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冷处理” 更要“热应对”

2019-07-09 22:52陈娟林凡瑞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冷处理情绪方法

陈娟 林凡瑞

过去的鄉村里曾经活跃着许多“手艺人”。铁匠便是其中之一。在村落的一处空地里搭一个简易凉棚,将炉灶一支,光着膀子的铁匠就叮当叮当敲打起来。最激动人心的场景便是将那经过一番锻打的通红工件,猛然间往水盆一浸,“刺啦”一声响,顿然冒出一团“蘑菇云”来。后来知道将工件“刺啦”一声浸到水里的过程叫淬火,也称“冷处理”,这种冷处理可以增加工件的机械性能和规格的稳定性。

公共关系上的“冷处理”基本类似于铁匠们的“淬火”,就是将处于“火头上”的人和事冷却、搁置起来,静静地、冷漠地对待。冷处理的方法运用源于何时不曾考证,但至少在孟子时就有论述了,他在《孟子·告子下》里曾这样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意思是说,教育别人也是有多种方法的,我不屑去教诲他,不理会他,这本身就是对他的一种教育方法。据说,明朝有一个叫做赵豫的官员就实践着这一理念。在他任职松江期间,遇到有民事纠纷的人来击鼓告状,他不是马上升堂断案,而是用轻描淡写的“明日来”三个字打发他们走。原因是,人往往在气头上争一口气,难免不冷静,回家过一晚上,消消气,说不定就会反省自己,互相谅解了。这个“明日来”断案法,就是创造一个冷却和缓冲的机会,真是冷处理的典型运用了。

拿教育界来说,就有很多学者研究“冷处理理论”,很多教师也纷纷撰文介绍经验,谈论如何巧用冷处理法教育学生。但是我们发现,无论在老师们的具体操作中,还是在经验材料的论述里,对冷处理方法的阐述与操作都多多少少有些单一化,大多是简单地、草率地进行,而忽略了冷处理之后的应对环节,较少顾及冷处理后学生的认知程度、心理感受和负面影响。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操纵“方法链”,做好冷处理后的后续工作呢?“热应对”的意义和方法又有哪些呢?

首先,“热应对”是阻止坏情绪蔓延的好办法

孩子比大人更缺乏调节情绪的能力,当消极情绪出现时,一些孩子经常以哭闹、破坏等极端的方式进行宣泄。很多老师在安慰无效的情况下,经常利用以静制动、以冷制热的冷处理方式,扔下一句“让他闹,都别管他”一走了之,让孩子自己恢复。实事求是地说,这对于那些“不喜欢吃甜枣”的孩子确实也会起到作用,但是,如果我们的方法如此简单,如此不懂得延伸,那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不负责任。

孩子有了坏情绪,是最需要得到温暖和别人帮助的,但恰恰就在这时,我们却给了他最冷酷的“待遇”——远离他、孤立他。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孩子情绪的发泄没有得到老师们的正确引导,这就从侧面给孩子一个误导,让他们认为自己发泄坏情绪是正确的,就为以后这种消极方式的“再现”提供了可能性,而成为一种习惯继续延续下去。

退一步说,假设冷处理的方法是可施的话,那可施点应该在冷处理之后的“热应对”上。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尽信“孟”,则不如无“孟”。比如他说的“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就很值得怀疑,怀疑在这样冷处理之后的后续工作是否跟上了。“不屑”之后,是否安抚孩子的消极情绪?是否让他明白了为什么对他“不屑”,应该怎样克服让人“不屑”的缺点?达到下不为例而让人“屑”,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才是对孩子真正负责的明智之举。而这些,孟子都没有讲出来。

话题又回到上面提到的孩子情绪的宣泄上来。我们认为,让孩子表达和宣泄坏情绪,并不足以赶走坏情绪,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是波涛汹涌,他的“情绪脑”仍在不停运作。我们在允许孩子适当发泄坏情绪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合理的情绪管理方法,让他们以合理的方法排解,“情绪脑”才能彻底过渡到“理性脑”,理性地审视自己情绪产生的全过程,并且认识到这样做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检讨自己的错误,以后尽量控制“坏情绪”。

这样的过程,全靠冷处理之后的“热应对”,以真诚的态度向他们讲清“热道理”。比如在冷处理完成之后,老师可以这样心平气和地说:“我知道你心中有烦恼,所以允许你发脾气,直到你平静为止,这也是我当时不理你的原因……”在这样的沟通中,孩子自然会体会到老师其实是关心自己的,同时也会收敛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向孩子讲清楚情绪管理的方法,这样开诚布公、和风细雨的“热道理”,一定会让孩子心服口服,尽快寻找到宣泄情绪的好方法,不让消极情绪恣意蔓延,从而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其次,“热应对”是化解学生之间矛盾冲突的好办法

孩子之间也总会有出现矛盾的时候,可能是在课间,别的孩子都玩得很开心,却偏偏就有几个打起来,老师要么路过正看见,要么得到消息跑过来,看看事态并不严重,也许是太司空见惯,产生了惰性心理,也许是忙得不可开交,懒得去处理这些小事……总之,老师瞪几下眼,吼几嗓:“一个巴掌拍不响,都回屋里去!”孩子们顿时住了手,撒腿跑掉了。“战乱”暂时平息了,“挑衅者”洋洋得意,“挨欺者”垂头丧气。

但是,我们的老师应该注意了,如果我们的方法如此浅尝辄止,如此粗暴简单,那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负责任的。

情形应该是这样的:鉴于孩子们对老师的惧怕或者尊重,双方虽然暂时结束了有形的“战争”,但是,他们心中的隐形“战争”并没有结束,“挑衅者”意犹未尽,“受欺者”心有不甘,各自的心里都在憋着一股劲,一个要继续完成“欺压”任务,一个要寻找时机“报仇雪恨”。在老师忽略了冷处理后的安抚情形下,时机一旦成熟,很可能会死灰复燃,硝烟再起,另一场更可怕的“战争”会悄然而至。

由此看来,我们也该怀疑“明日来”官员赵豫的做法了。他用“明日来”的处理方法对待民事纠纷,看似省心省事,但是偶尔运用尚可,如果总是这样下去,未免显得草率,有不勤政之嫌不说,也未必能把所有的问题解决好。也许大多数当事人回家过一晚,消消气,说不定就会反省自己,互相谅解了;但很多反思能力差的当事人,回去之后也许不会消停,矛盾还有继续升级的可能。因为赵豫没有冷处理后的“热应对”,后续的教育和安抚工作没有跟上,发生怎样的变故都是不可知的。

所以,我们假设冷处理的方法是可施的话,那可施点应该在冷处理之后的“热应对”上。这个“热应对”是化解矛盾冲突的好办法。比如,赵豫冷处理完之后再委派当地村官做一番暗中调和,或者几天后派手下官员微服私访,了解真相,探明实情,如果矛盾仍然不能解决,也好有个补救措施。对学生也是这样,千万不要认为冷处理就是解决问题的终结,恰恰相反,冷处理只是解决问题的初始,后续工作至关重要,忽视不得。冷处理就像放风筝,可以高高地飞向天空,也要有随时可以把它们收回来的能力。能不能把握好这个火候,根本还在于对孩子真正的爱心上。

冷处理之后的“热应对”方式种种,要么和风细雨讲道理;要么换位思考摆事实,真诚感化;要么直言不讳谈危害,纠错规行……冷处理后的“热应对”方法种种,要么面对面谈心,促成心灵交融;要么通过电话、微信交流,消除误解;要么通过书信交换看法,化解矛盾……方式、方法因人而易,适时变通,不求千篇一律。

冷处理是一种教育技巧,“热应对”是一种补救艺术,具体操作中,要掌握好冷处理的力度,既不可太重又不可太轻;还要把握“热应对”的时差,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时间过长,孩子就容易变得麻木和无所谓,时间太短,又不能让彼此的情绪获得足够的恢复。

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精彩极了”是一种爱的表达,“糟糕透了”也是一种爱的体现。有爱在,表面的冷也是温暖;没有爱,表面的热也是造作。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第三十九中学

猜你喜欢
冷处理情绪方法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冷”处理带来的“热”效应
用对方法才能瘦
狗枣猕猴桃种子繁殖技术研究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高端装备制造核心部件及材料的深冷处理改性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