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汉族传统制陶业调查

2020-03-14 07:18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雷山县土陶长丰

余 丽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1 雷山汉族传统制陶业的前世今生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邻台江、剑河、榕江三县,南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县,北靠凯里市。雷山县距省府贵阳184km,距州府凯里42km,经济欠发达,属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丹江镇是雷山县政府驻地。据县志记载,至2015年,全县总人口161 004人,其中:苗族135 866人,占总人口84.38%;汉族12 613人,占7.83%;其他民族占总人口的7.79%。[1]122雷山县汉族多为清代屯军移民后裔,绝大多数村民祖籍可追溯到江西。汉族移民迁居雷山县并传承土陶技艺,制陶业历史据说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时期,传承土陶技艺的村落有陶尧村和长丰堡。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汉人在丹江镇陶尧村建土陶厂。陶尧村位于县城东部,地势较为开阔平坦,距城区约5 km。陶尧碗厂,今陶尧村5组,有31户人家,苗汉人口数量参半,从前为汉族聚居地,张、杨、吴三姓居住,他们祖辈均是制陶艺人。土陶生产起源于什么时候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是祖辈代代相传。寨中一位张姓七旬老人说,至他本人是第三代在这里烧制陶器。据说,他们的先祖为谋生辗转来到这里,发现这里优质的泥质,便自发地在此地安家落户做陶器了,于是制陶业代代相传。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陶器生产高峰期,几乎每户人家都从事土陶生产,共有爬山窑一座。品种相对较为单一,主要有屋瓦、土碗、烟斗、烟嘴、装盐和辣椒的陶罐等小件生活产品。虽屋瓦制作对泥质要求较低,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如利润微薄、严重影响稻谷收成、破环环境等,屋瓦已然退出历史舞台了。实际上,制陶匠人并不是都能胜任所有陶器的生产,小件陶器制作起来更难。近年来,因田土被征收,泥土来源问题凸显。加之匠人们生产积极性也不高,年轻人嫌脏累苦不愿继承祖业,大多改行,从事开车、做生意等工作,制陶业日益衰落。经2018年12月下旬实地考察发现,有3户人家正在从事陶器烧制,都是六七十岁老人。据他们介绍:“他们在家生产土陶赚点生活费和烟钱,没有诚心诚意做了,这是2018年以来烧第一次窑,1个窑还装不满,从前一年烧窑几十次呢,年纪大了,生活过得去,不想干了,陶尧土陶大概要在这一辈终止了”。只剩极少数制陶者在延续传统制陶技艺了。

除陶尧村外,长丰堡也因制陶远近闻名,又名土陶村。长丰堡今为雷山县丹江镇长丰村,位于县城以南,距离城区0.5km,主要有汉族和苗族。《雷山县志》记载,“苗、汉杂居,汉族168户,人口720人,占80%,苗族38户,占18%,其他民族6户,占3%。”[1]74“民国27年(1938年),堡内陆洪钧、陆光武等3人联资从四川请来土陶器师傅陈某和司某等人在长丰堡北侧田坝办土陶器厂,生产土碗、坛罐等生活用品,产品自产自销。”[2]5020世纪30年代陶尧村部分工匠到长丰村建土陶厂。自此,村民就一直以土陶生产为业。村里陆、罗、蒙、金姓祖上率先从事陶器生产,传承已有三四辈人。制陶技艺主要有家族传承和拜师学艺两种方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土陶的制作保持着传统手工生产方式,并没有机械和电力介入,全凭匠人的技艺高低制成规格不一的各种土陶产品。按用途主要可分为生活用品、祭祀用品和工艺美术品三大类别,主要有土碗、坛罐、缸钵、辣蘸、茶具、酸坛、酒具、烤烟筒、香炉等。经实地考察了解到,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10余支龙窑,可知曾经庞大的生产规模。每支龙窑有5~9个窑洞,窑洞大概有5~6m2。从前长丰村几乎每户人家均从事土陶生产,陶器品种繁多,使用范围广。如今约有不到40户坚守制陶业,青壮年从业者甚少。几乎很少有年轻人跟父母或拜师学陶艺了。政府为鼓励发展制陶业,在这里成立了“雷山县长丰土陶协会”“土陶专业合作社”组织,以促进人民群众增收。雷山县制陶业已被列入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位年近七旬龙姓老人享有良好的口碑,他技艺精湛,制作的很多工艺美术品的图案装饰富有民族传统内涵,在州和省里展出,倍受青睐,先后荣获“黔东南名匠”“贵州省陶瓷艺术大师”等称号。

总体来说,雷山县制陶业有逾百年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时期,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汉人在丹江镇陶尧村建土陶厂。20世纪30年代长丰村也开办有土陶厂,生产碗坛等各种生活用品。20世纪50年代前,雷山县已有数量不算多的土陶作坊。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扩大制陶业规模,产品供应县内外市场需求。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运动前,陶尧和长丰制陶业实行农户自办或合办土陶厂形式。1954年,制陶业逐步走向合作化阶段,成立长丰和陶尧2个土陶合作小组。为保护制陶技艺,县轻工业局成立陶器生产合作社,由长丰和陶尧2个土陶小组联合组成。为积极响应县里发展手工业的举措,陶尧杨姓、梁姓村民纷纷迁居长丰加入合作社,成为土陶技术工人。除土陶专业社外,长丰和陶尧部分农民兼营制陶业,长丰和陶尧的生产小队各自均办土陶厂,有独立的生产基地和爬山窑,由小队负责人组织土陶生产。雷山制陶业规模扩大,生产的陶器以日用产品为主,做工精良。20世纪70年代黔东南州供销合作社供应站、州财政、县财政相继对制陶业进行资金扶持,但白瓷碗生产试制遭遇失败,成为制陶业技术改造史上一次亏损的尝试。1982年后实行承包责任制,土陶厂和土陶社陆续解散,由农民自办,为农闲时主要副业。除少数农户外,家家均从事土陶生产,具备一定的规模效应。陶尧村有着比长丰堡更为久远的制陶历史,但在历史发展中让土陶在当地社会繁荣发展的是长丰堡,这主要得益于其靠近县城交通便利、泥质尚好等优势。近年来,受工业化、市场化环境的冲击,雷山制陶业渐趋衰落。

2 作为生计知识传承的制陶业

2.1 制陶原料、设备及技艺

泥料是制陶业发展的先决条件。长丰村地表2~3m以下出产3种泥巴,分别为白泥、青泥、乌泥,呈酸性,细腻且黏性强,是适合制陶的优质泥质,为土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自然地理条件。优质的泥土,经匠人灵巧的双手揉捏拉转这样的过程,便做成各种规格的缸坛碗罐等产品。一位制陶匠人说:“这里泥巴是全县最好的泥巴,别处泥巴赶不上这里,因为没有糯性,没有拉力,不抗风。制陶主要是泥巴,泥巴是师傅,人是徒弟。泥质差的,只能打点砖瓦,做不起坛罐。原料不好,手艺再好,也不能养家糊口。”每家都有土陶作坊,多位于住房旁,搭建起石棉瓦盖顶、四周不修建墙的简易、开放的结构空间。土陶匠人家里至少有10m2的泥塘面积(淘塘、滤沙沟、晒泥地),以供完成一套制泥工序,成为可用陶泥。从前人们采用拉坯方法制作陶器,也会用到人工转动的传统车盘。在时代变迁大环境下,模具成型、机械化设备电动车盘已逐渐融入陶器制作过程中。

“在各种技术现象中,可经验、可体验、可认识的技术现象无疑是作为人造物的技术”。[3]陶器在生产过程中,技艺是十分重要的。雷山陶器以当地黏土为主要原料,经制泥、拉胚、修胚、晒胚、制釉、上釉、装窑、烧窑、出窑等系列工序制成。每一道工序都有其技艺特点。制泥是制作土陶产品的首要条件,是技艺特点之一。选挖好三种泥(白泥、青泥、乌泥),根据三种泥的特性按科学比例配搓好,然后才能制作土陶生胚。生胚制作要求厚薄均匀。生胚制品晾晒干后,匠人双手拿好胚子,浸入釉盆或釉缸里转动一圈,取出晒干。釉层的厚度适中为宜。这一过程看似容易,实则对技艺的要求颇高,需在数年的实践苦练中才能掌握好技艺要领。正如一位正在专注上釉的工匠所言:“桃心上釉,从小练到现在,我的上釉技术还不达标。”如今人们多购买现成的釉料,以前基本上都是自制釉,谷壳、石灰、铁锈是最基本的原料,制作而成的褐釉或灰釉光彩照人。好的釉烧出的产品,呈板栗色,光泽明亮,深受消费者喜爱,价格略高。装窑和烧窑无疑具有风险性,甚为考验工匠的经验和智力,是陶器成品率高、质量上乘的重要技艺特点之一。烧窑过程中,陶匠通过眼力观察火苗和陶器釉色的进度变化判断窑内温度,进而把控火候。这样烧制出窑的陶器釉色明亮,自然受消费者青睐。体悟到装窑、烧窑技术要领的人为数并不多。若制作出生胚,装窑和烧制过程中有任何纰漏则会遭遇一定损失。封窑停火冷却后,就可出窑。出窑后的陶器经简单包装,就可出售。土陶制作工艺繁杂且要求较高,其器形、图案、色泽均适合民众的审美要求,陶器价格的大众化适应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制陶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2.2 家庭生计来源

汉族迁居雷山县后,在上世纪初传承了土陶技艺。土陶技艺的传播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技艺传播,更多的是一种生计知识传承,因为它养活了在当地生存百余年的汉族移民祖辈。制陶业是当地汉族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制陶业在家庭生计中的作用尤为关键,是他们谋生的最主要手段,也是他们改善生活的最主要来源。田土太少,在人们生计中所占分量很小,因此,村民世代均以土陶为业维生。有老者认为土陶是除了祖宗之外最重要的东西,因为制陶业可以解决家庭生计问题。历史上,土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有生产陶器这一技之长的农户,哪怕是挑抬走乡串寨,也有土陶可以交换粮食,以度过困难时期。改革开放后,制陶业迎来了空前的巨大发展,普遍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的小作坊,如雇短工挖泥、挑泥、扛窑柴等。当地有俗话说,奸人吃主意,哑人靠力气。这从侧面反映出,靠技艺为生,相对轻巧,且经济效益可观。长丰村金某等人的发家致富经历更加印证了这句话。金某等人当起土陶老板,足迹踏遍贵州各地,熟悉市场行情并打通销路,然后组织村里货源销往黔东南、黔南、广西等地,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1990年,金某花了高达十几万元修建起一栋三层楼住房,随后又在县城购买了一栋房屋用于出租。他自豪地声称自己是村里有手机的第一人,自家也是村里装座机电话的第一家。他们善于动脑子,发挥才智,抓住机遇,跃身为地方经济能人。

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村经济方式单一,故有一技之长的农户所得收入足以维持日常生活开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土陶从业收入曾远高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和其他副业,这也从侧面反映制陶业曾经的繁荣景象。制陶业为当地创造了收入,长丰村生活水平着实让人心生向往。受益于制陶业,他们修建起一幢幢宽敞的砖房。其他村寨很多农户买不起盐,更别提平常有肉吃,对长丰村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因为他们会制作陶器,有收入来源。调研期间,有些村民骄傲地反复提到80年代村里几乎每家农户都有收音机、缝纫机、手表,而别村人买一个收音机,几十块都买不起。众所周知,这些可是当时最流行、珍贵的东西。也是得益于制陶业,人们有能力让后辈接受教育。长丰村是雷山县少有的河坝村寨,毗邻县城,交通便利,加之制陶业,使这里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地方。因此,长丰村因制陶业在生活水平、教育、通婚等方面享有一定优势。

制陶业成为长丰村创收的支柱产业。凭借这个核心产业,长丰村的经济地位得以在雷山县名列前茅,借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我们这个村就是一流的村”。当前政府实施脱贫攻坚工程,长丰村并未列入贫困村行列,因此也就不是重点扶贫对象。时至今日,尽管已经发展出多种产业结构,但制陶业依然是这个村唯一难以忘却的名片。

3 土陶的市场和现状

3.1 深得人心的土陶

在黔东南地区,苗族人口数量所占比例很大,因此苗族是土陶产品的主要消费对象。“以前,雷山县域内居民不会制作陶器,吃饭、盛水等日常生活所用都是木碗、木桶、木瓢等一些就地取材、易于加工的简单木制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区之间开始互通有无,商品流通逐渐兴盛,商人肩挑贩卖,将实用土碗、土坛、土缸等带进雷山,以换取本地居民的鸡蛋、兽皮、粮食、木材。”[2]158改土归流后,汉族迁居雷山,为土陶业在当地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机会,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制陶业之所以能够在当地扎根,融入苗族社会,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泥土是土陶技艺得以传播和传承的先决条件。在地层深处隐藏着陶器的秘密,即长丰村泥土较糯,烧制不易破裂。正是有适宜于发展土陶的优质泥土,土陶技艺才得以在当地传播和发展。其二,陶器满足苗族民众储酒腌酸等生活需要,为他们所喜爱。与木制品相比,陶器有着明显的优势。陶器易于清洗干净。由于土陶胚在烧制过程中温度可达超过1 000℃,出窑的陶器自然经久耐用。因此,木器具有可替代性。其三,与精细的陶瓷不同,雷山土陶产品物美价廉,具有鲜明的乡土古朴特色,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深受县内外民众的青睐。土陶产品具有平民性,价格便宜,人们负担得起,即使摔碎也不足为惜。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交往过程中,苗族感受到对方文化的优越性,主动倾向于认同汉族文化,这就为他们传承和接受土陶产品提供了心理基础。土陶产品属简洁实用器具,更加方便人们生活需要,且成本低,自然为苗族所选择和接受。

3.2 苗疆市场的兴起

苗疆地区原本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虽在毗邻汉族交界地区有极少量边缘市场,但苗疆社会内部市场并没有兴起。当清廷在苗疆地区建立厅城衙署和安屯设堡后,便在此地开设市场。乾隆三年(1738),张广泗奏请:“苗疆地方,向无市以通贸易,……应饬令各该地方官,在于通衢附近营汛屯堡处所,勘择宽敞地方,兴立场市,并即预定日期,出示晓谕各寨苗民及商贩人等,按期赴场公平交易。从前苗民不谙贸易,今与内地兵民习处已久,商贩买卖之道,颇能谙晓。”[4]清代雷山县开设了培墉堡(今西江白连营上)、老场坝(今丹江响楼)、乌洛堡(今永乐)3个场集,作为屯军与当地各族人民物资交换的场所。民国时期,农村副业、小手工业逐渐发展,产生了商品交换,除丹江、西江、永乐3个小集镇外,还有治安堡、望丰堡、桃江、方祥、水寨、掌批、孔庆(今属丹寨县辖)、桥桑、达地老街等8个乡场。民国后期,苛捐杂税繁多,盗匪横行,民生凋敝,多数场集逐渐萧条或停开。新中国建立后,初具场集规模的有丹江、西江、永乐、达地4个,另有桃江、桥桑2个赶场点。赶场天,人们按期挑抬一些自产货物赶到集市沿路摆摊售卖。小商贩也是市场发展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他们肩挑各种杂货轮流赶以十二生肖为顺序的“转转场”。各地集市的赶场日期不同,就是方便人们串着赶场买卖货物,各取所需。不同时期,市场交换规模会随经济社会条件不断变化。

当地人民以农耕为业,但受地理气候环境制约,当地并不盛产棉花。贵州也不产盐,历史上人们吃盐极其不易。因此人们很依赖外地市场供应棉布、盐等生活必需品。周边榕江、从江、黎平一带能出产棉花。人们挑着自产的叶烟、牛皮、苗药等土特产和柴刀、镰刀、竹木器等生产生活工具到榕江、黎平一带交换棉布、盐等生活用品,长年累月,形成了多条商贸古道。安屯设堡后,汉族移民建窑生产碗坛等陶器。陶器也是交换的重要地方商品。至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雷榕公路未开通前,雷山人民仍然肩挑这些土特产和坛碗,沿着古道,到榕江、黎平售卖或换回棉布、旧衣服、火柴等生活用品,以满足生活需求。人们通过物质上的互通有无,补充生活上短缺物资,改善了生活条件,也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当时生活水平低下,以物易物是最常见的交换方式。市场上交换的物资也多是生产生活最基本需要的东西,货物并不丰富,市场发展水平落后。1958年为组织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和炼钢铁,贸易活动受到限制,场期延长为半月。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和“文革”时期不重视农业生产,制约了集市贸易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且鼓励开发利用山区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市场上商品增加,集市贸易日渐活跃。

3.3 土陶的市场销售走向

陶器是在苗疆市场兴起过程中交换的众多地方商品之一。1957年雷山通路通车前,人们挑抬陶器走乡串寨交换物资尤其是杂粮或售卖陶器换来收入,以维持生活。碗坛外销主要销往周边丹寨、麻江、三都、榕江等田土多、杂粮多的地区。由于山高坡陡、交通很不方便,这些地方的百姓很少能有机会前来购买陶器满足生活所需。大集体时期,挑卖或偷调物资被认为是投机倒把行为,自然是不允许的。那些串寨售卖土陶的往事已然成为苗汉民族群众深刻的历史记忆

改革开放以后,每逢县城赶场天辰(龙)戌(狗)日,部分村民在南门市场上摆卖其生产的陶器,供应县内人们生活需要。由于陶尧村和长丰村绝大多数农户都以生产土陶为业,这无疑给村民们带来很大竞争压力。为求更大销量,村民们还将陶器销往周边丹寨、榕江、黎平、遵义、贵阳等县市,以订货批发为主。雷山土陶产品经济适用,深受县内外民众的喜爱。近年来伴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土陶的发展。由于村里很多人改行从事建筑业或服务业去了,土陶厂房日渐减少,因此目前土陶产品较为畅销,如一位陆姓村民所言,“土陶生意好呢,我做的这些土碗和酒坛就是凯里、丹寨、都匀老板订购的,春节之前要货。熟客户了,不需要定金,只怕我没货给他。”在调查中,常听到当地人不屑一顾地提及三棵树土陶厂。在他们看来,虽然三棵树土陶厂产品外观光滑精美,价钱便宜,但质量不如长丰土陶。那里的泥质不好,且用的是推板窑,十多分钟就生产出坛罐,并非经过高温烧制,至多使用2年就会裂缝、渗漏。三棵树土陶厂刚建时,长丰村生产的坛罐市场空间的确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因其产品质量不过关而致破产。因此,长丰的土陶生意并没有受到来自三棵树土陶厂竞争压力的很大影响,也从侧面显示这里的制陶业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和称赞。

4 濒临困境的传统土陶

在现代化大工业时代条件下,制陶业面临着传承困境,日趋衰落。

一是生存土壤的缺失。在机械化大生产条件下,制陶业尤其受到席卷市场的塑料制品强烈的冲击。在当地田野调研发现,很多餐馆用胶桶代替大酸坛腌制酸食。酿酒改用塑料壶替代酒坛。时间长了,易霉烂和变味,不利于人体保健。与陶器相较,塑料制品则更为便捷使用和经济实惠,契合了人们选择产品的心理需求。不锈钢、高档陶瓷等产品的进入无疑也导致陶器的市场需求量减少。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今经济方式多样化,人们的收入水平得以提高,高档的陶瓷日用品也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陶器的市场吞吐量显然不如从前。市场销量好比是生产发展的方向标。中青年人多改行从事建筑业和出外打工等。

二是原料的缺乏。泥料和木柴是制陶业最主要的原料。与周边地带相比,长丰村泥质糯性好,粘性强,令陶器变得更加坚固,适宜制陶业的发展。近年来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属于城中村的长丰村正处于城镇化规划建设范围之内,周边田土也因基础设施建设被征用,致使泥土来源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日益凸显。汉族村寨山林很少,集体年代,因制陶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村寨集体所有的山林能够满足制陶业所需用柴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户自办土陶厂,自产自销。同时农户分到平均1~2m2山林,而苗族多住高山大岭里,拥有山林较多,每户平均至少10m2以上,苗族通常会在高坡上砍好柴肩挑到村附近售卖。有时当柴比较紧俏时,人们也多前往半路上拦截收购。因此烧窑所需大量柴主要依赖苗族供应。现很多危旧木房被拆盖砖瓦房,村民便纷纷买来大量废弃木料储存备用。受封山育林的影响,禁止上山砍伐,燃料无疑受到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也面临着缺乏问题。90年代初,当地政府曾经尝试过柴窑改煤窑的科技改窑计划,但未能实践成功,于是村民仍然回归传统柴窑方式烧制土陶产品。

三是技艺水平的瓶颈。受土陶制作技艺水平高低影响,拥有同样的技艺,也始终存在收入差距。例如控好泥、配好泥、搭好泥,是制作土陶产品的基础条件,也是技艺关键环节。制釉也是技艺特点之一。装窑和烧窑是技术性很强的工序,需靠眼力和经验掌握好温度,具有一定风险性,直接关系到陶器的品质和产值。一窑洞可容纳大件陶器几十个,小件百余个,若技术要领掌握不到位,势必就会承担一定经济损失。技艺好,釉子好,生产的碗坛罐品质高,色似板栗色,匀称规范,光泽明亮,在釉色和器形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准,因此评价高,价格略高,销路畅通,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收入。若受技术约束,产值利润少,人们自然会寻求其他门路谋生。有些人技艺水平有限,改行从事建筑行业了。正如一位王姓村民所言,“做建筑的人,很多就是土陶装窑或烧制失败的人;土陶生产有风险,尤其烧制不好,成本都捞不回来。做建筑工有活干,比土陶生产赚的多些,两口子月收入至少六七千元。”

四是后继乏人。从事土陶生产,脏累苦,体力消耗大,年轻人不愿传承。土陶生产,与泥巴打交道,脏自不用说。如在调研时,当地年轻人说“脏兮兮的,我家电饭锅都是泥巴”是颇为生动的表达,反映出年轻人对制陶业不屑一顾的态度。如前文所述,地表下2~3m泥土适宜制陶。在机械化设备引进之前的漫长岁月里,泥土全靠人工挖和吊上来,然后经过多道加工过滤工序,才能制成所需专用泥,劳动强度自然大,长年累月易致劳损。土陶产品有各种规格,比如坛罐轻则几十斤,重则百多斤,因此装窑、上釉是体力活,费时费力。烧窑需持续几日通宵,令人夜不能寐,也是体力耐力的考验。在市场化、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从事土陶生产所得收入不如打工挣钱多,中青年人毅然放弃产业而外出打工,也是传统制陶业日益衰退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雷山县土陶长丰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土陶产品设计与创新
——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
土陶记忆
雷山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数学学困生成因
雷山县特色水稻的保护及开发利用
渝东南土陶馆建设的构想与旅游开发研究
雷山县中低产田水稻增产栽培技术实施方案
趣味数独等4则
趣味数独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