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俊,刘 川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当前,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进一步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也得到国家层面的正式确定。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实践教学的成败关乎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由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涉及要素主体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实践教学改革的迫切性也成为当下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内涵与外延来分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目标之一,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融合发展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建立。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完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内涵理解、特征形成、作用的呈现逐步取得共识。但是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上,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学术上不同的理解也导致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在内容、目标、运行、评价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2]。
一是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会出现“头重脚轻”,只重实践,完全不关注理论教学;或者是顾此失彼,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不完整。存在以上做法的原因在于过度解读职业教育实践性,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早期,一些专家认为要区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只能是在实践性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于是便出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去理论”现象,即学生只需要知道怎么做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被大量删减,甚至是根本不讲理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中便失去了自我提升的基础,更谈不上创新发展了。
二是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教学行动上的滞后性、教学范式上的超越性[3]。上述问题的出现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一些缺陷存在,最终无法完整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先学理论再实践,还是边做边学,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当前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是“做中学、学中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来自实践工作岗位中的正确做法。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一切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学情来设计、组织教学才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4]。一旦发生超越,教与学将失去协调发展的可能。
从职业认知的角度来看,人才的成长有其必然的规律。自20世纪初实践教学思想开始在我国起源以来,学者们对实践教学的定义、内容、体系建设不断进行完善[5]。我国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一类问题是过分强调技能培养而忽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将实践与理论割裂开来;另外一类问题是忽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没有能够全面考虑从简单到复杂、一般到综合、掌握到熟练的认知过程,只重视做,而没有注重做后的反思与改进。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整必然导致学生能力培养的缺失,也会造成学生能力培养的“畸形”发展;最后,人才培养质量无法达到经济社会需求,随之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发生。
当前,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党中央、国务院层面,高层领导提出创新能力是我国赶超发达国家的根本保障,没有创新就没有国家科技的发展。然而,在具体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许多职业院校由于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出现如下一些误区:
1)创新能力是科学家、高科技技术人员具备的能力,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对于创新能力的阐述,尽管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概括起来创新能力是个体或者团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也就是表明创新能力并非是部分人的专利[6]。
2)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专人、专门课程去培养。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可以从2个方面来理解,从教师角度来看,当下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接受的是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他们遵循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规则。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无形中会以自己为中心,带领学生按照自我设计的路线走下去,很少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们大多会将自己认为最佳的解决方案作为问题的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从学生角度来看,更多的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问题的分析、解决,尽管也有极少数学生希望自己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等原因,常常出现半途而废的结局[7]。这种教与学的互动无形中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割开来,也阻碍了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培养,从而也就形成了“创新能力需要专人、专门课程来进行培养”的错误想法和做法。
1)充分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人才需求调研包括2个层面的调研,一是专业人才数量上的需求,二是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数量的需求解决了专业办学规模的问题,职业能力的需求解决了人才培养目标问题。如果调研不充分、不细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无法准确定位,实践教学体系无法做到全面准确。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以有专家学者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缺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教育[5],因此充分的社会调研是必然的途径。调研就是要深入社会行业企业一线岗位,了解当下、未来岗位人才的需求,这些岗位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这种调研不能是简单的走访几家企业就可以,而是要制订完善的调研方案,对调研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获取的成果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的职业院校,根据各自学校专业发展的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但是,所有这些操作都是基于充分的人才培养调研。大量的调研数据在经过精心分析过后,会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根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南,结合学院专业发展需要,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要充分考虑专业(群)发展的需要,综合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升级调整需求、专业师资队伍、学院实践教学条件等因素,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适合学院发展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特色鲜明、有前瞻性、可行可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能力递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能力培养过程逐步递进的关系,职业教育能力培养过程可以分为以下5个阶段:入门认知期、逐步成长期、持续发展期、综合提升期、完善成熟期,每一阶段完成相应能力培养要求[6]。每一个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认知期可以通过专业讲座、企业现场考察,让学生对专业从事的岗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成长期通过专业教学与实践,做中学,逐步提升专业能力。持续发展期通过实践教学与专业拓展实践,进一步巩固专业技能,同时促进持续发展的能力。综合提升期通过课程实训、项目实训、跟岗实习等强化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处理能力。成熟期主要通过企业顶岗实习、项目开发等强化学生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践综合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将能力培养融入实践教学中,贯穿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全覆盖;尊重能力培养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既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不忽视创新创意能力的养成。
4)系统化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多方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全面性,既要从职业教育面对的对象在校期间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考虑他们职业生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进行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立实践教学课程构建、实践教学实施与管理、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实践教学评价等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得到充分保障。其次,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确立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任务引领,让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各方面得到培养与发展。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可以是创新技能的培养。针对具体的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创新能力培养可以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这就要求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技术而忽视管理。因此,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样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最大限度实现人尽其才,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真正做到让培养的人才到适合他的岗位上去。
1) 建立与完善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2015年,针对创新创业理念滞后,专业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脱节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创新发展的号召,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从制度层面对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了全面的规划[8]。随后一系列相关措施相继出台,有利推动了职业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制度逐步完善。尽管如此,我国职业教育启动时间较晚,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通过制度的建立去逐步完善,从制度上为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保障,从而形成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制度体系。
国家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经设计完成,制度设计也在相继出台,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将国家制度具体落实到实施过程中每一环节上。从政府职能部门、职业教育相关院校、参与职业教育行业企业三方在顶层制度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完善多级保障制度,共同推动制度的具体实施。这种多级保障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是对顶层制度的具体落实的细化,另一方面也是对实施过程中各种问题出现的保障。政府指导协调,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推动制度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健全,从而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融合专业群建设发展,多途径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国家启动职业教育“双高”建设计划,既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同时也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竞争力的需要。特色专业群建设强调专业群中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目标,这种有分有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从资源角度有利于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人才培养角度有利于开拓人才培养的视角,充分考虑个性化发展需要,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专业群建设发展,实现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互通,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多选择的途径,同时专业群之间的互动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提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
3)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是依靠人去执行,职业教育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教师,因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制度实施效果的关键保障。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创新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为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国家、行业协会等提供了各种类型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职业教师能力提升提供了不同的途径,也缓解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欠缺的问题。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职业教育教师而言,也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培养过程。专业培训、实践顶岗解决的是专业能力的提升问题,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解决的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问题,创新能力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专业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来达到目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长期跟踪培养指导,多方参与努力,最终才可能在创新能力培养上有所突破。
4) 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能力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载体,它不仅承载着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担负着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只有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其中,才有可能达到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功效,不能仅仅靠增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几次创新创业培训活动,举办几次创新创业大赛就能够解决问题。
职业教育的课程来源生产一线的岗位(群),课程最终需要解决的是生产过程中典型的工作任务的实现方法,尽管这些工作任务通过转化形成学习领域的一门或者多门具体的课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工艺革新、新产品开发,如果还是用固有的技术可能无法完全实现,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新发现、新发明既是来源于已有事物,也区别于已有事物,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具备创新能力。课程所能传授的更多是既有知识与经验的集合,而对未知世界、事物的探索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去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因此,优化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专业核心课程,融入创新能力培养,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正确途径。
人才的培养没有固定不变的途径,不同的专业有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可走。融合专业群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专业群的优势,将单一专业发展融入专业群发展中去,通过技术路线、技术服务路线、管理创新路线等不同的路径选择,实现专业群内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适时调整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我国职业教育正迎来内涵特色建设高速发展时期,伴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未来必将是人才创新能力大比拼的时代。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永恒的主题,在科技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必将达成,融合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将是职业院校重点探索与实践的问题,这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发展与竞争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