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剩饭剩菜、一个个塑料瓶、废旧的3C产品、过期的药品、破旧的衣服……提到垃圾回收,也许人们的耳边会响起那句带着浓浓口音的吆喝声:“收旧破烂啰!”虽然这样的吆喝声还在点缀着日常生活,但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收旧破烂的方式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在人们印象当中是很难将“垃圾”一词和产业联系起来的。不过,从2018年开始,伴随着垃圾分类回收的逐渐实施,垃圾的分类、回收与处理开始引起全社会广泛地参与,一股“绿回收”热浪开始席卷全国。
据悉,在垃圾分类之前,九成以上可以利用的废弃物被填埋或焚烧。如,每年15亿吨左右的建筑垃圾,得到再生利用的仅有几千吨。专家称,实现废弃物最大利用的前提便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上游的垃圾分类、中游的垃圾运输和下游的垃圾处理三者环环相扣,垃圾分类回收要与末端处理和资源利用相衔接,分得精细、合理才能实现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和资源的回收利用。采取强制手段从源头上保证垃圾分类,给资源回收利用和再生领域注了一剂强效针。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引发网友热议。当天,4个有关垃圾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除了上海,人们纷纷关注起自己的城市何时开始执行严格的垃圾分类政策。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到2020年,各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作为先行先试的46个城市要初步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另外,据生态环境部规划院测算,“十三五”期间环保投入将增加到每年2万亿元左右,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其中再生资源行业投资或将达到17000亿元,占比达10%。
不难发现,多部门发布的这一系列政策,从宏观层面有力地促进了垃圾回收行业的蓬勃发展。根据相关数据,近年来,垃圾处理企业年增量逐年攀升:2017年、2018年新增垃圾处理企业分别为3889家和5378家,而截至2019年11月18日,新增该类企业已超过7300家,占总量的26.49%,平均每天就有约23家新企业出现。
正因为众多企业扎堆涌入,垃圾回收产业有了更多资本、更新技术与商业模式。这当中,有的企业依靠强大的资金实力搭建起废旧物回收平台,如淘宝闲鱼、58转转和后来的京东拍拍;有的则专注于垂直网站的运营,如瓜子二手车、孔夫子旧书网等;有的从产品入局,通过生产智能垃圾桶切入回收产业;有的则设立小程序,以技术助力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如专门为社区定制的垃圾分类软件的“爱家物联”,其回收机搭载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实时支付系统等技术,既实现了智能回收,还能让居民在线以“积分换礼品”的形式激励居民废品置换。
还有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就是像格力电器、苏宁控股集团、海尔集团等这样的大企业也以各自不同的玩法在探寻绿色回收产业的新商机。如,海尔衣联网基于海尔“智家云”为用户提供一个贯穿衣物洗、护、存、搭、购的全流程衣物管理服务,通过探索衣物回收的新节点,为用户打造一种全新的美好生活方式。
总之,国内绿色回收行业的产业链已经基本打通,包括前端分类、站点回收以及回收加工厂等环节。无论哪个环节,都有“互联网+”在助力。“互联网+”模式为再生资源回收打开了一个新渠道。这种运营模式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信息传播快、平台利用零距离、方便快捷等特性,加速构建起了一条比传统产业链更精简的回收再利用闭环。也正因为这一根本性的改变,让回收产业变得更加绿色且可持续发展。
人们可以预见,随着绿色回收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废品回收行业将重新焕发生机。