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杨凝式书法是唐宋诸家书法艺术联系的重要艺术枢纽,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杨凝式《韭花帖》、卢鸿草堂十二墓志碑碑图跋两个书法经典作为范本对王羲之、颜真卿的艺术继承,以及对宋初诸多书家和乃至后世的艺术影响和文化传承。
关键词:杨凝式;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提拔
《韭花帖》对王羲之的继承
《韭花帖》创作源于杨凝式饥饿食用后的美味韭花,心中舒适而顺势地写出了这本书。全篇加落款共65字,字珠玑,可以说是《兰亭序》最得神髓的作品。通篇自然而淡,全文都是大王楷体的结构,全文多处与王羲之作品中结字相谋而合,有不谋而合之例。如"兴""当"报"之"简称为为为弥补那段空白"等,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兴"一词,上半部分、左松右紧,最后一竖稍向里收,杨凝式似乎也意识到这些,所以他用"兴"来写起笔,很重要的是用来弥补这段空白。《韭花帖》中的横画,明显地出现了承接一笔的小点,但我们认为杨凝式的"兴"字所需要承接体势不明显,但杨凝式却受王羲之影响,从两个字的比较来看,杨凝式笔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王羲之魏晋的古风的。"当"字与《兰亭序》中的"尝"字都是上面写得很重,下面写得很紧,整个字的行轴线右移时。"报"字与王羲之孔侍帖中的"报"都是经典的左高右低王氏错位,不仅是"报"和">字都是左高右低的错位。从整个作品来看,杨凝式打破唐代"法律"的约束,直追魏晋古风,但从单词上看,《韭花帖》仍然遵循唐法。乍"简""秋""乃"其它字仍具有唐代楷书的特点。杨凝式笔法精良,功力强大,结构、画法和字形都受到欧阳询的深刻影响。中宫将布白与他布白的处理非常协调,营造出的氛围很舒朗,通透,大气。同样的"始"字,在《九成宫》中,"女性"字的一横,左下方向右上方向,与《韭花帖》中的"开始"字,无论是笔画的提笔、收笔,还是布局关系,都非常相似,尤其是部首的表现更甚。欧阳问"乃"中间有足够的空间,一撇也直接勾出来,为了和右边笔画形成清晰的对比,为了显示右边笔画。杨凝式的"乃"一词,在这两方面很像,只有《韭花帖》的偏行书,所以右笔写得比左边的书写更流畅。杨凝法取欧阳问,确有合理根据。两人画的作品中,"初"十二字的点均点线位于上空角度偏右,刀刃力度整体较下,均点点趋向左右拓展,撇比比较直,杨凝式以这些点的笔画特征为创作基础,扩大了这些笔画特征,对比也更加鲜明。"之"四个字,前三笔紧紧收在一处,笔笔紧凑,>画很舒展,与前中后三笔结合形成明显的字体空间结构对比。只是颜真卿对于文字的结构一致性更加十分注重,有一种装饰感,而杨凝式则更多地追求是一种自由、随意,表达表现出率真般的性情"杨凝式书直承颜真卿,变开阔达为风神潇洒,"[1]杨凝式非常重视唐法,可从他手中继承颜真卿和欧阳询。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对颜真卿的继承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是后汉天福于丁未七月写的。是杨凝式的题跋,在《卢鸿草堂》后面。此时杨凝式已进入古老的年代,而这幅书也和杨凝式年代一样,给人苍劲、挺拔的辣味。这本书共八行,七十七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书林藻鉴》载苏赞杨书言至五代,诸法死矣,唯杨少师、笔法精练。《卢鸿草堂十志圖跋》一方面有颜平原《祭侄文稿》恢弘壮丽之气,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破方为圆,削繁为简"和字的大小随意变化。在章法安排方面,《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和《祭侄文稿》均采用了行距比字距大的布置。取势上,《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还具有颜鲁公书法彰显的唐诗气韵,不修边幅。这表明杨凝式取法颜书的纯熟性。颜书再次在杨凝式的笔下出现,但已经纯为杨凝式书法本身的一种特质。另外,从一些词的结构形状上也可以看到杨凝式的颜色。如第六行"大、夫"二字,杨凝式写字时速度较慢,对于整行和下字来说,写的是一种类楷书节奏的造型。因此杨凝式将这种行草书融入了楷书规矩的写法,为此作作带来疾中见缓笔法的多样性。而杨凝式的学颜,并没有被完全接受。如首行的"览、书"、"二行及第三行的"卢"、"鸿"、第四行的的"制"、五行的"嵩、征"和第六行的"言论议论"等字,在笔法和结构上都有较大的不同之处,与鲁公的《祭侄文稿》相比。《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的使用在"破方为圆,削繁为简"方面比较突出。在笔画破方为圆的特殊情况下,此帖可以转换出的笔画较多。这一方面可以加快了他的书写,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的书法创作意境变得浑圆温润,与《卢鸿草堂十志图》所主要表现的闲雅安逸隐士生活气息相映和融合,传达了与现代画家一样隐逸欢乐的生活心境。如在这篇散文题跋中,出现了"鸿、高、嵩"几个异体词,都说明是用圆润的反转笔的书写方法对其进行字体处理,这与《祭侄文稿》题跋中的某些异体字在书写笔法和字体结构上都颇有相似之处。这里之前影响深远的华山大王和门内宗师的笔法已经逐渐消失,可知杨凝式子在取法之前并没有所谓的约束。在用笔削简化繁为简时,因杨凝式题跋中所使用的粗重笔墨就就像是一个秃头一样,所以只能书写较粗重的使用笔墨,这就必然地也造成了凝式通篇题跋书墨的繁杂不齐。而杨凝式则显然是拙中不能见巧,掺杂着一些生花细笔。这样的粗中间粗,既不使人的布局显得乱糟糟,又不使人显得单薄而浑然无骨。杨凝式的这篇题跋,在结构上倾向于扁势字多,可能是限制在纸张的宽度上。但是,通过看第一行的"览",第二行的"卢",第四行的"制度"和第五行的"嵩开"等字的结体,就会发现这些字在结字取势上都呈长。而纵向延伸到极致的"制"字,差点使观众以为这两个词是"制"和"衣服的两个词。这种结字的安排不曾出现在魏晋书法中,而杨凝式则开创了表意写法的先河。再看"制"一词,在章法上它处于非常关键的布白地位,基本上处于一篇文章的中段,杨凝式在这一至关重要的地位,以纵势手法将此字拉伸,没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水平,以及跨时空的创新精神,书者都是无法做到的。而且这仅仅是一个简短的题跋,只有八行一句话,但杨凝式的书来,却一丝不苟,新颖独特。在这本书中,还有些比较小的文字,几乎每行都有,整幅题跋由于出现了这些小字,所以整体大小有轻而重的,犹如"珠子小珠落玉盘"叮涓灵透的美丽。这些短颖丽的文字又如飘动音符,左右激宕,为此作添加了活泼快乐的音符美,与《卢鸿十志图》画面抒发情趣相结合。与《韭花帖》相比,《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在感情表达方面的丰富程度要高于《韭花帖》。这一方面,由于书体的不同,行草书必定比行楷书更能表情达意;另一方面,由于杨凝式不受书体局限,《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结字随体变化的表现更为完美,在布局安排方面表现得更加激宕鲜活。
对宋初诸家的影响
北宋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都对杨凝式的书作给予了很大的推崇,他们的书作也正在杨凝式开拓着的道路上进行。近人李瑞清曾经说过,"杨景度是唐入宋一枢纽的"[2]。颜真卿在唐朝书学史上的高调确立了,而杨凝式则主要是由苏、黄标举出的这个"书统",提升到了与颜真卿并列。苏、黄之所以推重杨凝式,很大的原因是杨凝式书法具有"二王逸气"的特点。苏、黄推杨凝式,同时也与杨凝式书法的追求界限有关。杨凝式的作品墨迹以楷书笔札、题跋作品居多。《韭花帖》这本就是其草书简札的典型代表。《宣和书谱》把它的书体定为楷字[3],从帖的主笔法上看是有道理的。同时,它又获得了"五代兰亭"之称,这是因为该帖的闲适潇洒和优雅的身材给观众带来了感动。杨凝式虽然想在笔法、意境中寻找《兰亭序》的遗迹,但其用笔却显然比《兰亭序》深邃,隐没了《兰亭序》中的轻盈美,显得浑成一片,可知它有受颜真卿的沾溉痕迹。但单纯承载传统,不足则成为经典艺术。因此,在对究源探流进行逆向考查之际,也应该关注这一帖子的更高美学相位。这件作品在中国古代书家的审美追求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即追求清莹境界。清莹的美成了一种美的价值,诗人也罢,画家也罢,书家亦罢,都推崇清莹境界,咏写出清莹意境。《韭花帖》反映了作者对空明清净、澄浊高清的书法思想,也包含了著作者非常典型的清洁感、脱俗之美,涤除唐末以来芜鄙气。《韭花帖》的内容就是构成了清莹而简洁的风格。杨凝式带着喜悦和满足,平静落墨,发而成书,初不经意的笔中,恍然出现了带露折花新鲜和真切的光芒。作者在生命危浅,朝不忧夕的年代,却向大家展示生活中极为温情和平的一面。作为楷书,《韭花帖》具有清淡简奥的韵味,已悄然地消解了唐以后楷书尚法的传统。书贵的理想,已是呼之欲出,尚意足音隐然而至。
参考文献:
[1]黄 惇 . 中 国 书 法 史 [M]. 沈 阳 : 辽 宁 美 术 出 版
社 ,2001:15.
[2]台静农:《台静农论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61页。
[3]《宣和书谱》卷19,北京:中華书局,1985年,第440页。
作者简介:曹轶文(1995.10-),男,汉族,贯籍:山东枣庄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书法研究。
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XKT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