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2020-03-15 14:34
观察与思考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人类

武 小 平 陈 永 霖

提 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价值、核心价值和导向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创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天人合一”思想,彰显了天下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创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思想,蕴含予和取的辩证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创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以人为本”思想,体现了鲜明的主体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创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讲信修睦”思想,体现互利共赢、包容普惠的理念。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在于,它主张平等公正地对待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开辟了文化共生共存之路;它秉持包容开放、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打破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隔膜,开辟了文化对话交流之路;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强调文明间的互鉴互进,开辟了文化包容开放之路。

人类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回望最近100多年的世界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也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与发展。从劫难中走来的我们,更加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各国均面临着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挑战,加之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使世界充满不确定因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解决今天和未来全球问题的一把钥匙,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淬炼而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内涵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首次在国际舞台上明确表述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①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53-254页。。“和平与发展”表达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和存在的基本价值,“公平与正义”蕴含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的核心价值,“民主与自由”反映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走向的导向价值。②曾荻、郭开强:《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2006年发布的《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报告认为:“即使在纷繁复杂的文化多样性之中,也有统一性存在。”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张玉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期。这种统一性不是西方一味强调的普世价值,而是基于世界各国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人类共同价值。这个人类共同价值是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逐步形成的对某些基本价值的共识。④陈先达:《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所以在文明多样性中蕴含着统一性和共同价值。

(一)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就必须把握和顺应这个大趋势。习近平主席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呼声。”⑥习近平:《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2017年9月3日 。和平与发展是天生的搭档,没有和平,无从谈发展,没有发展,也不会有持久和平。

和平关乎人类生存,但犹如空气阳光,受益不察,失之难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设的“五个世界”总目标,第一个就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都是世界和平的爱好者、追求者、建设者和维护者。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到“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两大主题论”“和谐世界”等思想和主张,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底色就是和平。这些思想和主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作出了中国贡献。与中国人民一样,持久和平自古以来也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世界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和期盼。但和平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价值追求,除了“铸剑为犁、永不再战”以外,也要摒弃偏见与歧视、呼唤公平与正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实现“积极和平”,这样才能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⑦王公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7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基本条件,为人类文明社会有序发展营造和平环境。

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但核心是发展问题。发展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价值追求,不仅仅是指通过国际合作,让世界各国经济有发展,民生有改善,而是要努力实现更加协调、更加公平、更加包容和更可持续的发展。更加协调的发展意味着除了经济发展以外,还越来越多地涉及生态、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更加公平的发展意味着“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逐渐缩小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尽力弥合发展不平衡,要特别保障发展中国家要求发展的权利。更加包容的发展意味着尊重各国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用对话取代冲突,用交流取代排斥,用合作取代竞争。更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要着眼于永续发展,面向未来,形成合力,分担责任。另外,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的发展,在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公平与正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

公平与正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如果没有公平与正义,就不可能有持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世界经济的主体是在资本逻辑支配下发展的,资本逻辑所注重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公平正义。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种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似乎已成为西方世界公认的通则。但是,这种以资本为主导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不仅难以持续,也有违公平正义”①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55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正确义利观,主张义利相兼,强调国家不分强弱、大小、贫富,一律平等相待,反对以强凌弱,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坚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只有公平与正义的价值引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成功构建、永续存在。

公平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价值追求,体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体,都强调“众生平等”,公正而不偏袒,“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②[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点校:《管子·形势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96页。在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中,国家不分强弱,民族不分大小,历史不分长短,文化不分优劣,其主体地位和逻辑起点都是平等的。习近平主席阐明了公平的思想精髓,“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并从主权平等、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包容互鉴等角度阐述了公平的意义和实践的要求。③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30-133页。

正义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要不偏不倚、“执中致和”,注重道义而非私利。正义观念源于平等观,形成于私有财产出现后的社会。“正义”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荀子》:“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④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儒效》,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07页。罗尔斯认为,“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和基础,都要平等的分配”⑤[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刚、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不管“正义”如何定义,总是在探究资源应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正的分配。习近平主席一直倡导坚持正确义利观,强调在国际合作中“注重利,更要注重义”⑥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新华网,2014年7月4日。,并妥善处理两者关系,做到“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共赢”。正确义利观已成为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

中国外交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在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还远没有实现。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强盗逻辑、企图垄断国际事务的强权政治等不公平、不正义的思维和行径依然严重存在。针对这些现象,习近平主席“对症下药”,开出了“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①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33-134、133-134页。的良方,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捍卫人类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世界共同发展繁荣。

(三)民主与自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导向价值

民主与自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导向性价值,是世界政治秩序健康有序发展的本质性需求。

民主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尚书》记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才是邦国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首要。《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西方文明的角度来看,民主被普遍认为是专指一种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而我们党认为,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就国际关系而言,民主就是各国的事情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由各国合作应对。世界上所有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角度看,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是“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必须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②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33-134、133-134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这是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国际关系层面民主原则的最高体现。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政治民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有效模式,只有充分代表民众意愿,努力维护人民利益,才能赢得人民认同。在国际关系处理过程中,只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才能实现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当今世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最大障碍就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但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霸权行为也注定不会成功,要摒弃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协商这一民主的重要形式,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

自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导向性价值。西方文明强调不受约束的自由和个人的绝对自由,这为西方世界毫无节制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和“人权高于主权”提供了理论基础。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价值追求的自由,是整体的、全天下的自由。它始终坚持并包容各国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尊重世界各国文明的多样性。但是,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国家相互尊重和共同遵守国际公认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的,是“有条件的自由”③王公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1页。。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强调各国要尊重彼此的发展选择,包容各自的文明差异,但这些目标远未达成。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因解放而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有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定的历史阶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共生、合作博弈的历史时代,在人类共同价值的指引下,对人类命运的总体把握,对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发展阶段性目标的设定,它虽然不能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讲的“自由人联合体”,但这是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与人类社会发展最高意义上的“自由人联合体”不但不矛盾而是继起的关系。

当然,承认“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把人类始终追求的共同价值注入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之中,并不意味着否定各民族自身的独特价值。反而,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彼此的特殊价值基础之上,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也是由上述的人类统一性价值和各民族的独特性价值共同融汇引领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①《积极有为,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解读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0月14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利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系列重要论述,点明了两者之间的高度契合。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了天下情怀

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可知中华文明与它的天下观和天下情怀具有的生命力和先进性”②闫立金等:《人文海洋》,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年版,第96页。。“天下一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的宝贵遗产,语出《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也”。圣人通过通晓天下之人情义利患,然后能使天下和合共为一家。中华天下观,集中反映在古代圣贤的“天下一家”概念,是古人在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认知范围内,对不同地域、部落、氏族如何和睦相处、凝心聚力的深邃思考。“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经典命题。“究天人之际”探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不仅是历史学家也是哲学家思考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对“天人合一”思想各有其精辟论断。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凸显人的主动性,道家则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传承“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且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国与国关系时也要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以及经济、政治、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一家”“天人合一”等智慧,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宝贵的思想价值资源。一方面,“天下一家”思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可以催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化育;另一方面,“天下一家”思想可以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凝聚力,助力其发挥引领统率作用,为增强人类认同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生态智慧价值资源。③邵龙宝:《儒学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资源价值》,《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天下为公’政治观和‘和而不同’社会观等思想精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里面的文化基因。”①冯莉:《全球治理视阈下的资本与资本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18页。

在“天下一家”的范畴之下,人们根据血缘关系,形成了家族认同,同时也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他意识。在中央集权制下的中国,家族垄断国家权力,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更加强化了家族的排他性。“天下一家”思想主要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和多民族政权的一种政治理念,具有局限性,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大大超越了“家天下”的范畴,将其扩展到了全世界范围,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基础上,超越了家庭、阶级和民族,尊重全人类和各民族国家的差异性,求同存异,共同解决大家所面临的问题,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另外,“天人合一”思想,最初只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其扩展成了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涉及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和谐融通。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发扬和超越,包含着中国古老哲学思想和政治智慧的“天下一家”“天人合一”思想创造性转化,天下情怀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理论特征。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予和取的辩证统一

中华传统文化仁爱厚德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和文化积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方向,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和理性光辉”②朱新荣:《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把握的三大辩证关系》,《毛泽东思想研究》,2019年第5期。。人类社会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进步,其中有一对很重要的辩证关系就是给予和索取的辩证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互利共赢的思想,其实互利共赢的关系就是给予和索取的辩证统一关系。互利共赢是建立在给予和索取平衡的基础之上,一味地给予或索取都不能实现长久的互利共赢。一味地给予会造成被给予方的惰性和依赖性,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双方的发展;而一味地索取,实际上就是极端利己主义,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则严重损害对方的利益。

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利己主义形成了完整的学说。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崛起,为了对抗旧的封建主贵族的思想禁锢,将利己主义作为思想武器,进而发展成该阶级的道德原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利己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从本质上讲,它存在着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根本对立,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解决的矛盾。然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蕴含的予和取辩证关系清楚地表明了当今世界国际交往的准则。尽管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考虑自身利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放眼全球,着眼于人类整体,而不局限于个别党派、民族或国家的兴衰成败,消解并且超越了封建制度下儒家仁爱思想的等级差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世界人民共同的利益出发,用东方智慧和价值观念,消解国际间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分歧和冲突,有效回应了国际关系中的现实问题。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个人利益、民族利益以及各国利益统一于一个整体,辩证地看待取和予的关系,在肯定国家对利益追求的道德合理性的同时,从长远发展角度倡导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格局,以实现全球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价值旨归,创新和升华了中华传统价值理念。

无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义以为上、义利相兼的正确义利观”,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找到了予和取间的平衡关系。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中就体现了予和取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兼济天下”中谋求各方的互利共赢。例如,“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从理念到落实,中国都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这种为促进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不仅仅惠及沿线国家,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也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活的实践案例,也是予和取辩证统一的鲜活实例。只有国际社会中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坚持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的交往,在奉献中赢得尊重,就一定可以营造出更好和谐发展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各方共同进步。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鲜明的主体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它突出强调了人民的主体作用。面对全球化浪潮,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49页。,我们要把地球上的每一个公民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来看,这样有助于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看清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起为解决和处理重大传染病、气候变化、战争、饥饿、社会公平等世界难题达成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作出应有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关注的是皇权治下的黎民百姓,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怀着对世界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以整个人类为关注视域,谋求人类当下的幸福存在和人类社会文明的未来走向,它超越了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展现的是人类情怀和担当精神”②刘京菊:《负起青春责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光明日报》2019年12月31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尊重人的利益需求,尊重人的物质欲望,倡导“仁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体现的鲜明的人民主体性,以保障人类生存、发展为前提,通过调动世界各民族和地区人民的自主创造性,让全世界的各个阶层都承载时代使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增进世界人民福祉的发展新理念,已然成为解决人民主体性困境的基本路径。”③郎慧慧、继龙:《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蕴及路径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是不容置疑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霸权思维、强权思维、冷战思维、单边思维和逆全球化思维,为人类塑造了新的理念和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下大同”“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超越了党派、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国家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凝聚了人类的共同利益、价值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天下大同”“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关怀中国人民的利益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到建立在关切亚洲人民利益基础上的“亚洲命运共同体”,最终构建起惠及全球人民利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每一个阶段都是对“以人为本”理念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今天秉持文化自信的我们,懂得“兼济天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要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意识自觉,思考社会问题,体察民生冷暖,关注重大传染病、气候变化、生态平衡等问题。当代国人既要有修身齐家的责任,也要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将个人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前途、人类命运,将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乃至世界愿景相统一,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同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互利共赢、包容普惠的理念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融合了中原农耕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和沿海渔猎民族等各个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中华文化讲究与邻为善、睦邻友好、和平共处,这是中华文明传统中协和万邦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和处事原则,推动形成世界文明相互融合的格局,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协和万邦、讲信修睦,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不提倡使用武力,不恃强凌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这种理念创新发展为国家之间建立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即通过自身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升来实现和维护世界和平,为谋求世界持久和平幸福贡献中国智慧。

经济层面,在全球化时代各国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间的分工协作也成了必然。以往的全球发展和治理大都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发展中国家基本没有制度性话语权,要么被排除在外,要么被迫接受。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相应的国家利益也常常被国际社会剥削或忽略,没有保障。制度层面,当今国际社会各种思想观念、政治道路等千差万别,西方所输出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并未能使不发达国家的人民富起来、强起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强调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等思想,让每个国家和人民都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同的差别得以共存,促进人类文明多样化的同时,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一种互利共赢、包容普惠的思想理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和万邦、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等思想滋养下,形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互利共赢、包容普惠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互利性。互利性就是强调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中国在历代的政治文明实践中形成了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政治伦理。“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页。,治理国家不应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应该以仁义为着眼点,兼顾利益,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不牺牲他国利益,以期达到共赢、多赢的目的。例如,我国一贯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把中国发展同助力非洲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欢迎非洲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非洲致力于联合自强和发展振兴,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更好造福中国和非洲人民,进而推进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我国对非政策取得丰硕成果,并逐步落到实处。尤其是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规划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对非合作的全方位蓝图,对中非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包容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鼓励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将世界各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世界各国和每个公民都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分子,以期达到包容普惠的目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努力平衡各方利益,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他国利益,为世界人民谋大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讲信修睦思想的传承和现代诠释,也符合世界各国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的期待。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处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之中,各国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面向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同国际社会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注重吸纳西方文明的有益成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同时又因为兼顾不同文化价值观念而具有世界特征,为构建包容性新型世界文化秩序注入新的时代活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平等对话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意义。

(一)开辟了文化共生共存之路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人士认为只有他们的民族和文化才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先进的,他们带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优越感”。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看不起波斯和东方民族;现代的张伯伦相信英国民主制度的优点,宣扬种族优越论;哲学家黑格尔也宣扬日耳曼民族优越性,他曾说被世界精神选中的最优秀的民族,就是日耳曼人。西方文化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等实力作为支撑,占据着国际文化的主导权。美国学者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他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已经成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近年来,西方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又甚嚣尘上。事实上,世界上没有普遍适用于一切的、永恒的价值。任何价值观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西方宣扬的这种所谓的“普世价值”,其实质是文化霸权或文化强权的另一种表达。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平等的,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都不同程度地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都值得我们去尊重,都需要平等相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摒弃“文明优劣论”,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平等公正地对待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推动各国文明共生共存,共同发展。①种海峰、施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意蕴》,《长白学刊》,2019年第3期。

(二)开辟了文化对话交流之路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不同文明。“物之不齐,物之情也。”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44页。中国先贤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万物千差万别、各有特点的道理,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其他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在各个历史阶段创造的文明成果,都是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存在着一定的文化隔阂。造成此种结果的缘故不是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而是缺乏交流、交往和沟通,难以走出封闭狭隘的文化圈层。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如果不同文化体长期自我封闭,不同文化之间就会产生交流鸿沟,也难以保持自身发展活力,最终会丧失其自我更新的创造力。文化对话和交流是打破文化隔阂最好的途径和手段,只有对话才能相近相通、只有交流才能相得益彰。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各个国家民族放下偏见成见,秉持包容开放、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打破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隔膜,推动各国文化融合发展。正是因为各国不同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才共同谱写了人类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华章。

(三)开辟了文化包容开放之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中华文化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文化,在形成自己的主体根基时,就汲取了其他文化有益的部分来发展自己。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而悠长,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到佛教的传入,从盛行于长安的胡乐胡舞到元代的改治新历,从郑和下西洋与各国友好往来到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外来文化的传入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到了近现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并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最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历史性任务,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世界里,不同文化之间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开辟了文化的包容开放的广阔天地,让人类文明共同发展,更加丰富多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致力于促进文化共荣,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转换思维方式,跨越文化隔阂,消除因文化误解、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和阻力,增进各方相互理解,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强调文明要互鉴互进,通过文明交流增进共识,开辟多样文化对话、交流、融合的新路,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这反映了中华文化追求和平、和谐,建设大同世界的理想,也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交往的诉求。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人类第一杀手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