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引领下的学科素养在课堂上的落地生根

2020-03-14 20:43:59山东
高中数理化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思维

◇ 山东 钟 伟

2019年12月教育部推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构建“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全面对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标准和高考综合改革.高考题的命题立意不断深化,由原来的“知识立意”转到“能力立意”,最终转型到现在的“素养立意”.高考命题立意和命题方向都发生了质的转变,但是目前大多数课堂教学无法与新高考实现衔接,课堂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重心放在“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现象,而对于“素养”方面,一方面教师缺少将学科素养进行落实的意识,另一方面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将学科素养进行落地生根,缺少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操作办法.

我们首先要理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关系.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是养成学科素养的载体,课堂教学应围绕在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上,让学科素养落地生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提出高考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结构性,更加注重完整的知识脉络.

案例1对于4OH--4e-=2H2O+O2↑这个电极反应式,我们如何教授学生呢? 学生是记住这个电极反应式还是通过学习这个电极反应掌握了能力,形成了学科素养呢?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又是否针对该电极反应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推导了呢?

教师:电解池阳极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

学生:氧化反应.

教师追问:OH-中哪种元素的化合价可以升高而被氧化呢?

学生:氧元素.

教师再问:氧元素的化合价会从-2价升高到什么价态呢?

学生:-1价或者0价.

教师问:这两种价态对应产物分别是什么,哪种产物更加稳定?

学生:H2O2或者O2,最稳定的产物应该为O2.

将“来龙”落实到位后,学生明确了OH-放电的推导过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教师传授的不再只是知识、技能,更应该是一种学科素养,最有生命力和学习力的素养.

通过必备知识的学习形成学科素养就是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把知识的“来龙”和“去脉”在课堂上现场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掌握一种学习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学科素养.我们还可以用“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来简单地概括.尤其是“从哪里来”更为重要,因为明确了“来龙”就可以惯性推导出“去脉”,那么怎样在备课中去深入落实“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呢?

案例2对于乙醇到乙醛的转化:2CH3CH2OH+O22CH3CHO+2H2O.这里呈现两种备课状态.

原来的教法:

1)默写方程式.

2)讲解反应的原理是利用了氧化铜的氧化性.

3)通过设计实验来考查该反应原理和注意事项.

现在的反思:

1)为什么课本用铜作催化剂,其他金属不行吗?

2)该反应的原理是利用了+2价铜的氧化性,金属活动性比铜弱的金属可以吗(如果不考虑反应速率)?

3)逐一分析排在铜后面金属的可能性.

4)氧化性:Fe3+>Cu2+,氧化铁、四氧化三铁可以吗? 还可以有哪些可能?

5)反思一下有没有其他情况用到+2价铜的氧化性呢?

6)高考题、模拟题中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呢?

总的来说,对于必备知识我们要“重现场生成,重探究去向”.审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能力的要求,你会发现最大的变化是思维要求,也就是我们说的素养中的“会思考”.

其实,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减少套路,重思维引导,反复进行思维强化,就会形成良好的学科思维,进而将素养落地.这里要注意,我们要尽量引导学生从课本出发,从最基本的公式和原理出发,这才是最有思维力的过程.情境题为什么让学生感到难,其实难在教师总结的套路太多,学生到了考场上根本没法用;难在平常缺少思维形成过程;难在做题时思维起点太高.因此,对于关键能力我们要“少套路,重思维,成素养”.

本文分析了如何通过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并形成了具体的备课和课堂抓手来促进素养落地.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学科新书导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