《两晋演义》第二十九回:“胡女反朗声道:‘死且不怕,怕甚么陛下?’倒是一个英雌。”民国不肖生《留东外史》:“到底胡女士是个英雌,有些胆量,不慌不忙的笑了声道:‘你想吓我么?莫说在清天白日之中,便是黑夜里没人的所在,我也不会怎样。’”

三、脱文

次日,杏城即携晳子入见。袁问外人持此论者乎?晳子以古德诺对。(《筹安会里幕》,第32 页)

案:据文法,“外人”后当脱一“谁”或“孰”字。

四、标点问题

梁氏尤赏之,尝戏语曰:“人既奉以小财神之号,则自当令彼绍我箕裘,庶几可得史家两字之赞曰‘象贤’,云云也。”(《财神》,第118 页)

案:标点有误。“象贤”二字后的逗号当改为右半边的单引号。

结 语

在多年的古籍校勘整理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古籍校勘整理工作是一项费时费力而极易出错的学术劳动,要想尽可能地做到少犯乃至不犯错,除了校勘整理所选用的古籍底本必须尽量为善本之外,校勘整理者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素养也非常关键。我们认为:校勘整理古籍的学者,除了必须精通所校勘整理的古籍内容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之内的知识,古代汉语方面的知识绝对不可或缺。因为古籍首先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书面文献,必须运用到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不够精通古代汉语的上述知识,校勘整理古籍极易出错。如本文所指出的很多问题都跟不明字形、字义、词义等有关。当然,在上述基础上,熟谙古代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天文历法、典故俗语,对于古籍校勘整理工作更是如虎添翼。

注 释:

①括号中的标题为例句在《新华秘记》中的所属篇目;数字表示句子在中华书局2007 年版《新华秘记》中的页码;下同。

猜你喜欢
书证辞书大词典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
我国民事诉讼书证内涵的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