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楚 马诗雨
摘 要: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且影响巨大的一种文化,三苏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创新创业的精神也是随处可见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创新型人才,指导帮助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一环。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汲取三苏文化中的创新创业思想精髓,运用于纠正学生创业思想偏差、提高师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进行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融合。
关键词:创新创业;三苏文化;教育;高校
自2014 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则开启了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热潮,也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大学生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近些年来,高校愈加重视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讲座、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融入地方文化逐渐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地将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去。从地方特色文化三苏文化出发,积极探索提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对补齐高校双创教育的短板、提升双创教育的内生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获得专业实践能力。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学生自己未来的发展情况有一定地认知,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习方向,同时帮助学生顺利走上职场。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方面不断提升和改革,于大学生个人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于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也影响着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2.民办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认识不到位
许多创新创业教师普遍认为:所谓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督促学生尽快实习、创立自己的公司,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这使得该课程的性质、内容都与其课程本质发生了偏离,目标定位也不够明确,使得该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培育陷入误区。
(2)师资力量极为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十分强的学科,不仅对教师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实际操作经验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由辅导员兼任,辅导员一直在学校做学生工作,并未创过业、实践过,且创新意识也不够。而且创新创业课教师所研究领域与学生专业并没有任何联系,教师讲授内容与学生专业及创新创业领域脱节。这些都导致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
(3)有效融合的机制缺失
地方文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并未引起重视,更不用提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机制。地方文化专业教师队伍和创业指导教师队伍之间也缺乏有效的协调联动,课堂教育和实践指导之间也是经常相互独立。创新创业课的指导教师多数没有地方文化融合的经验和思维,只停留在理论教学和技术指导的层面。因此,可以积极探索将地方文化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未来可成为高校教育机制创新的重要方向。
3.民办高校应用型办学的需要
民办高校主要是应用型办学,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本职责使命,这是区别于公办高校研究型教育教学的重要一方面。此外,作为地方应用型民办高校,更注重发挥地方区域特色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地方文化是民办高校的需要,是切实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地方文化助推地方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再服务地方经济,真正发挥基础教育的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由上可见: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要想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学校和教师就得突破思维局限,在内容、方法和形式上不断探索。
二、三苏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点
三苏文化主要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成就和影响,但更确切地指苏门一脉与眉山士人共同创造的地域特色文化。仅就眉山苏氏而言,则前有苏涣(苏轼的伯父,北宋眉山的第一个进士)苏洵开“苏学”之先,又有苏轼苏辙立“蜀学”于后,逐步形成了集儒、释、道哲学于一身,融中华优秀文化于一炉的“三苏文化”,其家国情怀、入世理念、人生态度、家风家教、治学之道等,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不仅仅是眉山还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土地上,浸润着千万人的心灵。三苏的诸多成就与影响,无不体现着其创新的成就。
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从本质上看,还是一种精神意识上的教育,同时也在于提升具有高精技术、抗挫折、担责任等多种能力。
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最初的定义与三苏文化的内容、三苏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创新创业教育,也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三苏文化作为四川眉山地方特色文化,且也是在全国、全世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更应该积极探索其融入当地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点和运用价值路径。
三苏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点:
一是三苏文化中的创新精神。三苏文化中,其父子三人苏洵、苏轼、苏辙身上的都有创新精神,其事例随处可见。例如:苏洵在家风建设、子女教育方式上的创新,其另类教育方式“藏书教子”。不同于传统家庭的“棍棒式教育”,苏洵在培养苏轼苏辙的过程中,更像是扮演着亦师亦友般的角色,同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苏洵并不会强迫孩子接受,而是让孩子逐渐被吸引,自己去摸索探寻。当孩子对他所读的内容产生好奇时,他便藏起来偷偷看书,吊足胃口,放大他们的好奇感,让他们在自己好奇心驱使下,主动翻开书本,探寻其中的耐人寻味之处。在苏洵的言传身教之下,兄弟二人读书破万卷,最终成为笔下如有神的一代文豪。
二是创新创造以三苏文化为核心的相关产品。在传承和发展“三苏文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有一重要的能体现创新创业的方面就是开拓时代性文创产品,并且开拓以网络营销为主的多维度发展路径。当今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三苏文创产品的产生。通过将三苏文创产品高效地推广至国内外,从而推动眉山经济发展、促进三苏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社会进步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最终体现以“三苏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时代价值和当下意义。
三、三苏文化在创新創业教育中的运用
从第二部分三苏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点切入,同时结合第一部分民办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共同来探索三苏文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运用。
1.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运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举例三苏具有创新精神的例子,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下提供几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案例:
案例1:苏轼在文学上的创新,体现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开创了豪放词派。在苏轼豪放派词以前,词仅为展现柔美的艳词,苏轼的出现为转折点,突破了词沦落为“艳科”的传统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抒情交体。把词堂堂正正的引入文学的殿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上的里程碑,使宋词进入了鼎盛时期。这就是苏轼对词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而实现这一贡献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变革词风——“豪放派”。此外,到了苏轼,才以歌词反映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过的广阔的内容。词不仅可以用来谈情说爱、伤离念远,而且用来怀古、咏史、说理、谈禅,甚至还可以抒发爱国怀乡的感情,真正做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无论是拓展内容,还是新化形式;是突破风格,还是超越人生,苏轼都以其极大的热情、卓越的才能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案例2:苏轼在饮食文化的上的创新。文学家苏轼爱吃、精吃,特立独行,是专门为美食创作诗词赋的专家,在一众文豪中脱颖而出。同时也被称为美食家苏轼创新发明出来多种美食: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梅菜扣肉、东坡羹等多种美食,苏轼在饮食研究方面获得的几乎与诗词创作等同的地位。
还有很多三苏创新精神的例子,不一一列举。这些历史故事有着它独特的韵味,也非常具有普适性。创新创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这些例子,以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素养。三苏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这一元素,也是进行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要在课程中引入这些例子,前提是创新创业教师,主要是辅导员老师,对三苏文化中的创新精神有一定的认知且深刻认识到三苏文化的价值,那么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也自然必不可少。
2.三苏文创产品的产生
三苏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产出的结果、体现课程教学质量的就是三苏文创产品的设计运用与营销。要创造出来、设计出来以三苏文化为核心的相关产品,首要的前提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和教师都了解熟悉三苏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其他环节中的专业课教师、带队教师,也应该进行培训,以深刻认识到三苏文化、三苏创新创业精神。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有三苏文创产品的产生。
3.有效融合的保障
案例教学法等都是教师在个人课程中的自我摸索与探寻,不一定能产生规模效应,三苏文创产品的设计也只是提倡,未必有高质量产品产生。那么就需要学校层面,为所有教师提供方向和指引,推动构建地方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全方位的大格局。
第一,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试点项目,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样作用,以先进带动普遍。鼓励教师创新双创课程教育的方法,更新教育理念。
第二,完善双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把“三苏文化的推广力度”“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效果”等纳入教学质量的考核指标。
第三,强化集体备课。全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和三苏文化课程教师要加强教学研讨,双方互相学习,以实现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凌蕴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4):85-86.
[2]朱达,张茂林.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5):144-145.
[3]黄凌宇,杨冠男.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基于创新创业课程国际比较研究[J].高教学刊,2020(15):46-49.
[4]邹金利.公益广告在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应用与价值研究[J].声屏世界,2020(01):102-103.
作者简介:王宗楚(1987-),女,湖北十堰人,四川工商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文化方向。
马诗雨(2000-)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工商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民办教育协会课题“三苏文化在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与价值研究”(编号:MBXH20YB4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