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点空白进行“冷处理”

2020-03-15 06:18刘新宇
人物画报 2020年27期
关键词:冷处理老师工作

刘新宇

对于“冷处理”,相信任何一位老师都不会陌生。

冷处理,是一种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艺术。当老师遇到某些棘手的事情时,暂时的“冷却”比急切的“热攻”的效果有时要好得多。

案例:

暑假开学一个月左右,学校每年要举行体育文化节活动。

在学校下达活动通知后,我就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组,每一组指定了一位组长,并安排了任务,其他两组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只要第二组在检查时没有完成,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根本没有做任何工作。

我想找这位组长陶明同学了解情况。下午放学后,陶明带着一脸的不情愿来到我办公室。我开门见山问他:“陶明,我刚刚检查过你们三个组的工作,你们小组的进度比较慢,能告诉老师原因吗?”

于是,陶明开始了连珠炮式的吐槽:组员不配合,组织开会拖拖拉拉,分配的工作要么说不会做,要么说没空做……

我耐心听他说完,渐渐了解了陶明的工作细节,感觉他的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于是,我说:“我了解了你们组的一些基本情况,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过你有没有反思过你作为组长是否哪里需要改进呢?比如,你分配任务时有没有考虑组员的能力和时间问题呢?就说叶诚,他动手能力强,你为什么不把制作道具的任务交给他?陈盈比较细心,查找资料可以安排给她……”没想到,我话还没说完,陶明就赌气说:“老师,你是不是怀疑我的能力?那我就辞职好了!”然后,直接站起来就走。

陶明,学习成绩好,个人能力强,但是不善于和同学相处,组织能力不强,自我意识过强,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鉴于陶明的个性,我决定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我亲自召集陶明小组的学生开会,指定一位负责人,重新分工,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完成时间,负责人每天了解进度情况。在以后的工作进程中,我没有安排陶明任何任务,但要求他全程参加。

在整个过程中,陶明的状态在不断发生变化:漠不关心——关注工作进程——想发表意见但不好意思开口——大方发表自己的建议……

体育文化节结束后,我再找陶明谈话,这次效果比较好,通过反思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表示今后一定改正。

一场艰难的沟通,经过这样的冷处理,最终水到渠成地搞定了。

案例分析:

教师遇到问题找学生谈话,一般是抱着及时解决,宜早不宜迟的态度,仿佛趁热打铁才好成功,但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有些情形需要冷处理,要欲擒故纵,要留一段空白时间,以便学生有一个反思审视、自省自悟的余地。

所谓“冷处理”就是暂时将事情搁置,给学生冷静的时间,将他置于事件以外,让他观察、思考、反思最后主动得出结论。这样,既能让学生内化,达到认识、自悟、忏悔、改过的目的,也能让老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分析研究学生的过错心理,一边抓准事态的症结和选择恰当的处理办法。同时,更能让教师在心理上进行“冷处理”,避免感情冲动和妄下论断。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那些容易冲动、性格比较自我的学生。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火候,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否则将激起更强的逆反心理而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遇到以下几种情况请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1.当事件需要调查,情况尚不明朗,原因还不清楚时。

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只是捕风捉影,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学生进行一番“思想教育”,给他扣上莫须有的帽子,学生必定会从内心感到委屈,进而对教师产生怨恨情绪。等到真相大白,教师再做挽救时,已经不可避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值得为师者引以为戒。

2.当学生心理准备不足时。

对一些性格倔强或理解问题比较偏激的学生,与其谈心往往在“火头”上谈不成。对此不必操之过急,而要采取“冷处理”的方法,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谈。迟一点找他,可以让他先想一想,在他情绪不稳定时,与他谈话效果肯定不好。

3.当学生“屡教屡犯”时。

有些学生多次犯同样的错误,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对老师的批评早已产生戒备、逆反心理。这时,教师再去批评他,除空耗精力外,是不会有什么积极效果的。弄不好,还有可能导致双方矛盾激化,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

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对学生要耐心等待,同时给予热情的关怀,让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反思自身的缺点,达到以冷静的态度解决问题的目的。

4.面对突发事件时。

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有的老师为了个人的“自尊”,为了个人“一吐为快”,便勃然大怒,甚至停下课来批评学生,以求“杀一儆百”之效,结果适得其反。有经验的教师却不这样做。他们能理智地对待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面前处变不惊,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想方设法让自己也让学生冷静下来,待到事后再做处理。

愚人节的上午,我在班级里边讲课边走动,突然发现有学生在偷偷笑,还似乎在我身后张望。我下意识的一摸风衣后面,居然拿下来一张纸,上面画着一幅漫画,戴着眼镜扎着马尾辫穿着高跟鞋,这分明就是我啊。抬头一看,有个学生正悄悄低下头,也有学生脸上露出看好戏的神情。我微微一笑,丝毫没有停顿继续讲课。课后我还是若无其事。

下午放学的时候,那个低头学生主动来找我了:“老师,对不起,我不应该课堂上捉弄你,破坏课堂纪律。”我说:“影响课堂纪律是不好,但画的还是不错的,能抓住老师的特征。今后如果能向美术方向发展倒也是不错的。”后来,我鼓励他向特长方向发展,参加专业培训,参与有关比赛提升自信心。现在,这学生已经成为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骨干。试想,假如当初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动起来,不仅师生关系会紧张恶化,而且可能摧毁这枝美术之蕾。

面对问题,留点空白进行冷处理的好处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形下有一个喘息的时机,有一个思考问题的余地,也给师生对话留下了恰当的空间。它有益于克服操之过急帶来的负面效应,使我们的教育更符合学生内心的状况。

当然,“空白”只是事件与谈话之间的一小段距离,是谈话时机的选择艺术,不能旷日持久,无限期地拖下去。同时运用冷处理法,在实际运用时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而不是对学生冷若冰霜,一“冷”到底。

“空白”是一种艺术,就如看美术作品,画家不会把画布涂得满满的,总会留给我们一些空白,让人看了觉得舒服,而且能够想象到画外的景象。

“冷处理”同样是一种艺术,钢铁要经冷水淬火后才会变得坚固耐用,而学生的某些问题唯有冷处理之后,才能看出事情的本来面目,才能给师生双方的沟通留下一个缓冲地带。

适当来点“冷处理”,你会发现原本棘手的问题已经自己降温,甚至已经不攻自破了。

猜你喜欢
冷处理老师工作
对学生“冷处理” 更要“热应对”
不工作,爽飞了?
“冷”处理带来的“热”效应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高端装备制造核心部件及材料的深冷处理改性技术分析
选工作
冷处理别“冷”了宝宝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