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初创启示1

2020-03-14 02:27黎育生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清华队伍辅导员

黎育生

(1.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7;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1953年4 月3 日,清华大学向高教部、人事部提交关于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报告并获批实施,标志着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这被公认为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开端。尽管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逐步走上专业化、职业化道路,但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清华模式却依然是当今的主流。深入分析清华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始创因由,从中获得经验启示,这对推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文献回顾

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创建、实施引起全国的注意,这说明其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清华大学曾成立专门课题小组研究该问题,出版了《清华大学政导员工作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双肩挑50年——清华大学辅导员制度五十周年回顾与展望》等重要著作。方惠坚、贺美英、陈秉中等认为,清华创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是为了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减轻大多数学生干部工作压力,服务社会改革,适应经济发展,助力新生共和国巩固政权等[1]1。周良书、朱平、俞小和等认为清华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并非偶然,而是一方面发扬了清华素有的优良革命传统,即校内的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民主革命时期就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客观形势也迫切需要清华大学创新德育工作制度[2]。学界对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始创问题的研究并不多,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现实需要和实践操作问题上,涉及政策、历史问题很少,虽然周良书等人提到了历史因由,但并没有作深入追究,这为笔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启发。

2 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初创的三维考察

清华大学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提出,既有现实需要的因素,又有政策导向因素,更有历史传承因素。

2.1 清华政治辅导员制度初创的现实维度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11。”这深刻说明了政策制定与现实需要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发展需要,国家开展了以工学为核心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随后,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学生人数激增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足之间形成了突出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问题成了时下高教系统头痛的事情。以清华大学为例,1952年“全校学生数量一下子由过去的2000多人扩大到6000多人,教师中党组织的力量还很薄弱,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4]15”。而当时,清华没有一个专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全校只有十来个专职的党团干部,其中包括领导干部和一些专职做党的工作的干部,例如做发展党员的干部。大家很关键,感到没有一批专职做政治思想工作的干部,许多问题解决不了[4]23。”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学校认为必须要有一批专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一个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一套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在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干部问题上,学校考虑过两个办法一是外引,二是内培。经过实践,清华大学认识到“从外面调入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办法。但是很快证明了这些同志多数很难适应学校的工作,不仅难于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而且不适应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总是在课余、夜晚和应该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等特点[4]15”。基于以上现实,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主要选择了“内培”的方式,即从学生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定学生一边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边开展业务学习。这样,就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二是将学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集中到少数人身上,让大部分学生干部减轻工作负担,可以集中精力搞好业务学习;三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一批又红又专的学生干部,使他们在政治和业务方面都得到更好的培养[4]23。”

实践证明,蒋南翔的眼光是正确的。作为一项人才培养制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前的13年中,在清华担任过政治辅导员的累计有682人,其中除200多人继续留校工作外,其余大部分毕业后被分配到厂矿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学校、国家机关等部门工作。其中,党政领导干部中,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每届都有9名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清华学习期间担任过政治辅导员的。而在十六大选举产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9名政治局常委中,有4位清华校友,其中胡锦涛、吴邦国、吴官正都担任过政治辅导员[5]207,208。”正是在这一实践探索过程中,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才获得社会的公认。教育部曾就此发文号召全国高校学习借鉴。邓小平同志认为清华大学“从高年级学生和青年老师中选人兼职做政治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培养形成一支又红又专的政治工作队伍,这个经验好[6]。”可见清华“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价值。而事实上,政治辅导员也是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不断成长成才的,这也是辅导员制度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

2.2 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初创的政策维度

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统治阶级制定的政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治国理政服务。因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3]178。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始创,有赖于党和国家给予的重要政策支持,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意志,它不但为清华教育教学服务,更是为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举,废除旧思想,建立新观念成了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下简称“纲领”)指出:“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7]。”“纲领”明确了新中国教育改造的主要任务,为新中国教育的重建和发展提供了根本依据。而教育改造的核心任务就是思想改造运动,思想改造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为落实“纲领”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就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从1953年清华向高教部和人事部所提交的报告看,清华“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制定的依据是1952年政务院批准的《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事实上,这个报告是1951年获批发布的。从目前可查史料来看,这是我国关于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第一个文件。应该清楚的是,更早落实这个文件精神的并不是清华,而是其他高校。正如王孙禺、谢喆平所说:“政治辅导员制度并不是清华首创[8]。”如河南大学在1950年所建立的政治辅导干部制度的基础上,于1952年3月成立了政治辅导处,配备了兼职政治辅导员;1952年10月,合肥工业大学在淮南煤矿工业学校时期建立了政治辅导处,配备了辅导员,负责思想政治和人事管理工作;同年11月,湖北大学建立了政治辅导处,设立的政治辅导组,专抓学校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同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建立政治辅导处,实行辅导员制;等等。这些高校实施政治辅导员制度都比清华早,但它们为什么没有真正成功呢?原清华大学副校长腾藤认为原因是这些高校没有坚持好“双肩挑”(即政治与业务),说:“有的高校也曾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但却半途而废,不很成功,忽视了这一点(指政治与业务结合)是重要原因[1]23。”可见,政策导向对一个高校来说非常重要,要科学把握政策要义,贯彻落实政策精神,物化政策内容。

2.3 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初创的历史维度

除了现实需要和政策导向外,蒋南翔提出“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还受他自身实践经历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南翔受命中央挺进东北到哈尔滨开辟青年工作。期间,他领导地下党员先后创建了东北民主青年联盟和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有效加强了当地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东北青年运动的新局面。其中,他领导组建的青年干部学校对“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是有重要启发的,这启发主要来源于他对军队中的政治指导员制度的借鉴与发挥。如《蒋南翔传》所言:“青干校组织机构很简单,工作人员也很精干,共有三个部门:干部科、教务科、总务科。全部脱产干部不超过十几个人,他们既领导教学,又参加教学,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当时生活很艰苦,但师生关系很融洽。实行同住、同吃、同学习、同工作、同娱乐。按文化程度编成若干队,队长由学员中产生,指导员由干部兼任,在党总支的领导下负责日常工作[5]112。”这其中的“指导员”也即“政治指导员”,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一项典型制度。“指导员”的提及,说明了蒋南翔提出“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是受军队政治指导员制度影响的。另一方面,清华“双肩挑”制度要求政治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做到与学生“六同”(即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娱乐、同活动)的做法就和蒋南翔在青干校对干部的要求即“五同”的做法如出一辙。1949年1月,蒋南翔从东北调回中央青委工作后,非常重视抓团的宣传队伍建设,他说:“作为思想战线,总得要有一支战斗的队伍。要改变宣传工作面貌,各级团委,特别是区域团委及省市团委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队伍。”他同时要求宣传干部在做宣传工作时,“不是把党中央的政策,团中央的意图照搬照抄,消极的宣传一通了事,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敢于研究,提出的问题,在意识形态战线上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5]127-132”。从以上史实来看,对于应不应该建设和如何建设一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蒋南翔是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思想上的准备的。正如马克思说的:“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7]。”

1952 年,刚到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认为,“办好一所大学要依靠一批政治坚定、有一定马克思主义水平、懂得党的方针政策的骨干,他们中的大多数必须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这样的骨干,不可能从校外大批调入,只有通过工作,从知识分子中加以选拔和培养[4]3,4。”对于如何选拔和培养,蒋南翔“从一开始,还总结了过去地下党时的经验,即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有影响力,最好是使学生中的骨干把业务搞好,努力成为其中的优秀者[4]24”。方惠坚等也指出:“蒋南翔初到学校时,学生中一些党团干部工作负担还比较重,不能集中精力用于学习,他根据多年从事青年工作和学生工作的经验,在1953年初,提出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他和大家一起回顾青年运动的历史,参照清华地下党的经验,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地下党员,在群众中很有威信和影响。现在也要从觉悟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党团员中挑选学生政治工作干部[5]150。”蒋南翔也指出:“清华培养的学生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一批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在学校的建设时期,应紧密结合业务工作进行。过去地下党时期,只有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地下党员,才会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所以要从觉悟高、学习好的学生党员中挑选政治辅导员[4]13。”一系列的史料可以证明,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创建,不但是对蒋南翔过去从事地下党革命活动经验的历史传承,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时期政治工作经验的发展。

3 经验启示

清华政治辅导员制度之所以成功始创及不断发展,现实需要是主要原因,政策导向是重要原因,历史传承是根本原因。由此得到这样的启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必须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服务大局;必须重视制度建设。

3.1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党和国家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建立的专门学生工作队伍,是党的“得力手”,号称党的“中央军”。因此,它的科学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党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正确领导及重视程度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快慢好坏成正相关。

党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从政治上看,党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正确领导,就能始终确保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等在正确方位上发展,始终不变色不变位不变向。从思想上看,党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正确领导,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辅导员队伍,使辅导员队伍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辅导员队伍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不出错,不“软骨”不“打折”。从组织上看,党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把辅导员队伍作为一个系统来建设的。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从具体高校到高校下属院系,高校辅导员队伍都可以说是一个组织。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的战斗力基础。加强党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才能巩固党的基层堡垒,不断提高战斗力。

3.2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一种实践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经历各种坎坷。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在成功与失败的矛盾对立运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要善于从过去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才能把握好今天,开创好明天。

3.3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要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服务大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3]15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们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生产生活的现实性观点给了我们深刻启示。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高校辅导员不但是物质生产者,而且是重要的精神生产者。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精神生产的生动实践场景。学生的现实生活包括思想生活、心理生活、政治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虚拟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多个维度。而每一类生活的存在形式、组织内容、表现形式和发展要求等都不一样,且不同学生对不同生活又有不同认识、不同期望和不同需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科学发展,必须立足这些实际,从学生现实生活实践场景出发,以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以“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党和国家的精神价值渠道上来”为主业,服务党和国家的大局才能取得实效。

3.4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要重视制度建设

“制度管长远”。关于“制度”,《辞海》有三个解释: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如社会主义制度;三是政治的规模法度。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是指党和国家高校系统所制定的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行动准则或发展规程。从范围上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包括国家层面的宏观制度、各教育主管部门的中观制度和各高校自身的微观制度。从类型上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包括队伍的选拔制度、培训制度、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乃至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以上制度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要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

猜你喜欢
清华队伍辅导员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孙清华作品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