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青
(扬州市职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1]《中国教育报》刊发《英雄精神着色新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文指出,“对任何一个有尊严、有风骨、有情怀的民族而言,壮怀激烈的英雄史,也是一个民族的开创史、成长史和发展史,始终贯穿于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之中。”[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学习英烈事迹,弘扬英烈精神,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培养有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历史使命感的当代大学生,号召广大青年学子“当好英烈传人”,使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在英烈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洗礼,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通过设立烈士纪念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一系列措施,尊崇、弘扬、传承英烈精神。根据2018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第二条、第三条的内容,英烈精神是指英雄烈士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等。
英烈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不同时代背景、地域文化下的英烈精神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英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前赴后继、流血牺牲、视死如归,敢于担当、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的本质是相同的,都体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长篇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许晓轩烈士在不幸被捕、深陷牢狱后,即使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仍写出了“宁关不屈”的字条,就义前仍不忘向党组织递交“狱中八条”的最后寄语;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浩然正气、青春热血、宝贵生命诠释忠诚信仰的力量。在价值观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的时代背景下,对英烈精神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强弱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信仰追求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成千上万的英烈事迹所折射出的英烈精神根植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印证。传承英烈精神、开展英烈教育,树立正确文化观、价值观、时代观和国家观,不仅有利于加深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对爱国精神的理解,更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豪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活力和动力。[3]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英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值得青年一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英烈们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理想信念的执著坚守,他们或者在追求民族解放和独立的道路上流血牺牲、九死一生,或者面对各种危险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或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4]。根据青年学子个性心理特征,挖掘英烈文化,弘扬红色基因,在将英烈精神融入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认同并尊崇英烈精神,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和精神激励功能,激发当代学生党员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英烈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英烈们在国家富强、民主,社会自由、平等,人民幸福安康的道路上抛头颅、洒热血,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事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
青年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青年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则形成充满活力的人才合力,坚定自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5]。英烈事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一个英烈故事都是一本生动的党性教育教材,蕴含着共产党人为追求真理、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推动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非凡的智慧勇气。英烈们的事迹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人故事,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英烈们的情怀、品格、壮举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有义务挖掘、整理、发挥身边的英烈事迹,推动英烈精神在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落地生根,将英烈事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英烈事迹,捍卫英烈声誉,崇尚英烈精神,感悟英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炽热的爱国情怀、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提升英烈精神的感召力、吸引力和生命力,让宣传英烈事迹、学习英烈精神成为社会新风尚引导学生党员在学习过程中懂得怎样做人做事,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民族复兴、社会的发展、国家富强。
学生党员教育要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对坚定信仰,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英烈事迹折射出的忠诚、奋斗、担当、奉献等的精神是开展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宝贵资源。如何利用好、讲好英烈事迹这本鲜活、生动、积淀丰厚的历史教材,不仅能为学生党员更好地了解国史、党史、革命史、地方发展史,更能引导其在历史中感受先烈的高尚品质,党的光辉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鼓励其自觉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服务,做到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目前,学生党员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入党前的培养,轻入党后的教育”的现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党员上,忽略了组织建设,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与继续教育相脱节。教育环节缺乏连贯性,学生党员教育各环节的培育工作独立分开,缺乏有机连贯,缺少系统规划;教育进度缺乏渐进性,教育活动大多是学校层面倡导学什么,支部就学什么;集中学习时很少结合学生党员的“党性成熟度”因材施教,分类管理。英烈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高尚道德情操与炽热家国情怀,其生动鲜活、真实具体、形象直观的事迹为学生党员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史实教材和精神给养,可以引起青年共鸣,将烈士精神转变为学习、生活、未来工作的榜样和动力,转化为爱国兴邦的责任使命、坚定信仰和奉献精神。
从当前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现状来看,党课作为学生党员教育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形式以“单向输出”为主,党员主动开展自我教育、定期汇报思想等双向互动交流较少;教育方式不灵活,多以就事论事为主,很少结合历史、联系现实,没有把党课教育与政治公共基础课区分开,缺乏吸引力和号召力,缺乏全方位的熏陶和引导,不满足青年学子多样化教育需求。以英烈事迹为核心的英烈精神蕴藏着厚重历史内涵,有强烈的感染力、生命力和影响力。将其融入学生党员教育,可以将党员教育搬出课堂,带领学生党员以多种形式走进烈士,感受烈士精神,让学生党员用耳朵聆听,用眼镜观察,用行动实践,用心体悟,全方位接受英烈精神的熏陶和洗礼。
将英烈精神融入学生党员教育,力求以“青年视角”来恢复革命历史的本来面貌,让青铜和大理石塑造的高大英雄形象,重新有了血肉感和体温,让当年的火热历史,有了日常生活的肌理感受,让英烈精神真正“入心入脑、刻骨铭心”;将英烈精神融入学生党员教育,使学生党员从历史“同龄人”的事迹中引发共鸣得到思想熏陶和心灵洗礼,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觉用党员身份约束自己,激励自己,从学习、生活、工作的身边点滴小事做起,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以学习英烈精神为核心,把英烈精神教育全面贯穿到学生党员教育的全过程中,从“学、思、悟、践”四个环节全面把握好英烈精神教育的“知、情、信、行”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要求,做到“知之深、情之切、信之笃、行之实”,不断增强新时期学生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最鲜明的本质特征。”英烈精神融入学生党员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外在灌输和内在消化吸收的过程,让英烈精神“传下去”。在每期党课培训班、团课培训班上,将“与英烈隔空对话”、“感悟英烈精神”、“践行英烈精神等”作为固定主题;将徒步瞻仰烈士故居、实景党课、线上线下心得分享作为必要环节。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媒体主动搜集整理烈士资料,直面现实困惑围绕“如何追随烈士脚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开展大讨论,通过演讲比赛、主题征文、主题班会、参观烈士故居、开设实境党课等“读、看、展、论”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传承英烈精神,感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怀和魅力风范,用经典和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党员将远大理想和现实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将英烈精神融入学生党员教育,不仅需要让党员学深学透,还要用仪式感让教育“活”起来,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春风化雨,循循善诱,通过与学员心灵之间的互动,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在触景生情过程中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组织学生党员来到烈士故居,聆听党课,以情景再现、互动模拟等方式打造反映英烈文化的“实境课堂”;排演反映英烈生活历程和不懈奋斗真实场景的原创话剧。用侧重体验感和实效性的“实境课堂”重点讲述英烈事迹,多维视角有效挖掘烈士精神,立体化展现革命人物形象,让学生党员在“看、听、思、悟”的过程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增强英烈精神教育的体验度,真切感受和体悟到英烈们坚定的革命信仰、不屈的革命意志和炽热的家国情怀,并立志在英烈精神的引领和滋养下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将英烈精神融入学生党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它旨在通过英烈的生动事例影响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态度,将其自觉内化成为政治信念和价值自觉。将英烈精神教育课堂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式探究式的党课课堂,从学生党员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青年学子的思想状况和诉求,根据英烈事迹概括提炼出英烈精神,围绕青年党员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开展教育,将英烈精神融入价值引领,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学生党员成长成才全过程。学生党员的教育既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又要不断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激活党员内心深处的“红色基因”。班级是学校的最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主阵地,高校学生党员要发挥其在班团思想建引领、班级学风建设带动以及个人成长学习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英烈精神切实转化为一种指引班级奋进的动力,要求学生党员带领班级同学共同创建以英烈名字命名的模范班级,于“高处”体现理想信念,弘扬英烈为实现革命胜利、推动社会进步过中的奋斗精神;于“细处”体现日常学习,与班级同学共同进步,让英烈精神传承教育落地生根,让学生党员教育变得更加有温度、有深度,进一步增强党员归属感,使党员教育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英烈精神的学习由“感动一阵子”上升到“铭记一辈子”,用无声的力量浸润学生党员的心灵,感召一批人,激励一代人。
英烈精神融入学生党员教育是“知、情、信、行”的有机统一的思想教育过程,由知而情、由情而信、由信而行;“知”是前提,“情”是方式,“信”是重点,“行”是目的,既解决学生党员的思想自觉问题,又解决行动自觉问题,通过以“知”促“情”,以“情”促“信”,以“信”促“行”,最终做到“知行合一”。[6]要挖掘英烈精神的时代内涵,引导青年学子铭记英烈功绩,把握时代脉搏,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强化无私奉献意识,在春风化雨般的精神浸润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历史使命感。成立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的先锋队,传播英烈事迹和英烈精神,先锋队成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在服务和奉献中不断锤炼;积极开展社区共建、英烈故事讲解等志愿服务;挂牌“示范宿舍”,自我从自身做起,从宿舍做起。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党员深入地了解社会,检验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中砥砺和弘扬英烈精神。
总之,英烈精神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拼搏奋斗的历程,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烙印在共产党人身上的基因密码。将英烈精神融入学生党员教育全过程,不但可以扩大英烈精神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励更多青年学子不畏困难、勇于拼搏、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