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晓 位登玲 夏宁
摘 要:一直以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往往以纺织业、轻工业产业为主,然而在实际就职中,存在部分学生就业方向与专业不符,也有部分学生未能及时调整心态,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导致上岗后遇见诸多挑战。对此,本文基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需求,探讨馆校合作项目对接式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特色、培养模式与就业发展需求出发,探索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途径,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需求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馆校合作;项目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
满足学生就业发展需求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主要教育目标,也是服务地方企业经济的重要举措。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中,超过50%的本土学生会以服务地产产业为主要就业意向,然而在实际就业岗位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会遇见“工作难”的挑战,对此,学校应当积极开展项目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全面建设地方特色经济所需的专业岗位。
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馆校合作项目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馆校合作”是指校外社会机构与本校达成合作意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强化学生“社会-学校”关系为原则,为学生开展实地学习提供场地。就目前而言,我国十分重视馆与校之间的合作关系,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多种见解,其中,项目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被视为实现馆校合作的有效途径。项目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在注重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让有限的课程设置成为激发学生探究的直接动力,教师借助项目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连接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载体,实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项目的无缝对接,保障学生在馆校合作中的学习质量。
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馆校合作项目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馆校合作有限
在当前馆校合作教学模式中,馆校合作有限限制了学生专业素养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在地方企业中,企业岗位有限,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人数过多,存在多人一岗位的现象,而企业岗位的限制使得当前馆校合作始终无法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只能适度地在个别学校进行推行。
(二)学校师资不足
就目前而言,存在部分教师对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了解不深,其课堂教学多以理论知识为主,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材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没有很好地参考当地企业发展现状与近年以来企业岗位需求,导致学生难以从课堂平稳过度到岗位。
(三)企业质量不齐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多集中于纺织业或服装企业,就业发展途径平滑,但可选择性较小,然而从本地企业经营情况来看,存在企业质量参差不齐,因而学校在选择馆校合作对象时考虑内容较多,从而进一步限制了馆校合作的落实[1]。
三、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馆校合作项目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实现路径
(一)深入落实馆校合作,实行学生按天上岗
为了更好地落实馆校合作,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将企业岗位要求与学校教育内容相切合,学校可以选择优质服装企业,在岗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参观企业工作环境,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身实行按天、按小时等多人上岗途径,最大化利用企业岗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经验,改变过去馆校合作不够深入的困境,整合企业与学校教学各自的优势,从而为学生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2]。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专业教师多是以教材为基础,规划设计教学活动,而学生往往也会以教师教学内容为依据开展学习活动,对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贯彻项目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学生对馆校合作活动计划的参与,实现课堂与岗位的深度结合[3]。
(三)重点考察企业质量,重视学生发展需求
学校在馆校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必须重点考虑到企业的经营性质与岗位环境,结合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发展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优质的学习工作环境。除此之外,考虑到本土企业的质量,学校还可以积极与外地企业达成合作,实行多点企业重点培养的发展策略,以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帮助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企业,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岗位工作要求,学校应该促使专业课程与地方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借助馆校合作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的过度。
参考文献:
[1]陆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馆校合作项目对接式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03):275-279.
[2]倪进方,刘剑清,周洪梅,黄金金,蔡珍珍.高职服装专业产教跨界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为例[J].纺织报告,2020,39(06):38-43.
[3]郭云瑶. 基于“工作室”的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市G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9.
[4]许江. 产品设计专业“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D].江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